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英雄传(小说连载之一O二)
杨浩然 偶然著
一O二、谁说我不会打仗
陈毅和粟裕是新四军的脊梁。陈毅性格开朗、胸怀宽广、处事不惊、豪性万丈!与粟联手,屡创佳绩,每战必胜,胜则必诗,洋洋洒洒,惊鬼泣神!
而粟裕则沉默寡言、足智多谋、遇事冷静、怪招不断,无论遇上多么凶险的战事,都能沉着应对、克敌制胜!
于是,就有了陈、粟联手,无往不胜的说法。在苏浙、在华中,他们创造了这一神话。后来,他们又在苏北、在鲁南、在沂蒙山完成了升级版。
二人配合默契,是制胜法宝。相互推崇、携手并进,是信任基础。经过长期磨合,似乎谁也离不开谁了。一旦离开,就像连体婴儿硬生生被切开后,彼此都会受到伤害。早在几个月前,延安的毛主席就断言,陈粟不能分开,分开必受伤害,事实果真如此。
一九四六年六月二十六日,按中国的历法,这天是个好日子。蒋介石便选了这个带有仨“六”的顺日子,向中原地区发起了攻击。国共两党争夺战后主导权的内战打响了。
为了扫清进攻中原的障碍,蒋发出了“先解决江苏共军问题,或就地消灭或将其赶进山东”的命令。并于十一月底,将两个整编师向苏中根据地中心盐城集结,突然发起了进攻。
从涟水前线匆匆赶来的粟裕亲临一线指挥,一方面令守城的七纵阻击敌军,一方面调集大部队紧急增援。激战十天后,将敌击退。
与上次涟水保卫战一样,盐南反击战不仅击退了敌军的重兵来犯,而且还给了敌军以重大杀伤。一下歼敌六千余人,可不是个小数目。对此,延安的《解放日报》专门发表了评论,说这是近半年来粟裕率部取得的第十一次胜利,足足歼敌九万多人,蒋军必败!
十一次胜利,指的是苏中“七战七捷”,及东台、涟水、沭阳、盐南的四次反击战。
这一时期,放眼全国战场,东北四平失守,华北张家口失守,华东淮安淮阴失守,各个战场形势均不容乐观。而华中的粟裕却独树一帜,打出了威风!宛若横空出世的一颗将星而璀璨夺目。
而此时的陈毅,正经历人生中最难熬的一个时期。他率山东野战军主力进入淮北,却迟迟没打开局面。两淮失守后,更是受到了部下“不会打仗”的质疑。
于是,便在回师山东,还是继续留在苏北歼敌的两种思路下,左右摇摆起来了。直到十月中旬,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正式合并,决定集中兵力作战后,陈毅才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在近期打一个胜仗。这不仅仅是为自己挽回面子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关系到两军合并后能不能拧成一股绳。
陈毅失落时,毛主席很不满意,甚至有了临阵换将的打算。两大野战军合并后,中央就提出让粟裕主政,可粟裕坚决反对。
事实上,在苏中苦战的这些日子,由于失去了陈毅坐镇,他有时不得不摸着石头过河,虽然没被水呛死,但耗费了不少心力。
毛主席也看透了这一点,就答应了粟裕的请求。于是,陈、粟又一次联手了。
陈、粟一联手,便立刻大放异彩!两人一碰头,即共同主张先歼宿迁、沭阳两侧之敌,立马得到了主席的赞同。
恰在此时,张灵甫的整编七十四师向涟水杀了过来。粟认为,涟水关系重大,必须坚决争夺。于是,刚刚合并的华野部队又分开了。粟裕率陶勇一师、王必成六师、张震九纵、皮定均十三旅连夜向涟水赶去。
就在粟裕率部激战涟水时,山东根据地领导人张云逸、黎玉给陈毅发来了电报,说山东形势危急,让陈火速入鲁。
陈毅一听情况紧急,赶紧率八师回到了鲁南。临走,把二纵和七师留在了苏北。
到底是全军在苏北作战,还是撤回山东?这个问题,之前已经纠结很久了。陈内心是想回山东的,但主席和粟裕的观点一致:敌重点进攻苏北,若在苏北遭重创,山东也不保。
主席几次给陈发电,反复强调不要上了敌人的当。既不能回山东,又不能不管山东危局。对此,陈毅左右为难。
为了扭转颓势,陈毅决心在台儿庄和枣庄打一仗。便集中叶飞的一纵和何以祥的八师,向敌整编七十七师下了手。八师负责攻坚,一纵负责打援。结果,仗打得完全出乎意料。
敌整编七十七师的两个团,占据了多个村庄固守,八师兵力上不占优势,费了很大劲也没啃下来。
