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节到忆父亲
荣玉奇
每年的端午节到来,我就会想起我敬爱的父亲。虽然,端午节是悼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日子,然而巧合的是,这一天也是我父亲的忌日,20年前的这一天,父亲走完87年的历程,离我而去了。我爱我的父亲,特别是他勤劳的一生,很多事情值得我永远纪念。
1917年,也就是俄国十月革命那一年,父亲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家境贫寒,再加上当时社会的黑暗,因此他没有机会也没有条件去读书接受教育。他的青少年时代,正值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劳苦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父亲作为一个贫苦农民家的孩子,不可能有幸福的童年、少年和青年,能侥幸活下来,已是很不错了。
父亲是一个中国标准式的农民,在农田里是一把好手,他侍弄的农田和菜地,总会获得好收成。劳动,对于他来说,几乎是生活之第一需要,他只要一有空,总会出现在庄稼地里。他给我印象是,一辈子都离不开劳动,一离开劳动就要生病,七十岁以后还可以下地。后来父亲忽然患了脑血栓,不能在下地劳动了,还在自家院子里开出一片菜地,种起萝卜白菜来,八十岁以后仍是不停地收拾菜地,直到病重卧床不起。
父亲因历史的原因,从未上过学,而且我家上数几代皆为布衣。父亲虽然没有文化,但对文化却十分崇拜,对文化情有独钟,渴望着他的下一代变成文化人。虽然我家家庭条件不是太好,但父亲却认识到读书是个硬道理。家里省吃俭用、节衣缩食,也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读书。我兄弟四人,除老二因文革未能考学外,其余三个都是中专毕业,并因此而走出家门在城里有了工作;下一代八个孙子孙女,有一个博士研究生,两个本科生,其余的不是大专就是中专。父亲对下两代人的学习成果,非常满意,非常自豪,他在村中逢人便讲:“我虽然没有文化,受了一辈子罪,但下辈孩子有出息了,我受罪值得,我活得有劲啊!”
父亲虽然没有文化,但却是一个心灵手巧之人。他不仅种田是一把好手,而且还学会了不少手艺,诸如扎笤帚、镶簸箕、剪纸、扎花、砌墙等等。在做饭上也有一套,村中谁家有红白喜事,总被请去做饭。他虽然没有上过学,却能熟练地打算盘,在我上一年级时,就教会我打“九规架”。父亲的肚子里还有很多故事,我小时候,他经常源源不断地讲给我们听,比如说《三国》、《水浒》、《杨家将》中的一些情节都能讲出来。一开始我很奇怪,他不读书、不认字,怎能有那么多故事呢?后来我才明白,原来他酷爱戏曲,经常到附近村子里去看戏,再加上他是个有心之人,竟将一些故事情节都熟记下来。有时我在想,父亲如果有条件上学读书,一定是一个高才生,因为他天资聪颖,而且是个热爱学习之人。
父亲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善于满足。他虽然没有文化,但颇懂得“知足者常乐”的道理。在旧社会,虽然他几乎是房无一间,地无一垄,过的是逃荒、要饭、扛长活的生活。但艰苦的生活,并没有吓倒他、压垮他,并没有使他消沉和颓废,并没有使他丧失对生活的信心,相反,苦难锤练了他度过艰辛的意志,贫困锻炼了他战胜困难的决心。虽然他“而立之年”以后才娶妻生子,虽然解放后他才结束了逃荒要饭的苦难生活,但他靠着自己的勤劳和勇敢,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奋斗,终于拥有了自己的房产和地产。尽管那时还不富裕,但他对生活却感到知足和幸福,对前景充满了乐观和希望,他相信只要没有了剥削和压迫,只要有了自己的土地,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不停地奋斗下去,总会过上好日子的。他虽然也相信天命,但他更相信自己的双手。
父亲虽然离我而去了,但他留给我的精神遗产,却是十分宝贵的。
我应该感谢父亲,他那种不怕困难,热爱劳动,不屈不挠的精神,潜移默化地灌输到我的思想中,使我在学习和工作中受益非浅,工作时间不长,即加入组织,提拔为干部,并一步步走向领导岗位。
我应该感谢父亲,他那种宽厚仁慈,乐善好施,关心他人胜过自己的精神,童年时代即植根于我幼小的心灵,并一直影响鼓舞着我,使我在工作中能和同志们处好关系,搞好团结,成为我一生中的宝贵财富。
我应该感谢父亲,他那种乐观豁达,善于满足,对生活总是充满信心的生活态度,值得我一辈子永远学习和敬仰,每当我工作中遇到曲折和困难,感到迷茫和消沉时,一想到父亲,我立刻就有了精神,我决心学习父亲这种处世态度,把握好人生的每一步。
我应该感谢父亲,他虽没有上过学、读过书,但他身上那种朴素的阶级意识,那种高尚的情操和人格,将永远激励着我,鼓舞着我。他虽没有给我留下什么物质财富,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我却是享之不尽的,我一定把这美好的东西传给下一代。
我的父亲虽然是一个十分平凡而普通的人,但他逝世的日子却与一位伟人巧合——农历5月初5,即爱国诗人屈原逝世的日子。这虽然不能说明什么,但当每年的端午节到来,大家吃粽子纪念屈原时,我同时会想起我的父亲,我一定会在他的遗像前,供上几个粽子,寄托我的哀思。
父亲驾鹤西去 ,永远离开我了!我将永远不能再见到父亲了!思念父亲的哀痛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和表达的。可以告慰于父亲在天之灵的是,我们弟兄几个以及我们的下一代,终于成为父亲所盼望的文化人,我们不会再重蹈他的青少年之路,我们这一代终于实现了先辈几代人不曾实现的梦想。所幸的是,父亲在世时已看到了这一天 ,他去世前的最后一个春节,他看到了已经考上复旦大学研究生的孙子。因此,我想他在踏上西去之路时,已经没有遗憾,当他梦寐以求的愿望变成现实时,他怀着巨大的满足,一定会含笑九泉的。
愿父亲在地下安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