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
作者:武稳祥
编辑:诗词中国
都市头条,发现精彩,传播正能量
端午节
作者:武稳祥
众所周知,我国有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五月节、诗人节、女儿节(女儿回娘家)等。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升至正南中天,是龙升天的日子。《易经》·乾卦第五爻称:‘飞龙在天’乃大吉之兆。2006、5、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非遗名录。 2009、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批准,将中国的端午节列入世界非遗名录,成为我国的第一个世界非遗节日。
端午节:由驱毒避邪的习俗衍生出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我国地大物博人多,虽然名称不同,但习俗却大同小异。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悬挂菖蒲、佩戴香包、喝饮雄黄酒、吃绿豆糕、吃粽子、赛龙舟、除五毒、荡秋千、比武、击球等。
正象儿歌曰:“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绿豆降暑压火,绿豆糕更是可口佳肴。粽子有蜜枣的、有豆沙的、有板栗的……五花八门。魏渊平老师文中的顺口溜就说的很形象:“三尖竹叶房,珍珠保红娘。要吃吾这味,解带脱衣裳。”艾蒿菖蒲均可驱蚊逐虫。雄黄可避邪祛恶,给小孩头上抹雄黄,就是盼望娃们健康成长。
传说《白蛇传》中,许仙就是听了法海的教唆,美丽善良的白娘子因误喝了雄黄酒而现了原形,变成了一条大白蟒蛇吓死了许仙。才引得白蛇奋挥双剑、力战鹿 鹤二童子,在灵山盗灵芝救活夫君的精彩故事。
在江南水广之地,届时一定要举办龙舟竞赛,大家齐心协力,争先恐后,力夺鳌头!两岸人山人海,场面热闹壮观!赛龙舟的起源就是人们为了捞救爱国诗人屈原。向河里扔粽子就是愿鱼虾吃粽子,莫要噬咬贤士的尸骸。
屈原 · 名平,字原、又灵均,芈姓。公元前340— 前278年。和楚王是同宗贵族,任高官左徒,后任三闾大夫。胸怀韬略,栋梁忠臣!对内主张举贤修法,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可是:爱国忠君直谏臣,空有报国鸿鹄志。可惜不遇明英主,慨叹遗恨垂千秋!
3000年前的周武王姬发继承周文王姬昌的遗志,在姜太公姜尚的辅佐下,牧野一战打垮了商纣王,灭亡了商汤创建的商朝。新建立了周朝,大封了几百个诸侯国。经过多年无数次的战争,大吃小、强吞弱,灭弱存强,最后形成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东方的齐国和南方的楚国最大,西方的秦国崛起最强,且有并吞六国统一天下之雄心与实力。屈原联齐抗秦的策略 就是守土保国的明智之举。
可是,楚王的皇后郑袖、公子子兰、权臣靳尚听从了秦国使臣 能言善辩的张仪的诡计,接受了张仪的重贿,怂恿楚王拒绝齐交而亲善强秦,罢免了正直爱国的忠臣屈原,流放于汨罗江。他傲骨嶙峋,高冠佩剑,仰问苍天,公理何在?屈原远离朝廷,终日徘徊在汨罗江畔,时刻关心日夜担忧着祖国的前途和命运。
期间,他呕心沥血写下了《天问》《离骚》《九歌》《怀沙》等许多流芳千古的诗篇。其中“离骚”共373句、2490字。由于我文化浅陋,观看诗篇 艰涩难懂,只领会了第97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意思是:“在追求真理(真知)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上天下地)去追求和探索。”这一铿锵有力的名句可谓言简意赅,曾激励了历代多少仁人志士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啊!
公元前278年,秦国闻齐楚背盟,秦王嬴政立即委派白起、王翦等大将,统领倾国60万军队数路伐楚。楚国丧失了齐国的援助,抵挡不住秦军的猛烈攻势,很快被攻占了楚国的都城:郢都,楚国被灭亡。五月五日这天,屈原闻此凶讯,泪流满面,悲愤交加,叹自己无力挽救故国,决心以死殉国。他面向郢都,抱起一块未被秦军蹂躏的干净石头,怀着对祖国无限的眷恋,毅然投身于波浪汹涌的汨罗江水之中了。
呜呼!天地霍然暗淡,日月刹时无光!青山潸然垂泪,江河悲泣呜咽!试问:有谁不为这忠心耿耿的诤臣而不平?有谁不为这才华横溢的爱国诗人而惋惜?难怪几千年来人们世世代代都敬仰和怀念!难怪每年的端午节都要以各种方式祭祀和缅怀!难怪他被尊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我就不明白,如今有多少年轻人对我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知识,传统节日的来龙去脉知之甚少,不太熟悉。却盲目地去热衷于‘圣诞节’‘狂欢节’等乌七八糟的洋节。与其这样 还有没有一点基本的民族自尊心?值此端午节即临之际,我以笨拙之笔粗浅之文,对端午节作了如上的浮浅阐释。一片苦心,亦乃初衷,欢迎诸君雅正。
《端 阳 怀 古》
适逢佳节,遥忆前贤。
浮想神驰,长歌吊念。
1
五 月 端 午 祭 屈 原,
风 俗 传 承 数 千 年。
艾 叶 雄 黄 驱 百 邪,
米 粽 赛 舟 寄 怀 念。
2
风 云 战 国 秦 欺 楚,
诱 骗 怀 王 囚 武 关。
郑 袖 靳 尚 狡 子 兰,
谗 言 误 国 苟 偏 安。
3
三 闾 大 夫 鼎 力 谏,
义 正 辞 严 驳 当 权。
慷 慨 陈 词 辩 金 殿,
誓 死 捍 卫 我 河 山!
