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英雄传(小说连载之九十八)
杨浩然 偶然著
九十八、岁寒知松劲 患难见真情
正当马家军紧锣密鼓的组织万千将士出关之际,传来了一系列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重庆谈判取得了胜利,国共两党签署了“双十协定”;新四军北移成功,津浦路阻击战歼敌二点八万,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将国民党追击部队挡在了运河以南;中共华东局在临沂成立、新四军军长陈毅接替罗荣桓组建了山东野战军。
新四军北移山东,及津浦路阻击战的胜利,对重庆谈判起了决定性作用。这不仅展现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击溃了蒋军妄图截杀新四军的图谋,保证了山东军团顺利出关抢占东北。与此同时,也填补了山东部队北移后的空缺。
短暂的休战生息,给马家军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眼看春节快到了,马三立即命令部队展开了大练兵运动,想趁机将马家军重新打造成虎狼之师!
近几年,新增兵源颇多,且成份复杂。由于战事不断,根本没时间练兵,有些俘虏兵简直就是滥竽充数。有的甚至朝秦暮楚,立场并不坚定。兵是练出来的,而不是惯出来的。子不教,父之过。兵不练不精,树不修不直。
除了练兵之外,马三正谋划另一盘更大的棋。即:慷慨解囊,帮鲁沂无人区人民过一个祥和的春节!
主意打定后,他一方面派羊二去北海银行以金换币,另一方面支使马克龙广收余粮。于是,整个马家峪乡一下便热闹起来了。没几天,就收了十五万斤粮。一看差不多了,便派郭明亮跑了趟临朐。
令马三没有想到的是,两天后,郭明亮竟带着七千辆小推车,浩浩荡荡地涌进了马家峪,七千朵大红花挂满了老槐树!
推车运粮者,大多是青壮年,也有个别长者。其中,有好多是当年逃荒至此凭粥度日,逃过一劫的,一来到老槐树下,就眼含热泪的跪下了。一看到马三,就磕起了响头。
穷时有人帮一口,胜似有时帮一斗。朐城人太清苦了,虽说现在解放了,但刚从废墟上爬起来,眼前仍是悽悽惨惨,眼看就要过年了,几十万人连肚皮都填不饱,更别提过个富裕年了。对此,政府急,百姓更急。故,一听有人施舍,便感动的全哭了。当得知又是马三行善时,更是打心底里敬佩起来了。
“乡亲们,快起来,我马三何德何能受此大礼啊!”马三拉起一位长者道“老人家,困难是暂时的,好日子马上就来了。有共产党领导,有解放军撑腰,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这点粮,先过个年。来年春上,我亲自带队给大伙分种子、送农具。春播一粒子,秋收万石粮。很快,我们就过上好日子了。”
有个小青年凑上来问:“长官,俺能当兵吗?”
“能啊。”马三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保家卫国,人人有责。”
“好,我现在就报。”
“我也报。”数十个小伙子齐声喊道。
同来的民兵连长口气更大:“我们连全报。”
“好,找你们武装部去报,年后编队。”马三说。
小山子一听,也凑起了热闹:“大爷,我也想参军。”
马三一听乐了:“近水楼台先得月,找你团长爹去。”
小山子一听找他爹就中,撒丫子就往家跑。一边跑,一边挥舞着折了盖的破帽子喊:“呦呦,俺也当兵喽!”
转眼,春节到了。在马三的带领下,各地群众纷纷捐款、捐物,捐农具、种子。鲁中行署积极运作,帮助灾区生产救灾。沂中、沂北等各级政府先后向灾区群众贷粮九万多公斤、贷款五十九点五万元、贷麦种一万元。
而临朐县政府,则采取了奖励垦殖、组织互助组等措施,积极推动生产救灾,使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得到了进一步恢复和发展。
路漫漫其修远兮,今年的春节先将就过吧。临朐县委的口号是:采取一切措施,保证灾区每户人家都能吃上一顿饺子。
过年吃饺子,八年头一回。灾区群众高兴坏了,虽衣衫不整,但人人揣着一团火。踩高跷、玩社火,热闹非凡。
一过完年,大伙儿便敲锣打鼓,出现了“父送子、妻送郎,欢送亲人入伍忙”的热闹场面。很快,便组建起了一支勇往直前的队伍。
从此,无人区又一次获得了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