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女之问和屈原《天问》之问
端午假期第三天。晨,晴朗。
读屈原《天问》。
光怪陆离的上古神话,囊括万有的奇思妙想,无不闪耀着屈原“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求真理的思想光芒。
尽管文字艰深晦涩,生僻字很多,需要一个字一个字的看注解,才能明白大意,犹如攀登在布满荆棘的荒山野道,披荆斩棘开路前行。但读懂以后的喜悦,无疑是曲径通幽处豁然开朗的喜悦。
当读到:“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意思是说,女娲抟土造人、谁又造出了女娲呢?不禁想起端午节刚满七岁的孙女在前几天放学的路上跟我提出的问题和屈原之问如出一辙。
孙女说,爷爷我能问你一个问题么?世界上的第一个人是谁生的?
我记得之前跟她讲过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故事,她的意思是盘古和女娲是谁生的。
她这一问把我给问懵了。不知该如何回答她提的这个问题才好。
我只好含糊其辞地说,你这个问题提得好,可是爷爷也回答不上来。这样吧,我们回去找几本书查查资料好不好呀?
当时我想从进化论的角度,给她讲生命的起源。
可是又觉得这样回答太简单了,解释不了神话传说的问题,神话传说又解释不了进化论。不如把这个问题留着,激发她读书解决问题的兴趣更好。
孙女之问一直萦绕在脑际,今天恰巧又读到屈原之问,不能不令人感慨系之。
孙女和屈原,一个生活在人在造卫星满天飞,智能机器人打败国际象棋大师,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下;一个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征伐不断风云激荡的楚国。尽管时代不同,但对生命本原的追问并无二致,正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所说“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对生命本源的追问,是人类的终极之问。我们从哪里来,又到何处去?不知生,焉知死;生命的意义是每个人都应该自我追问的课题,知道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价值是什么,才能活的通透明白。
现在的人物质生活极大满足,但为什么烦恼忧虑缠身,生活得并不快乐?真应该向孙女和屈原学习,好好问一问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想要的是什么?物质满足之后呢?
佛家讲渡己渡人,道家讲天人合一,儒家讲仁者爱人,毛主席讲为人民服务。通俗的讲就是: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利他”精神。有了这种精神,生命才充盈饱满,即使做一棵小草,也要雨露晶莹向阳而生。
2023.6.24 癸卯年端午节第三天 记于郑州三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