恰在此时,配属第一快速纵队的敌整编二十六师杀过来了。一纵缺乏打坦克经验,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战场形成僵局,既无兵增援,又找不到破局之法,便匆匆收场了。
实践证明,华野只要分兵作战,仗就打不赢。陈粟只要一分开,局面就被动。
说来也巧,就在山野在鲁南鏖战之时,蒋军做出了重大调整,把整编十一师调到了苏北战场,集中二十五个半旅的庞大兵力,向苏北、鲁南发起了进攻。陈粟所期盼的在苏北打大仗的战机终于出现了。
此时的粟裕,刚打完涟水和盐城。一接到主席的电报,便带上两个警卫员,星夜驱车赶到了张集。很快,陈毅也到了。两人一商量,就制定出作战计划了。
进犯沭阳的蒋军主力,是整编十一师和整编六十九师。粟裕本想一口吃掉两个师的,这也符合他一贯喜欢兵行险招的指挥风格。不过,最终他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毕竟,这是两个野战军合并后打的第一仗,只能胜不能败,还是以稳健持重为上。
一开始,陈毅想打胡琏的整编十一师。那是蒋军的嫡系王牌,如果一战将其歼灭,将是震动天下的大捷。但经过分析后,还是决定先打六十九师。毕竟,这个师比较好打,吃柿子就得捡软的捏。如此,风险会小一些。
指挥这次战役,对粟裕来说是一大挑战。他几乎是单枪匹马来到前线的,连个参谋都没带,身边全是山东将士。而目前的战局错综复杂,之前也没和敌两个整编师交过手,心里实在没底。但这一仗又非胜不可,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幸亏有老军长坐镇,粟裕才又一次展示了他的军事指挥才能。
宿北之战,过程复杂、一波三折、险象环生。经常出乎意料,又尽在掌控之中。如果比喻成一盘棋的话,粟裕根本没按棋谱走,用的全是“散手棋”,比拼的是中盘和残局功力。
为了打好这一场,陈、粟集中了山东野战军第一、第二纵队,山东八路军野战第八师及第七师五旅,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等共二十四个团的兵力。另以第六师及第七师一个旅,第七、第十纵队及第十三旅,鲁南第十师及滨海警备旅等部共二十多个团的兵力,分别钳制其他三路进攻之敌。并增调华中野战军新四军第一师由盐城北上参加宿、沭作战。
此役,最难打的是制高点峰山;决定胜负的是打援。马家军被调往前线的是孙大胜、周顺的新一团,重点协助一纵打援,孙大胜率部直插敌十一师师部曹家集,率先歼灭了敌工兵营和骑兵营,然后向峰山靠拢,协助八师攻占了制高点峰山,为战役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按说,周顺在攻占峰山时,表现的最为英勇。眼看抢占制高点的战士一个个倒下了,而阵地仍被敌人占领,他一下急了,借着强大炮火的掩护,只见他几个跳跃就靠近了敌火力点,拾起牺牲战士手中的炸药包就扔向了敌阵。
敌阵哑火了,可他却被强大的爆炸气流扔出了十数米。当他醒来时,见一队敌人正仓皇溃逃,他二话不说,立刻抽出了钢鞭。
顿时,鞭蛇飞舞,响声震天。时而抽掉这个的枪,时而打飞另一个的帽子,吓得敌人一个个跪地求饶,一点数,八十多个呢。
随后,各参战部队密切配合,向六十九师总部展开了攻击。战至十九日,六十九师师部及三个半旅被全歼,师长戴之奇自杀。
此役,解放军以伤亡八千余人的代价,歼灭了国民党军二点一万人,开创了一次歼敌三个半旅的范例。为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会师后的首战画上了一个大大的“!”。除此之外,也为华东野战军日后进行大兵团作战积累了经验。
由于周顺在战斗中表现突出,被评为战斗模范,但没发证书。因为他犯了指挥员不该犯的大忌。本来,陈、粟是想处分他的,但功过相扺,也没追究。
宿北大捷,让陈毅扬眉吐气 !随赋诗一首:“敌到运河曲,聚歼夫何疑?试看峰山下,埋了戴之奇。”
吟罢,开怀大笑:“谁说我不会打仗?”
通过这一仗,粟裕也证明了自己不可替代的价值,很快赢得了全军的信任。在之后的作战指挥中,便更加挥洒自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