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系列小知识】夏至
【文字整理及朗诵:牛丽君】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在每年公历的6月20、21或22日,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为夏至日。夏至这天,正午阳光几乎直射地球上的北回归线,达到北半球白昼最长、夜晚最短,且日影最短的“极至”。夏至的到来标志着炎热夏天的开始。此时节,蛙声阵阵,蝉鸣声声,稻花如白练,荷花别样红。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公元前七世纪,先人用一种测日影的古老工具土圭来测日影,他们把一年中影子最长的这天定为冬至,最短的这一天定为夏至。
夏至被看作是世间阴阳两气的分水岭,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初生。我国古人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古人认为鹿是属阳的山兽,夏至阳气盛极而衰,鹿角感阴气而脱落;雄性的蝉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便鼓腹而鸣。蝉也因为最先感知季节的更替而被叫作“知了”;半夏是一种喜阴的野生药草。夏至阴气开始上升,像半夏这种喜阴的植物就开始生长,而喜阳的植物则开始衰退。
夏至只是盛夏的开始。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从夏至起经过三个庚日,才会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气温高、湿度大、不时出现雷阵雨,是夏至后的天气特点。夏至时节正是我国长江中下游、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空气非常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形成阴雨连绵的天气。此外,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农谚道:过了夏至节,锄头不能歇。虽然夏至时节的高温和雨水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了诸多不便,但却给田间带来了一派勃勃生机。夏至节气,我国大部分地区日照充足,农作物生长快,对水的需求量大。这时,丰沛的降雨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是一年中农事耕作的黄金时期。夏至前后,我国的产麦区,冬小麦大多已灌浆成熟,从南到北开镰收割。每年的夏收季,也是非常忙碌的夏播季,夏玉米、夏大豆,晚稻等夏播作物及时播种出苗是确保秋收高产的关键。所以,夏至既是收获成果的时节,也是孕育希望的时节。
夏至自古有祭祀、观莲花、放荷灯、吃面等习俗。每逢夏至日,朝廷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神仪式,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现坐落于北京安定门外的地坛,就是明清皇帝夏至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夏至时节是观赏莲花的最好时节,早在宋代就有“观莲”节了。莲花是荷花的俗称,也称水芙蓉。它亭亭玉立,集花、叶、香三美于一身,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经典诗句,描绘了荷花的风姿神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更表现了荷花圣洁无瑕的气质,也是人们追求的理想人格。此时圆明园的莲花,不可不看。放荷灯也是夏至的民间风俗。夏至时节的夜晚,人们乘着小船在湖心放荷灯。荷灯随波浮动,星星点点,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对活着的人们的祝福。另外,“夏至”时,新麦登场。人们在这一天吃面,既表示“夏至”这天最长,也有庆丰收,尝新麦之意。
结合民间传统,养生专家建议说,“夏至”一过,阳盛于外,人体出汗增多,因此要及时补水。可多食苦瓜、芹菜、茼蒿、苦菊等,以利于祛暑益气、除燥祛湿、生津止渴和增进食欲。同时做好精神保养,适时午休,避免剧烈运动,注意调息静心,这样就可以消夏防暑,“心静自然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