4
楚 王 昏 庸 诤 臣 贬,
高 冠 仗 剑 徘 江 边。
仰 首 长 啸 愤 问 天:
何 日 洗 雪 忠 良 冤?
5
秦 王 挥 剑 克 郢 都,
国 破 家 亡 黎 民 惨。
抱 石 投 江 志 高 洁,
汨 罗 波 涛 吞 英 贤。
6
俊 杰 壮 烈 谱 悲 歌,
舍 身 殉 国 报 楚 天。
悲 愤 离 骚 屈 子 恨,
神 州 千 古 美 名 传!
《再 说 端 午》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能耐得住寂寞的人,肯定是有思想的人;能忍受孤独的人,肯定是有理想的人;遇事能屈能伸的人,肯定是有胸怀的人;处事从容不迫的人,肯定是个淡定的人;经常微笑的人,肯定是个有智慧的人。——名言录
唐朝诗人王维的《渭城曲》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我国自古就有 ‘清明插柳 端午插艾’ 的习俗。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古时候 亲友送别插柳寄情,端午插艾避邪。
端午节即到,其实 五月初五不是一个吉利之日,有一些老讲究 有的人还不一定知晓:如 当日不能说 ‘节日快乐’,只能说 ‘安康吉祥’。再一个 过节为啥要吃 ‘粽子’,粽子也暗喻着 ‘中子’:有 ‘一击中的’ ‘一索得子’ ‘一举高中’ 的含义。
一般大多数人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楚国的爱国诗人 ‘屈原’。(我以前曾写过专文介绍)但是 在我国东南的江浙地区,自古流传甚广的是:为了纪念吴国的大忠臣 武将 ‘伍子胥’。
伍子胥 · 名员、字子胥,公元前559 — 前484。他始先是楚国人,祖父伍举,父伍奢为楚太师,他弟兄俩,兄伍尚,他为二,少好文、长习武,文韬武略,文武双全。公元前522年,他父兄遭奸臣诬陷,被楚平王满门抄斩,他独自一个逃脱。“伍员逃国” 的故事从此展开。
由于他是全国通缉的逃犯,被画影图形。犹如丧家之犬、昼伏夜行,饥寒交迫、狼狈逃窜。江南盛产丝绸,他在半路遇到一个浣纱的姑娘 挎着饭篮去江边。他当时饥渴难忍,就上前乞讨 求饭充饥。那姑娘 人本善良,一时动了恻隐之心,就慷慨相赠。伍子胥饭饱相谢,又嘱咐道:“请你为我保密,千万不可让别人知道我的行踪”。
没料到,那姑娘因他的话 言下之意就是:不放心她 不信任她,她正直的人格 受到了轻视与羞辱。脑子一热 一时转不过弯来,立即抱起一块石头,转身纵入江中,霎时无踪无影,顷刻身亡。突然发生的这一悲剧,令伍子胥猝不及防。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顿时泪流满面、悔恨悲愤交加。
凝望良久,无可奈何,他咬破手指、用血在石头上写到:“尔浣纱、我行乞,得腹饱、尔身溺。十年之后、千金报德。” 后来、伍子胥抵吴得志,报仇之后、又欲报恩。但又不知姑娘的家在何处,遂以千两黄金投于姑娘跳水之处,以践前誓。这就是自古流传的 “千金小姐” 的来由。时至今日,人们还常用 “千金”来作为女儿的代称。
他先经宋(恰逢内乱而回避)、后又转奔入吴。行至吴头楚尾、两国交界的昭关,昭关(在安徽含山县北)· 在两山对峙之间、设有雄关,并有重兵防守,地势十分险要。但此关又是伍子胥的必经之路,真是插翅也难飞过。他又急又愁,心焦如焚,彻夜难眠,一筹莫展。焦虑过度,只愁得黑头发一夜之间、竟然完全变白了。这就是歇后语:“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头” 的来由。
