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齐鲁行走进大刀记故乡12
鲁北寻访郭澄清
清莲子/秦长清
接到宋俊忠先生邀请,让我随团《大刀记》的作者郭澄清先生的故乡采风,顿时激动不已。多年来对老先生的敬仰之情,迅速在心底翻腾开来。年少时,收听薛中锐先生演播的广播小说《大刀记》的过往,便如走马灯一般,在眼前一遍一遍的闪烁起来。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大约十年的特殊运动,生产生活极度困难,文化荒漠化严重。平时能听到的广播或者偶尔看到的电影,仅限于不多的样板戏和十分罕见的几部电影。那些反复播放的样板戏,早已是耳熟能详。无论是大人孩子,都能演唱一段,甚至表演一场。
1975年,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的长篇小说连播《大刀记》,迅速成了大人孩子极其喜欢的娱乐时刻。每天按时收听薛中锐先生演播的长篇小说《大刀记》,成了万人空巷的一大风景。同学们口中,经常会冒出梁永生、黄二楞、疤瘌四、白眼狼等人物的名字。“欲知后事如何,明天接着说”,一时间成了大人孩子的口头禅。
那个时候,我们家里有一个挂在堂屋墙上的红色的戏匣子。趁着大人不在家的时候,我曾经偷偷地摘下来看看里面是啥。原来的戏匣子是父亲自己做的一个矿石机,里面有一块铜丝缠着的铁矿石,用一个针扎一扎,扎准了地方,喇叭的声音就很大了。
这次看到的是一个三极管喇叭,是父亲用买到的三极管、二极管、调台器、调音器和一个磁铁纸盆喇叭,改造成,声音特别洪亮清晰。另外,拉一根电线到房顶上做天线,在屋里的地下买埋一根电线做地线,再接上三节干电池就行了。
那时候,每天放学后就赶紧往家里跑,和几个同学围着桌子,聚精会神的听《大刀记》。就连去挖野菜的时候,还沉浸在广播剧情里,念念有词的背诵着一些特殊的词句。干电池有时候也买不到,听不到广播,急的抓耳挠腮。后来,我就去火石庄老姥爷家,要了他的二极管耳机来。这是不用电池的,只要有天线、地线和一个二极管,就能听广播。
我们几个小伙伴,就绑上一个铁笊篱做天线,一个人爬到枣树上高举着天线,一个人把地线插到树根下,把两个耳机翻转向外,一人一个耳机扣在耳朵上听。旁边的人挤在耳朵边,费力的听微弱的声音,还在不断催促,该我听了、该我听了。就这样几个人轮流爬树举着天线、轮流听耳机,再集体交流记住的故事情节和好听好玩的话,生怕落下了精彩片段。
乘车前往鲁北宁津县郭杲村的路上,我和臧景亮先生同座。一路聊起《大刀记》来,颇有同感,至今仍然感动于郭澄清先生的动人故事,也感动于薛中锐先生的演播动人感染力。一路上,脑海里不断闪烁着宁安寨、水泊洼、柴火店等等的村名,也期望是否可以见到梁永生等英雄的原型。
两个半小时,经过高速公路和国道县乡道路,到达了宁津县时集镇郭杲村西北角。一下车,一座典型的鲁北风格的青砖小院跃入眼帘。房子青砖到顶、白灰勾缝。房子都是平屋顶,周遭是半米多高的青砖女儿墙。这个古朴典雅整个院子,大门的门楣上王蒙先生题写的“郭澄清纪念馆”,让人迅速联想到了战火纷飞的岁月。
在郭澄清纪念馆的三个展厅里,郭澄清的儿子郭洪志先生,深情的介绍了郭澄清纪念馆的建设,郭澄清曾经使用过的家具、创作《大刀记》时的简陋用具以及各个时期郭澄清的工作生活故事。因此才知道,郭澄清老先生就是在老家的土屋里创作了《大刀记》这部不朽大作,还编成了广播小说、连环画、小人书、电影、电视剧等等,让《大刀记》故事广为传播,能够让人们了解鲁北地区人民可歌可泣的抗日战争史。
在参观郭澄清先生一生一直居住过的老土屋时,顿感敬仰之情。那是一个典型的黄河流域土屋子。除了十几层青砖碱脚,整个墙体都是黄土版筑的,只在门口和窗口上方用了一方不很大的过木。里外墙都是黄泥抹面,估计早期的屋顶,也该是平顶的,甚至也是黄泥搀着麦穰或者麦糠抹面的,顶多是黄泥加了一点石灰抹面的。
实在无法想象一个著名的大作家,是如何在这里生活,如何在这里创作的。但就在这里,郭澄清老先生先后创作出版了二十余部及中短篇小说、诗歌、散文、广播剧等。随着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的,由薛中锐先生演播的长篇小说《大刀记》,迅速传播开来。
抗日英雄任务梁永生,带领民众组建大刀队,奋起反抗日寇。靠着大刀作为杀敌武器,大闹黄家镇、血染龙潭、虎口拔牙、重返宁安寨、夜战水泊洼等等精彩的故事场景,谱写了鲁北人民在日寇汉奸的残暴统治下不屈不挠的抗战史诗,让听众久久难忘。让宁安寨、水泊洼、柴火店,成了读者心中向往的地名,总想一探究竟。
最让人感动的是郭澄清先生两退楼房的故事。在跟随大部队解放济南后,已经在省教育厅工作,并给他安排了住房。他却放弃了省城良好的工作环境,优渥的生活条件,退了城里的楼房,回到了宁津老家,边工作边写作,把鲁北人民可歌可泣的抗日史,凝结在了长篇小说《大刀记》。
上世纪七十年代,郭澄清先生是作为《奇袭白虎团的》编剧,完成任务后又一次留在省城工作,成了省里文化部门的领导干部,又一次分配了较好的楼房。结果他又回到老家居住生活写作,同时,还逼着没有住房的儿子,搬出楼房退还给了国家。直到终老,郭澄清都是居住在老家那个土屋子里。郭澄清先生退住房的故事,这已经不是一般人能做到了。如果说他是一心为了人民,不要国家报酬,不计名利得失,不管怎么说,真是一点也不过分。
从宁津回来,久久难以平静,总感觉自己浅浅的文字,难以表达对郭澄清先生的敬仰之情。多日以来,浮想联翩,于是为这次寻访郭澄清先生故居,填写了一首《沁园春·访郭澄清先生故居》,以为纪念。
沁园春
访郭澄清先生故居
鲁北平原,沃野千里,麦收正忙。
看青砖小院,先贤遗迹,笔端锦绣,华彩文章。
昔日穷乡,蜗居老屋,版筑泥墙内外黄。
众皆赞,便瓦锅土炕,德溢馨香。
少年意气昂扬。大刀记、天天听若狂。
忆心潮激越,铁拳紧握,志擒顽敌,横扫东洋。
两退楼房,辞归故里,亮节高风掩秘藏。
归犹叹,愿文坛旗帜,不朽长芳。
清莲子/秦长清/历城区委党校,写于2023年6月20日亥时二刻,修改于6月21日亥时三刻。
















中国鹰王——王照华绘
独家代理




中国鹰王团扇大师王照华作品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