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有幸得赏月华
银盘摩绿水,摇橹似乘槎。
顺耳闻歌呗,抬头见月华。
平时无大运,此夜转生涯。
兔化如来佛,常来巷陌家。
![]()
壬寅处暑
处暑暑难除,三旬只近庐。
林中热无鸟,畦上旱焦蔬。
云淡阳乌烈,溪深湍响虚。
家严因抱病,千里更愁予。
孟秋下旬野望
苦热延多久,天高没尽头。
西风无瘦马,浅水搁残舟。
但见田园裂,难闻竹笕流。
闲人思别事,翁妪正秋收。
![]()
立秋日清晨遛狗得句
晨露带风凉,高枝掉一黄。
抬头凝望桂,触叶不闻香。
鸪鸟声声唳,乡思冉冉扬。
家严罹胃病,狗喜岂谙详。
夏夜避署
避暑河边卧,纤云染晚晖。
柳丝垂丧气,热水散余威。
树上声声怨,心中默默祈。
何时风露至,梦醒不思归。
游严子陵钓台替子陵作一歌
梅山洞人(湖南)
帝思香饵钓吾身,跪拜朝堂作顺臣。
何似如今岩上坐,大千江水任垂纶。
![]()
江城子·听箫
彭光明(湖南)
萧萧暮雨洒江村。意零沦,叶缤纷。忽有箫声、如月破层云。振起弹衣循迹去,衔枚走,步无尘。
试看弄玉是何神。腕欺银,目迷人。口吐香风、吹足一湖春。惜缺萧郎才与胆,从此后,恨加身。
![]()
【潇湘总角点评】一首好的诗词,能给人以愉悦,令人赏心悦目,是一种享受,一种无法言状的享受,它既有内容美,也有形式美,还有意蕴美。如何去体察、觉悟这种美,既是一种能力,也是读者内心审美标准和层次的反应。
彭光明先生的《江城子·听箫》描述的是一个百无聊赖的雨夜,忽然闻得吹箫声,不觉为之一振,循声而去,彷佛“月破层云”,心中疑问顿生:是何人将箫吹得“口吐香风、吹足一湖春”?有如此技艺者,除却“萧史”更有何人?
这里,彭光明先生渗入典故:相传战国时期,秦穆公有个小女儿名弄玉。弄玉不仅姿容绝代、聪慧超群,音律更是精通。她尤其擅长吹笙,技艺精湛国内无人能出其右。弄玉及笄(十五岁)后,穆公要为其婚配,无奈公主坚持非懂音律、善吹笙的高手不嫁。穆公珍爱女儿,只得依从她。一夜,弄玉一边赏月一边在月光下吹笙,依稀仿佛间闻听有仙乐隐隐与自己玉笙相和,一连几夜都是如此。弄玉把此事禀明了父王,穆公于是派孟明按公主所说的方向寻找,一直寻到华山,才听见樵夫们说:“有个青年隐士,名叫萧史,在华山中峰明星崖隐居。这位青年人喜欢吹箫,箫声可以传出几百里。”孟明来到明星崖,找到了萧史,把他带回秦宫。
萧史与弄玉成婚后,教弄玉吹箫学凤的鸣声。后来,弄玉吹出的箫声和真的凤凰叫声一样,甚至把天上的凤凰都引下来了。秦穆公专门为他们建造了一座凤凰台,这就是凤凰台的由来。萧史和弄玉住在凤凰台上,一连几年不饮不食,亦不下台。有一天,二人笙箫相和后,竟引来金龙紫凤,萧史乘龙,弄玉跨凤,双双升空而去。彭光明先生在这首词里“反其道而用之”:“惜缺萧郎才与胆,从此后,恨加身”。这“恨加身”说的吹箫者,还是循声而来者?作者没有明说,留下的余地让读者去联想。这就是“填词”的妙处。我们说,填词也好,写诗也好,无外乎内容美和形式美。这首《江城子·听箫》的形式(即艺术)美在哪里呢?一是,借用前人的词句为我所用。柳永《八声甘州》第一句即为“潇潇暮雨洒江天”(尽管“萧萧”也许是作“通假”处理或者宋词版本差异)。的,虽“天”字有异,但遵循的却是“引用是为我服务”这一原则。二是,用“通感手法”表达情绪和环境。“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也就是“以感觉写感觉”。“意零沦”,“意”,是意识,是看不见的;“零沦”即沦落失意。这里本身无所谓什么修辞格,但与前一句的“潇潇暮雨洒江村”联系起来,你就会感觉这就是将百无聊赖的感觉“意零沦”移嫁成“雨”的形状,于是使得“意”有了直观的视觉,从而形成通感修辞。还有,“箫声如月破层云”,箫声,本身是只能听见而不可视觉的客观存在,将它的声音变为“月破层云”的视觉,这就是从感觉上给人以另外一种感觉了。
三是,极尽文学功底和填词技巧。“衔枚走,步无尘”,形象地描述了循声者的神态。“衔枚”,“枚”士卒口衔用以防止喧哗的器具,形如筷子,以防行军时出声。“步无尘”蹑手蹑脚、不让灰尘扬起的样子。这六个字非常传神!“腕欺银,目迷人”这六个字,是对吹箫者形态、相貌的直观描述。“腕欺银”说的是手腕的色泽盖住了月光;眼睛是那样的迷人。写到这里,每一位读者都能看出:吹箫者,是一位妙龄女子。词写到这里,本应该结束了。一个“惜缺萧郎才与胆,从此后,恨加身”的议论,传递给读者的是:正值妙龄,却没有像弄玉一样有懂音律的人,更没有“乘龙快婿”的知音的遗憾。昨天我在“每日一评”中点道:“上下片之间的过度非常好”。说的是,填词人都知道:凡是上下两片的词牌,在歇拍与过片处要做到“形断意连”。何谓“形断意连”?这是一个书法名词。在写法上直观的看不见墨迹(断了),但笔的运行轨迹却没有断(只有反复揣摩才能够看得见)。联系到填词也是同样的原理。我们知道毛泽东主席《沁园春·雪》上片的末尾是“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下片起句是“江山如此多娇”,“妖娆”与“多娇”中间,外表看起来是断了(用两个近义词相联属),实际是相连的。同理,彭光明先生在这首词里同样运用相同的手法来表达:“振起弹衣循迹去,衔枚走,步无尘”,干什么去?下片首句回答你“试看弄玉是何神”。同样做到了形断意连。这是每个学习诗词者应该效仿的技法。最后,“意零沦”与“恨加身”在情绪上合为一体,循声者与吹箫者之间形成一种“同病”的感觉,两者前后呼应,作为词的结束。全词唯一的遗憾是“萧萧”与“潇潇”没有按现代通用的汉字来表达,使得读者可能产生疑问。
![]()
彭光明(网名山顶洞人,笔名微声),男,1959年生。湖南安化县人。曾出版《解读人性》专著一部;《王大学求官记》长篇小说一部。另有诗词散文二百余篇首发表在各类小刊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