时有一位好心人,是扁鹊的弟子 名东皋公,他很同情伍子胥的遭遇,就想方设法帮助他。东皋公的好友皇甫讷酷象伍子胥,就让他假扮是伍子胥、被守关军兵拿住,白头的真伍子胥趁乱混出了昭关。恰巧皇甫讷有人认识,就被无罪释放了。
伍子胥经过了千难万险,终于到了吴国的都城姑苏。他投靠在吴国公子光(阖闾)的门下,帮公子光杀了吴王 僚,阖闾自立为王。他又重用军事家孙武,和伍子胥一道练兵强军,兵强马壮。
于公元前506年,挥师西进伐楚。五战五胜,攻克楚都郢城。其时 楚平王已亡,伍子胥想到 被其满门抄斩的深仇大恨,气得他咬碎钢牙。指挥手下掘开坟墓、开棺倒尸,咬牙切齿,抡起钢鞭、急风暴雨,猛抽300鞭,方泄了积压多年的仇恨。孙武不愿为官,著述兵书,急流勇退,隐居山林。
伍子胥西破强楚,北威齐晋,使吴国达到鼎盛。阖闾在和越国的一次交战中阵亡,儿子夫差继位吴王。他立志要为父报仇,在伍子胥的鼎力支持下,终于打败了越国,俘虏了越王勾践。在杀与留的决策上,首席文武两个大臣的意见截然分歧。
伍子胥为相国 功高权重,衷心耿耿、刚正不阿,连夫差都素惧其威,渐渐疏远。太宰伯嚭圆滑世故、善于拍马溜须,夫差顺心 言听计从。伍子胥主张杀了勾践、灭了越国。伯嚭暗受勾践的左膀右臂 一 范蠡和文仲的重贿,怂恿夫差软禁了勾践。
勾践被拘吴国三年期间,奴颜婢膝、委曲求全,忍辱负重、图谋复仇。范蠡和文仲又向夫差献贡天下第一美女西施、郑好,使夫差日夜沉溺女色、不理朝政。勾践又用 “尝便验病” 的超常假象 感动了夫差,他就不顾伍子胥的反对、把勾践放回了越国。
勾践回国后、痛定思痛,奖励农耕、练兵强军,决心报仇。住茅屋、睡稻草,在书案上吊一苦胆,每天数尝:用苦味激励自己。养精蓄锐19年,终于挥师北上、攻破姑苏,灭了吴国。夫差兵败、羞愧自杀。这就是有名的 “卧薪尝胆” 的故事。
当年、夫差放还勾践时,伍子胥极力反对。但是 为臣的终究是拧不过君王,使君臣二人都心怀不满。又兼伯嚭从中挑唆:说伍子胥暗通齐国、蓄意谋反。夫差轻信了谣言,在公元前484、5、5,赐了伍子胥一把宝剑、逼其自刎。他悲愤填膺、仰天长叹道:“我死后 就把我的头颅、挂在姑苏城的南门上,我要亲眼看着越国的军队开进来。”
夫差闻报大怒,立即命人把伍子胥的尸体、装到一个皮囊里,投入江中。呜呼!难怪人常说:“自古忠臣无好死,奸佞之徒享荣华。”
吴国人民听到爱国的忠臣 蒙冤含屈的死讯后,群情又悲伤又愤慨,无不愤愤不平。纷纷驾舟、争先恐后,在江面上寻找打捞伍子胥的尸骸。这也是 “端午节 · 赛龙舟” 的起因。吴国人民为了纪念这位爱国忠臣,把此江改称为 ‘胥江’,附近的山命名为 ‘胥山’,村名为 ‘胥口镇’。胥口镇旁有 “伍子胥墓”,并有 “伍子胥庙”,香火旺盛、永为祭祀,寄托大家对忠臣的无限怀念之情。
传说 伍子胥死后,化为了 “涛神”,并为 “钱塘江君”。你看 钱塘江来潮时:波浪滚滚,惊涛拍岸,排山倒海,气势磅礴,恢宏壮观!真好似伍子胥在发怒,在发抒胸中的怨气。
端午节马上到了,我觉得五月节 我们除了纪念屈原之外,也不应忘记了还有伍子胥。因而,匆匆赶写了这篇。不妥之处,还请师友们指正。
真个是:
《赞 伍 员》
赤 胆 忠 心 把 国 报,
堪 叹 尸 骨 江 中 抛。
怨 气 冲 天 理 何 在?
钱 塘 江 潮 怒 咆 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