
《阿爸借钱》
吴文波(四川省)
阿爸背着背篓在前面急匆匆的赶,我低着头在后面紧步跟,背篓里一只老母鸡,随着阿爸在坑洼不平的路上走动不时会扑腾几下,斜挎的帆布书包,也随着我的高低走动而摆动。
这是一九九三年五月,我在县城上初二,开学时阿爸会把一大袋米背到食堂换成我一学期的饭票,我每月回家一次拿二十元购买菜票和支付一些其它开支。这月学校要收十元资料费,我在周六下午走了近三小时的山路傍晚才赶回家。
阿爸正在宰猪草,见我回来格外高兴,不时问我在学校的情况,当我低着头说需要三十元钱时,阿爸沉默了。由于前段时间给阿爸治病,家里已经拿不出钱,而阿妈去名山县采茶补贴家用未归。
晚上,阿爸特意为我煮了腊肉,这是每月我唯一一次的见荤,阿爸把肉尽量往我碗里夹,他的眼里满是慈爱和痛惜。
“明天逢场,我们把那只老母鸡逮去卖了。”灰暗的灯光下阿爸沉思了一阵说道。
阿爸说的那只老母鸡,是家里唯一的一只鸡,隔几天还能下一个蛋,阿爸大病初愈还需营养……我拨动碗里的腊肉,却怎么也没胃口,望着院外漆黑的夜,突然格外地想念阿妈,也不知她什么时候能回家……
第二天吃过早饭,阿爸用绳子将那只老母鸡双脚绑在一起放入背篓,我斜挎帆布书包,一起走约半小时的山路赶到集市。
集市就在乡政府前坑洼不平的泥巴路上,也紧挨着我的启蒙学校乐英小学,而再远些便是钟楼,从早上八点到晚上七点,每到整点它就会发出对应的钟鸣声数。路两边聚集着附近山民和他们背来的米、蔬菜、鸡、鸭等,也有一些商贩在吆喝着卖盆子、花布、膏药……今天由于恰逢星期天,赶场的人格外的多,买卖家禽的区域已经有十多家,我们在人群里找了一个缝隙把背篓放下,将鸡抓出放在地上等待买家。
不时会有买鸡的人从面前经过,他们瞧了瞧我们家的鸡,连价也没有问,然后又慢慢走向另一家。
我站在阿爸身后,双手扯着帆布书包,低着头偷偷用双眼瞟过往的人,每当有人靠近,我即期盼又胆怯,我的虚荣心在作祟,我怕遇见熟人,尤其是学校的老师和同学……
时间一点点过去,钟声响起十一下,卖鸡的基本都售出回家了,场也要散了,我们家的鸡还是无人问津。
“我们家的鸡太老,没有卖相。”阿爸回过头,冲我憨厚地笑了笑,我看见他的脸红着,眼里满是内疚。
“怎么办呢?”阿爸一边将鸡放回背篓一边嘀咕道。突然,他像想起什么惊喜的事笑着对我说“我想起来了,我有一小学同学在粮站上班,我们可以去找他借一点钱,应应急。”
粮站离集市约两公里,也在车站的相同方向,于是便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为了在阿爸同学中午下班前赶到,我们急匆匆往粮站赶。
五月的天,没到中午便炎热起来,路边树上的知了在尽情地喧闹,走出一段路后我的头上开始出汗,我看向走在前面的阿爸,他的青色粗布旧衣已被汗水打湿。由于这段时间久旱无雨,地面干燥开裂,有车经过时尘土便被卷起劈头盖脑迎面袭来。
到了粮站,我们被门卫挡在了外面,阿爸弓腰赔笑着说出同学的名字,门卫让我们在外面等一下,然后径直往里去了。
我用脚摆弄门边地面的小石子,一颗石子滚到阿爸脚边,我看见他那双穿了近三年的胶鞋又增加了几处补丁。
约莫十分钟,门卫和一中年男子缓缓出来,阿爸忙拉着我到中年男子面前说道:“快叫李阿伯!”
我怯声怯气地喊了一声,李伯看了看我笑着对阿爸说道“哦,你家儿子都这么大了!”
阿爸红着脸说出来意,李伯又转头看了看我,从衣兜里掏出钱选了三张十元的递给阿爸。阿爸忙用双手接过,并一再保证过几天周转过来了一定及时还。
李伯说不着急,供娃娃上学要紧,与阿爸聊了几句后便被人叫回去了。我还要赶回学校,阿爸把钱夹在我书包里的书中,叮嘱我把书包挎在胸前,注意安全。
我们走了几步,阿爸停下来回头望了望粮站,意味深长地对我说:“能端上公家饭碗真好啊!”我看见他的眼里满是期许。
阿爸送我去车站,路过一家包子铺时停下往里看了看说道:“给你买两个包子吧,你还没吃午饭,我回去煮点面就行。”我心痛这钱,下意识地用手按着书包答道“汽车快到了,我回学校应该还可以打到饭。”
阿爸没有再坚持,继续陪我往车站走。待我上车后,他向我憨厚地笑着挥了挥手,车开动后,我看见他转身默默背着背篓往家走去,消瘦的身影渐渐消失。
后来得知,七天后阿妈回家,阿爸便马上将钱还给了李伯。
阿爸一生为人淳朴、老实,不到万不得已不愿开口麻烦别人,这也是我记忆中他唯一一次借钱,一晃三十年过去了,我也成了父亲,到了阿爸当年的岁数,更能体会那时他的辛酸,现在想起往事,不禁暗自伤怀。
吴文波:四川成都人,闲暇之余,爱好阅读与写作,努力为自己打造一结界。《现代作家文学》签约作家,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