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为何物
刘万成
图一:水菖蒲

图二:石菖蒲

图三:蒲草(水烛)
“蒲”指菖蒲,也指“蒲草”等。但有人认为《诗经.陈风.泽陂》里“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中的“蒲”也包括菖蒲,窃惟此说值得商榷。
诚然,古时之“蒲”也许可以看作类似于水烛——香蒲(图三)的水草的泛称。可问题是“彼泽之陂,有蒲与荷”的下一句却说:“有美一人,伤如之何?”此诗明显以蒲、荷起“兴”并作“比”,原本是要抒发一种怜香惜玉,且爱之甚深而又无法亲近的心绪;若将此诗中的蒲——水烛泛化为水菖蒲(图一)和石菖蒲(图二),便显然与诗意不相吻合。因为水菖蒲和石菖蒲,都不具备香蒲即水烛的叶子可以编织用具那般柔弱坚韧的品质。君可记得《孔雀东南飞》有“君当作盘石,妾当作蒲纬”之句?况且,《泽陂》之“荷”应是窈窕淑女的象征。
由于格物过余草率,网上关于《诗经》的大块的文章概念不请,漏洞百出,以致意象解读颇有臆测之嫌。最近读过一篇关于《蒹葭》《泽陂》的文章,其中知识错讹、语法错误随处可见。
——孔子曾经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少个书名号,应改为“不学《诗》,无以言”才对。孔子所说之“诗”专指《诗经》,而现代汉语行文中使用的标点符号也是准确表情达意的文字性符号。
——“芦苇是一种常见的水生植物,生于水畔,叶片柔韧,可编织苇席”不准确,因为“可织苇席”的并非叶片,此处承前省略直接导致了可用于编织的对象不明,应改为“茎可编席”。原句中芦苇“生于水畔”之说,其实也不对,因为芦苇生于湿地或池塘(即陂)边上,加之荷也生于陂,故有诗名《泽陂》云。
——“《诗经》无疑给人们打开了一个丰富的动植物世界”存在语法错误,因为“打开……世界”这一动宾搭配不当,可以改为“展现……世界”等。
诸如此类不求甚解、以讹传讹、误人误己的例子还可举出许多;让人啼笑皆非的倒是不少人乐于在网上教人识物,却一会儿言之凿凿地将水烛图片(图三)作为菖蒲(图一)的插图,一会儿又误将水烛花序(冬里分散开来,随风飘絮)说成“菖蒲花”。
明代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二《张公帽赋》里有一则笑话说道:“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观今人武断之“蒲”之为,岂不有似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