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与钟馗的传说
文图/琴棋书画
今年6月22日是农历五月初五,我国传统的端午节。
钟馗是中国民间传说中著名的捉鬼英雄,就是那个胡子拉碴、身材魁梧的猛男形象。最初的钟馗形象源于唐代。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所见唐人吴道子画的钟馗像,卷首有唐人题记云:开元年间,唐明皇从骊山阅兵回宫,便染上疟疾,久治不愈。某晚,唐明皇梦见一小鬼闯进宫来骚扰。就在此刻,一个头戴破帽,身着蓝衫,坦露一臂,皮革裹足的大鬼,一小子将小鬼抓住吞食了。唐明皇忙问:“你是谁?”大鬼回答:“臣叫钟馗,生前应武举不第,羞归故里,惭愧的撞墙而死,死后发誓为皇上锄尽天下鬼魅。”唐明皇惊醒,居然疟疾痊愈。于是召宫中画工吴道子,令他将梦中所见画出来。吴道子奉旨,画出了《钟馗捉鬼图》唐明皇大悦,厚赏吴道子,又御笔批道:“灵衹应梦,厥疾全療。烈士除妖,实须称奖。因图异状,颁显有司。岁幕驱鬼,家喻户晓。以祛邪魅,益净妖氛。乃告天下,悉今知委。”于是将《钟馗捉鬼图》刻版印刷,广颁天下,让人们贴在家门以祛邪魅。后世延袭,遂成习俗,钟馗荣登头号镇鬼神的宝座。
自从唐代开始流行悬挂钟馗像镇鬼辟邪后,钟馗像遍行天下。从宫廷到民间,钟馗像受到广泛的欢迎。由于皇家大肆推崇钟馗,迎合了平民百姓除恶扬善的美好愿望。到了清代,民间崇拜钟馗达到鼎盛时期,各种钟馗像纷纷问世,民间逐渐变岁暮为端午节悬挂钟馗像。
那么,为什么把钟馗像从春节挪到端午节呢?并且很快成为南北各地通行的重要端午节主角呢?。这是因为在民俗观念中,农历五月初五自先秦以来就是不吉利的日子,俗称恶月毒日。因为这个时候是换季时期,很容易得各种疾病,在古代五月初五这天被古人賦予了阴阳相济,乍暖还寒,百虫蠢动,疾疫流行,人易受虫害、又易染疾病,古人认为是鬼崇肆疟之故,所以要请钟馗出马施威捉鬼,人们争相请回钟馗神像,认为只要家中悬挂有钟馗像,就会家宅平安,生活如意,无灾无祸。
据清末《燕京岁时记》记载: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天师、钟馗之像,或绘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辟崇恶。”
在端午节的习俗中,至今仍保留着比如在家门口插艾叶、菖蒲、撒灰引龙等民俗活动。还有一种说法,为什么钟馗的故事在唐宋时代流行的时候,和端午节没有什么关系,而到了明清时期却扯上了关系呢?这个在学术界也有观点,有人认为,这可能和中国古代气候变化有关。历史上明清交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古代气候比之前要低一些,处于一个寒冷期,在这种情况下,古人得病的概率就比平时年份要多一些。因此,对于五月初五端午节驱邪的需求,要比平时年份更为迫切。而钟馗恰恰是在这个时段完全有可能是因为气候变化的因素,最终在明清时代完成了位置转换。在诸多钟馗画像中,钟馗铁面虬髯,浓眉怒目,挥舞宝剑,上方飞来一只蝙蝠,寓意着将斩尽天下鬼魅,把福带给人间,寄托着人们祈求免灾去祸、身体健康、致福还祥的美好愿望。
所以,钟馗从岁暮走向端午,也就水到渠成,不足为奇了。 作者简介:李雨春,笔名:琴棋书画,原籍河北深州人,现居邢台市。曾任原长征汽车厂组织部长,分厂书记等职。酷爱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作品曾在《华夏文学》《牛城晚报》多次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