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当前农村养老
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王明奇(陕西省宝鸡市眉县)
内容提要:随着中国中度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问题日趋严峻地摆在了世人面前。本文以问题为导向,针对人口老龄化和当前农村养老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关键词:养老问题国家战略家庭责任养老产业正文:随着中国中度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问题日益严峻地摆在了世人面前。全社会要增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观念,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传统美德,并将其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教育,实施国家战略,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安度晚年,提升小康社会幸福指数。
一、当前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养老问题据统计,2023年,眉县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有3.9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2.8%。据此推算,目前我国65岁以上的老人已占总人口的1/6。失能、半失能老人超过4000万,其中,有4.8%的老年人处于日常活动能力重度失能、7%处于中度失能状态,总失能率为11.8%;失能、半失能老人中有25.4%的老人需要全方位照料。我国居民人均寿命由2018年的77.0岁提高到77.3岁,但人均健康寿命仅为68.7岁,平均有8年多带病生存时间。2023年,我国独居老人增加到1.85亿人,平均每6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平均每14人中就有一位空巢或独居老人。据此推算,“十四五”时期,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中国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预计到2053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7亿的峰值,占总人口的34.9%,即每3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老年人。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令人措手不及,当我们正在埋头工作,不知不觉中就退休了,步入了老年人的行列,过去一直把养老问题置之度外,认为“与己无关,高高挂起”,现在却不得不去直面它的存在;整个社会对人口老龄化认识不足,未能从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宏观战略上去把握;常设的老龄办事机构身单力簿,办公经费不足,无法开创工作新局面;加之随着体制改革,其上级主管部门变来变去;养老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在个别地方留有“死角”和空白,工作落实不够到位,家庭养老基础不稳固;我国养老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且步履维艰,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够平衡,县级以下能够接纳老人入住的养老院少之又少;兴建的养老院设施配套不全,正常功能发挥不够充分,从业人员不足,目前全国仅有30万人,缺口较大,加之人员不稳定,素质良莠不齐,专业能力有限,难于适应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二、对策与措施
(一)满足老年人对晚年美好生活的期盼,着力增强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看待老龄社会,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老年是人的生命的重要阶段,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老年人能否安度晚年,是衡量家庭和社会和谐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尊老、亲老、孝老、养老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这是一种人间大爱。北宋大儒、关学创始人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四为”理念,曾先后被温镓宝总理和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引用。“立命”一词源自孟子。《孟子·尽心上》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为生民立命”,就是要让天下百姓都有安身立命之处。“安身”,即生活有着落,“立命”,即灵魂有安顿,精神有依归。张载特别强调对孤寡羸弱、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的关爱和照顾,要使他们生活得到应有的照顾。其著作《西铭》云:“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惸(qiong,同茕)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灵魂有安顿、精神有依归”就是要设法满足老百姓尤其是老弱病残者的精神需求。张载的“四为”理念,是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发,把孝亲养老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价值实现与家庭、朝代的兴衰更替联系起来通盘考虑的。他敏锐地觉察到,养老是家风民俗的体现,直接影响到社会风气,必须从移风移俗抓起。为此,他为学不尚空谈,亲笔制定《十诫》的家训和乡规民约,在眉县横渠、扶风午井(今地名,盖源自张载修“井渠”)和武功绿野书院开坛讲学,倡导推行,开一代新风;并创办横渠书院,效法孔夫子设馆授徒,寄期望于学生,通过他们日后参政来实现这一政治主张。同时置田修“井渠”,让老百姓丰衣足食,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躬耕实践“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
