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华 ’望诊思疗’法“创立人—周伯良
治癌快手周伯良的口头禅:病非身体素有之物,能得亦能除 。他讲究的是小病大治,大病小治。以不变应万变,以万变应不变。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以医助道,以医悟道,以医显道,以医行道。
民间对周伯良的一句顺口溜:求药刚出门,病好一大半。
防癌大于治癌 防火胜于救火:
患者谢某,三年多前,47岁,风寒感冒找李医生看病,发现患者形体肥胖,腹部肥胖,脸部和嘴唇发乌发黄,性情急躁。当时判断已经有高血压、糖尿病的前兆,嘱咐其改变生活方式,接受调理但患者不以为然,既不接受,生活方式也没有改变。两年后,果然糖尿病、高血压、脑梗、恶性肿瘤都相继发作,这时候治疗,已是难上加难了。
对身体要有前瞻性意识,一旦身体有异常症状,就抓紧调养,停止不良生活习惯。是历代医家奉行的“不治已病治未病”。
身体在代谢垃圾的过程中,运化不完全,产生了很多燃烧不充分所致的代谢产物,进入血液,导致血液污浊,脸色、嘴唇发乌,最中集成肿块的后果。
如果患者能停止不良生活习惯,做到及时“止损”,或者接受清理血液的治疗,身体蓄积起一定的气血能量后,尚可分步将这些垃圾毒素代谢出去,医生也有时间可以对患者身体状况进行整体把握,找到切入点。
但到了数病齐发,调理就容易因为症状的多、急、重而被打乱,既要急则治标,又要兼顾治本,就难从整体上对患者进行整体把握,那就已经从“治人”变成了“治病”、加大了难度。
任何疾病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身体在与致病因素的抗争过程中,因正不胜邪,生活恶习累积,一步步形成妥协,小妥协不断累加,变成大妥协,最后形成病症。
病症演变的每一个阶段,如果都能够及时得到治疗,或能够及时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在每一个阶段,都还有扭转的机会的可能。而等到身体节节败退,退无可退,正邪相争中正气已经争不赢的情况下,任何致病因素的新进入,都可能成为“压垮毛驴最后一根稻草”。
“有诸内者,必形诸外”,每个人身体内部有了问题,外面一定会表现出来。
一般来说,腹部肥厚、摸上去硬,是寒湿重的表现,或是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所致。脸色灰暗、肢体僵硬、肩背疼、关节痛等,大多是寒症所致,脾胃虚寒和外感寒邪一般是重要原因…
对患者身体的前瞻性,源于对各种“形诸外”的症状的采集和分析。“望而知之”,毕竟都很难做到“望而知之”,但凭望、闻、问、切的四诊合参,凭借各种症状的叠加,再通过五行辨证、阴阳辨证、六经辨证等,多种辨证结果都指向一个相同的方向。
在国人的心中,“癌症”二字,和死亡画上了等号,甚至比死亡更可怕。因为在确诊癌症之后,每一寸光阴都像是生命的倒计时,这段日子充满恐惧和绝望,放疗、化疗、手术,各种治疗的高昂费用,让很多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财两空。所有,防癌大于治癌 防火胜于救火,是智慧的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