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英雄传(小说连载之一O一)
杨浩然 偶然著
一O一、经典之外的讨逆战役
日军投降后,国共两党达成了“双十协定”。罗荣桓赴苏治病后,驻鲁部队开始北移接管东北。
为了填补山东真空,陈毅率部北上。入鲁后,仅在津浦路与国民党追兵交过一次手,将敌拒之运河以南后,便归于平静了。
一开春,联合国成立了停战机构,在伦敦召开了一届一次会议。顺应潮流,国共也成立了停战机构。为了避免内战,北平、青岛、济南、德县等分别设立了办事处。
与此同时,国民党政府开始还都南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正式成立。看上去,一切是那么的风平浪静。于是,陈毅便在山东解放区大张旗鼓的搞起土地革命来了。
早在八.一五日本投降时,八路军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罗荣桓就作出了部队番号改称“人民解放军”的决定。打那,山东军区机关就称山东解放军总部了。
陈毅很喜欢这个称谓,于是,便在新四军总部牌子旁,正式将“山东解放军总部”的牌子一并挂上了。此后,每次参加停战会议时,便以山东解放军总部的名义与之交锋,以大量事实为依据揭露国军假和谈、真备战的图谋,气势之凌厉,无人可及。
恰在这时,他接到了毛主席、党中央发来的电报。要求他在山东搞出点动静来,牵制国军大规模北上,以缓解东北战场之压力。
看完电报,陈毅二话没说,立刻指挥山东军团向驻扎在山东的国民党各部发起了攻击。只打了短短十天,就歼灭敌军三点四万,一举解放了山东全境。
这次战役,虽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在整个解放战争历史中,却显得微不足道。小到很多文献都没有记载。原因很简单,此役歼灭的敌军,大都是国军收编的伪军,战斗力不强,军事学家们可能觉得打赢了很正常。
虽然人们很少提及此役,但它的历史意义却是非常巨大的。说它是解放战争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战役也不为过!因为,这次战役直接拯救了濒临绝境的东北民主联军。
正因为有了这次战役,让几乎退无可退的东北民主联军有了喘息的机会,并抓住机遇将根据地发展壮大起来了。他们打土匪、搞土改,一年后,摇身一变成了百万雄师,为最终赢得解放战争奠定了坚实基础。
陈毅之所以发动这场名不见经传的讨逆战役,还得从四平保卫战,及之后东北民主联军的处境讲起。
四平保卫战,是林彪军事生涯中,最大的一次失败。虽然歼敌过万,但也自损八千。在敌我力量巨大的悬殊下,不得不黯然退出了四平。
在四平保卫战打到最困难的时候,正在养病的罗荣桓从苏联红军那里借调了八列火车的武器弹药和医药物资运往四平,但在梅河口被国军飞机轰炸了。
在保卫战的最后一天,林彪的一个副作战科长携情报投敌。致使杜聿明知道了民主联军的底细,所以在民主联军撤退后,国军便肆无忌惮的穷追猛打,一直把民主联军追到了松花江北岸。
当时,东北民主联军的处境是十分危险的。部队被冲散,梁兴初缺了一个团;罗华生少了一个营;万毅丢了四个营;马家军损失了半个连。其中,万部减员最大,有的团只剩下了半数。
仗打到这份上,林彪提出了放弃哈尔滨的主张。本来,毛主席是要求林务必坚守的,可看了各将领众口一词的来电后,不得不同意了林彪放弃哈尔滨的决定。
其时,若杜聿明指挥军队跨过松花江进攻哈尔滨,那么哈尔滨也会如长春一样被敌人轻松占领。但杜聿明没那样做。而蒋介石则破天荒的在六月六日发表了一份声明,宣布从七日起,东北战场停战十五天。
一般人认为,蒋突发慈悲,是美国人调停的结果。之后又延长了八天,也是美国人调停的功劳。正是有了这二十多天的时间,才使东北民主联军有了喘息的机会。可事实果真如此吗?