(二)实施国家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党的十九大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从国家层面通盘考虑,开始进行顶层设计,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1.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引导全社会增强接纳、尊重、帮助老年人的关爱意识。我们国家现在给7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老龄津贴,减轻了家庭养老的经济负担。同时也要看到,如今人口流动性增大,年轻人外出打工者增多,他们的工作和居住本身就不够稳定;加之计划生育双职工“一孩化”、农村“双女户”的父母已经步入老年,“空巢”老人逐渐增多,他们寂寞无助,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往往束手无策,甚至寸步难行。今天的养老面对的不仅仅是社会老龄人口增多的问题,不仅仅是家庭经济负担问题,相比以往具有许多特殊性。要在全社会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引导全社会理解、体谅老年人的难处,增强接纳、尊重、帮助老年人的关爱意识。
2.把孝亲敬老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宣传教育,引导人们自觉履行家庭责任,巩固家庭养老基础地位。“天地国家本同一理”是古代学校教育的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对“天地君亲师”的敬畏,教育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同时实行“举孝廉”的选官制度,把孝亲敬老作为入仕的第一道门槛。这就在价值观上把爱家爱国高度统一了起来,用国家的政策制度固定下来,促使孝亲敬老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北宋大儒张载,与其弟张戡扶送父亲灵柩从四川官邸回洛阳老家途中,因天雨阻于眉县横渠,最后不得不安葬父亲于横渠大镇谷野狐岭上,守丧三年,从此便在这里扎下了根,与父亲近距离阴阳相望。弟兄俩先后进士及第,虽任职异地,却始终把横渠当作故乡;张载晚年在横渠设馆讲学,叶老归根,百年后与其弟陪伴于其父身旁。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精准表述,从公民个人在层面上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现在有必要在其中加入“孝老爱亲”这一内容,使之成为“爱国、孝亲、养老、敬业、诚信、友善”,这样内涵就更丰富,更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性。爱亲孝老是一块试金石,一个人若不爱亲孝老,就不会讲诚信,与人为善,更不会敬业、爱国。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赡养老人的基础。我国《民法典》规定,公民有赡养老人的义务;《老年人权益保护法》进一步明确规定了家庭赡养老人的具体责任人。但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对这些法律置若罔闻,一些“啃老族”把自己当做永远长不大的“老小孩”,“管下不管上”,能精心管护好自己的儿子、孙子,却丝毫不管老子的死活,与父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遗弃老人的现象时有发生;个别干部抱着“清官难断家务事”的旧观念,遇到养老纠纷敷衍塞责,草草了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邻里也听之任之,息事宁人;即是有人规劝,也仅仅停留在家庭伦理道德层面上进行说教,有失法律的威严和老人的尊严。目前在农村,许多家庭虽然新盖了楼房,却没有解决冬季取暖问题,一些患病体弱的高龄老人,就未熬得过寒冷的冬季。要开展老龄政策法规教育,对“管下不管上”的,要进行批评教育;对一味推卸养老责任的“忤逆”,要依法进行惩戒。家庭成员要共同承担起养老责任,悉心照顾好父母的衣食住行和精神需求。在外工作的干部要做出表率,“常回家看看”,把老人的温暖常挂在心上,落实在自己的具体行动上,主动解决好老人的冬季取暖问题。有条件的,最好是把独居的高龄老人接到身边,与自己一起生活,最起码让老人度过冬寒。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问心无愧,寝食可安。好在上一代这些高龄老人子女多,只要这些子女们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齐心携力赡养好父母,形成良好家风,老人就会活得体体面面,高高兴兴度过每一天。
3.完善老龄政策制度,增强养老扶持政策的精准性、协调性、系统性。我国现行独生子女政策规定,独生子女父母退休后,每月领取独生子女家庭优抚金106元,这显然太低。相对于现在在职干部几万元年终奖金和物价上涨幅度,这不过是杯水车薪。应当看到,这些独生子女的父母,当年严格遵守国家“一孩化”计划生育政策,又是从低工资时代一路走过来的,本身就没有多少积蓄。如今步入老年,有些上有老人还需要照顾,身边缺人搭把手,却又雇请不起保姆。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应当相应提高独生子女家庭优抚金,同时对赡养父母的60岁以上老人,建议国家给予一定的奖励支持。
4.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形成老龄工作大格局。老龄事业是全社会的事业,牵扯千家万户,仅靠老龄委一家身单力薄,难以堪当大任。必须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行政、部门密切配合、群团组织积极参与、上下左右协同联动的老龄工作机制。要从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全局出发,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摆脱不了的自然法则,在职干部要把发展老龄事业当做自己的光荣使命,为老年人多办实事好事;领导干部要未雨绸缪,超前谋划,着力解决好老年人的后顾之忧。要解决好老龄委办事机构的经费,使之有钱干事,促进老龄事业发展。5.动员全社会力量,大力发展养老产业。要积极吸纳利用民间闲余资金,鼓励支持个人兴办养老院。县、乡、村要把兴办养老产业作为解决好老年人归宿的大事来抓,监督、指导、帮助私人养老院完善基础设施,搞好日常管理,充实培训好从业人员,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为老年人提供优质服务;建议国家出台政策,对兴建的私人养老院,中央和省、市、县财政分别给予一定的奖励补助。
(三)树立典型,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传统美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花引来万花开”。树立孝亲敬老典型,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会影响带动方圆十里、百里,逐渐形成亲老养老的良好家风、村风、民风和社会风气。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32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3)《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

作者简介:王明奇,男,汉族,大学文化。原任眉县县直机关党工委副书记,退休后在县委组织部编辑组织史,眉县老年学学会理事。手机18909177396邮箱:18909177396@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