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爱上秦皇岛”专题连载(第114集):
《爱上秦皇岛》
(摘录第114篇)
旅 游 节 事
山海关“二月二”
龙抬头庙会(上)
主播:书 东
山海关“二月二”龙抬头庙会(上)
绵延万里的长城是中华民族“龙”的象征与化身,山海关老龙头则被誉为巨龙之首,长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龙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文化认同。当承载着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精神的长城文化和蕴含着喜庆祥和、繁荣昌盛之意的中华龙文化在老龙头相映生辉,便赋予了“二月二”龙抬头庙会丰富的内涵。“二月二、游龙头、龙抬头”是山海关地区流传和盛行的民间习俗。千百年来人们依然保留着“二月二、游龙头、摸龙头、抬龙头”的传统,并逐渐形成了华北和东北地区盛大的民间庙会。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是中国城乡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们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二月二,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此时正值雨水、惊蛰、春分之间,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冬天里蛰伏在洞穴里的动物开始苏醒,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人们希望借龙威以慑服蠢蠢欲动的虫子,祈求农业丰收与人畜平安。古书记载,龙“春分登天,秋分潜渊”,龙抬头便得名于此。民谚流传有“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古时人们庆祝二月二都要焚香设供祭祀龙神,祈求雨水普降,消除虫害。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保留了祭祀祖先等传统习俗,同时也衍生出了剃龙头的习俗,期盼着这一年里能够鸿运当头。
山海关“二月二”龙抬头庙会从2011年开始举办,到目前为止己经举办了七届。每年的二月二前后,秦皇岛当地的市民便会齐聚在山海关老龙头景区,和来自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内蒙古、山西、吉林、黑龙江等十余个省市的游客一起登长城、赏民俗、舞龙、观海、迎春纳福,在海边长城下共享我国传统民俗节日“二月二·龙抬头”节的欢乐喜庆。“二月二”庙会通常会持续三到四天,庙会活动包罗万象,赏经典节目,观民俗荟萃,品特色美食,购特色商品,为游客带来一场民俗盛宴。
【经典节目——穿越古今“赏龙头”】
“二月二”龙抬头庙会当然少不了这一传统节日的习俗再现。山海关景区在对“二月二”节日文化深度挖掘的基础上,利用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再现了原汁原味的“二月二”,形成了一系列特色的经典节目。正衣冠,拜仙师,开天眼,剃龙头,祭神龙……每一个传统习俗都不容错过。
<点睛开目>
龙是祥瑞之物,是和风化丽的主宰,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为了唤醒冬眠的春龙,山海关盛行“点龙睛,龙抬头”的传统仪式。当地阁老宣读祈文,春龙点睛开目,为人间行云布雨。此时,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农民告别农闲,开始下地劳作,应合民谚:“二月二,龙抬头,风调和,雨顺畅,大仓满,小仓流,人得谐,家幸福,国安泰,民安康。”
<祭海迎祥>
望海祈福是生活在山海关沿海的历代渔民将平安和丰收的希望寄托于海神的虔诚祈拜,是渔民在漫长的耕海牧渔生活中创造的一种独具地域特色的渔家文化。老龙头周围许多渔村都有“二月二祭海神”的习俗。庙会期间沿海渔民自发组成的祭祀队伍抬着三牲五谷,举着祭旗,喊着号子,从各自村庄步行来到老龙头海边举行庄严的祭海祈福活动,表达了世代渔民耕海万顷、养海万年、回馈大海、感恩自然和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愿。
【视听精品——古今人物“汇龙头”】
庙会期间景区将全天进行“帝王巡游”“戚帅巡城”仿古表演,以及“美女餐桌”“街头雕塑”等行为艺术表演,更有龙形风筝展演、太极拳展演、武术展演、广场舞展演、“欢乐节拍”大家唱等丰富的娱乐互动节目精彩呈现。景区内设置了游客参与互动的唱歌、跳舞、猜谜活动,满足了不同年龄段游客的需求,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项目的丰富性,让游客有了更多的选择。
城市之光书店推荐提供用书
主播:曹淑东,中学退休教师。喜欢唱歌,游泳,旅游,酷爱读书和朗诵。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朗诵委员会副秘书长,秦皇岛朗诵艺术团副团长。在河北省文研会举办的“红色记忆 百年风华”迎接建党一百周年朗诵活动中荣获“最美诵读者金奖”。愿用甜美灵动的声音,诠释生活的美好,表达对幸福生活的挚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