事实上,十五又八天的停战,并不能给民主联军带来根本性的改变。四平保卫战,注定是一场失败之战,双方实力悬殊太大。加之民主联军成份复杂,缺少群众基础。部队溃败后,士气不振,给养缺乏,苦寒交加,一时半会儿很难恢复战斗力,更别说利用短短的二十几天就发展壮大了。
那么,为什么停战之后,国民党军队没有越过松花江,对哈尔滨发起进攻呢?并不是蒋介石大发善心,也不是杜聿明没有能力,而是他们在东北的军队不够用了。
东北这么大,敌人一下占领了那么多大城市,在取得胜利的前提下,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这些包袱,分散了他们的兵力,到了松花江边,就已经是强弩之末了,根本没力量继续追击。
不过,蒋可没有放弃东北的打算。停战之初,他就打算从关内调两个军北上,参加东北争夺战。意图很明确,先解决东北战场,然后腾出手来对中原的解放军进行围剿。
不得不说,他的整体战略没问题,但最终没能实现。因为,他的对手比他更高一筹。
早在四平战役打得难解难分时,黄克诚等就看透了若长期打下去,四平、长春皆会失守的严重性。要求撤出战斗以争取时间休整,待肃清土匪、巩固,建立好北满根据地后,再图决战。可毛主席没答应,黄克诚一下急了。随之提出了“东北如果不能停战,应在全国打起来,以牵制国民党向东北调动”的建议。
东北民主联军退到松花江北岸后,毛主席也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才认真审视了黄克诚的意见,做出了战略决策。决定在关内开辟战场,阻止蒋介石派军去东北,以帮助东北民主联军获得休整和建立根据地的时间。
经过认真思考,毛又一次把战场放到了山东。之所以把战场放到山东,理由有三:
一、山东境内的国民党军,大都是被蒋收编的伪军。驻地分散、战斗力弱,且被新四军和山东军区部队重重包围。
二、新四军和山东军区的部队不仅战斗力强,且山东军区善于城市攻坚,胜算把握大。
三、消灭山东伪军,人民群众会大力支持,可把山东建成华东的战略基地。
诸神谢幕,我登场。六月七日,就在蒋介石宣布东北停战的第一天,林彪正苦苦思索如何以疲惫之师与敌战斗时,陈毅在山东大展拳脚了。同时向山东野战军主力、鲁中、渤海、胶东军区部队发出了讨逆命令,以摧枯拉朽之势,向国民党军队发起了大规模进攻。
鲁中军区司令员王建安,身先士卒,立即指挥鲁中、渤海军区的五个旅十三个团,当天对张店、周村地区的伪军展开了猛攻。马家军的三个团全体出动,仅用了两天时间,就歼敌八千,并攻占了战略重镇张店和周村。
渤海军区司令员袁也烈也不示弱,指挥渤海军区部队及晋冀鲁豫军区第十一军分区部队,对德州地区的伪军发起了攻击,三天歼敌五千,解放了德州。
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则指挥胶东、滨海军区部队对胶州地区的伪军发起了攻击,并先后攻占了胶县、高密、即墨等地,歼敌万余。
新四军兼山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罗炳辉,则指挥第七、八师,第二纵队及鲁南军区部队一部共二十个团的兵力,进攻枣庄、韩庄,全歼伪军三千三百人。
第一纵队司令员叶飞,指挥一纵及鲁南军区一部,攻克了泰安、大汶口等据点。
十天,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虽说打得是些国民党的虾兵蟹将,但意义非凡。歼敌三点四万不说,还解放了胶县、张店、周村、泰安、枣庄、德州、高密、即墨等城镇。不仅巩固和扩大了山东解放区,还使国民党控制的津浦和胶济铁路线面临被切断的危险。
对此,蒋彻底慌了手脚,把原准备调往东北的两个军立马抽了回来,一心一意地应付起关内战场来了。
正是这次看似不起眼的小战役,起到了牵制关内国民党军队北上的目的,大大减轻了东北战场的压力。
而后,苏中战役、朝阳集战役、泗县战役、淮阴保卫战等相继打响,一下吸引与牵制了大批国民党正规军。致使蒋预备调赴东北的第五军等精锐无法脱身,有效地支援了东北的民主联军。
山东讨逆战,虽名不见经传。但却是头战,是在东北联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打响的,应该记头功。
正如黄克诚所说,全国战场是一个整体,不能单独去看一个战区、一个地方。
都说解放战争东北是关键,但是如果没有山东战场的支援,很可能就不会有百万东北雄师。全国的解放进程,也不会那么顺利。
对此,您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