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奇才周伯良
谈:中医收徒只度有缘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华望诊思疗法—创始人:周伯良说:道、医、易同为一体,医道同源、易医同源,道、医、易同为一体!周伯良思想诊疗的历害性就在于,民间对周伯良的一句口头禅:求药一出门,病却好一半。这个说法。
古中医早就强调“百病皆寒而起,万病皆源于心”、“治病先治心”而后才治身,舍心治病,治标不治本。
医道是一门顶级艺术与哲学“医道之难”难点在于不了解人情世故和道义,中医的志向应该是具备仁、智、信、勇、严、柔这六种品德,才能真正说得上是古中医。所以他说,懂医不懂易(道)也只是半瓢水。
学中医怎能快速成才?周老师说:中医成才3要素:1,允许蠢但不允许懒,并且天生就勤劳。2,爱好中医并好奇心强。3,悟性高,而且爱折腾。4,要有一个胆大心细不糊涂的老师。
中医的智慧都蕴藏在古文字中,想明白其真正的含义,先要理解表达的意思,需要先悟出文言中的理论,加上实践理论才能摸得出真理。既要思维敏捷,又要极高悟性。要悟得透,要以不变应万变,以万变应不变,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以医助道,以医悟道,以医显道。以医行道,道法自然。悟性不行,寸步难行。
因求学者越来越多,现在社会疑难杂症,慢病及癌症,患者越来越多,表示感到心疼,所以周伯良终于开口,开山广收徒弟,多一些正能量的行医者,一起去普度众生,也能使传统古中医及自己门派的文化精髓,得以正脉传承,代有传人,但他说收徒只度有缘人。
他说欲拜师,先择师。找一位合格称职的师父是可遇不可求的。其实,一对投缘的师徒,也是一种极其难得的缘分。师傅也是在煞费苦心地,在寻觅可依托一生所学的徒弟;学生也是在茫茫人海中,想找到一位合格称职的师父。没有机缘是不能成就一对师徒的。所以,有了机缘,就好好珍惜!一旦错过,也许会错过终生!
他说拜师,是人生一件大事,不可草率,感觉老师有真材实料,并且是以德服人,方可择其为师。如果只图名分,你会贻误终生,因为每个门派都有严格的门规。
医道规矩:懂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所以,一旦选择不对,可能你会一无所成。
中医是博大深不可测的一门高学问,如果想培育锤炼出一班出色的弟子,师父是要付出很多汗水和心血。一场严谨的拜师仪式,既是对老师辛勤付出的一种肯定,也是中医文化和技艺传承的最佳途径。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中医传统文化中,特别注重师道尊严。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也是中华中医文化发扬光大的重要保障。
“拜师”是学习传统技艺的头等大事,没有从师就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严格的说没有师承、没有从师就不算入门,行里的人认为“不是门里出身”。{不包括自学成人之才}
收徒他有四不收:
对酒排斥者不收 洁癖之人者不收
贪财之徒者不收 不仁不孝者不收
可感受到,凡是名间大医,不只有妙手回春的医术,更有高尚的医德。新政问世以来,不少人想要拜名医大家为师,但名师的收徒都有极高的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