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孝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传承久远的习俗。据《礼记·月令》,周代朝廷在仲秋时节赠予老人以坐几、鸠杖、糜粥。当今社会,敬老孝亲仍是传统美德。
细读古先生的文章,发现先生襟怀澹宕,品性高洁,亲发小,睦乡邻,敬恩师,孝父母,为人处事,堪垂范世人。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历来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最基本的内容,也是中国传统美德中做人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诗·小雅·蓼莪》有文:“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蓼莪》是儿子哭悼已故父母的哀歌,而古先生在《悼念家慈》一文中,用“寄生/劳伟;知母/苦常。”一联,来表达对母亲的缅怀和敬意,另有一联,“去母/家连/吹血草;垂珠/月记/断肠花。”用词更是哀切,表达了一个儿子对慈母的泣血思念。
情怀家国 丹心一片春风鉴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时至今日,这句话仍然激励着千千万万个中国人与祖国同荣辱,共进退,将个体生命与国家民族命运相融汇,以天下事为己任,以振兴中华为梦想,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古先生情怀家国,集文人风骨和新闻人的敏锐于一身,他关心政治,关注民生,既有不断学习的习惯,又有追求真相的执着。古先生的学识丰富广博,他的文字干净利落,他的见解更是常有独到之处。古先生《闲把人生细思量》书中曾有一联云“常登高处观人是;更下基层察物非。” 精准地描绘了他对世事所持的那种客观公正的态度,和对基层人民的关注、尊重和维护。 旁风/红远志,出隧/提青/信饭藤。
这副联选自古先生的《本草医人论事》之“时论篇”,这是描写农村青年志向的对联,古先生在释文中指出,命运不是机遇,而是选择与争取,并谆谆教导青年人: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老死于贫穷思想,只要敢于驾驭命运,并与机遇合作,必有更精彩的人生!
刚前/金不换,人衔/味草/ 破天云。
这副联同选于“时论篇”,古先生用一副24个字的联描绘出了海南人积极向上的心态,他们将家国情怀融入实际行动,努力将个人拼搏的脚步,叠加成国家的进步。回望过去,正因为有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怀揣梦想,我们才能走出黑暗,走向光明;正因为有千千万万个奋斗者全力拼搏,我们才能披荆斩棘,不断前行。我们每个人的奋斗,必将汇聚为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勇立潮头 弘开绝学济苍生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由于种种原因,近代以来继承中医药文化的人出现断层。古先生出自中医世家,深知中医药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影响,尤其是在这几年全球抗击新冠疫情,中医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引起了世界医学界精英和各国政要的普遍关注,更让古先生感到了将中医药文化普及到老百姓,以致推广到全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古先生身为“岐黄使者”,阅历丰富,涉猎甚广,和父亲古剑锋先生一样为推广中华传统医药学不遗余力。他深知,中医药振兴发展离不开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需要为中医药振兴发展、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为了大力传播和推广科学、正确的中医药文化观,增强全社会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主动性,使中医药成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为了让中医药这门“冷门绝学”走进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古先生不辞辛苦,笔耕不辍,加大了写书的力度。他先出版了第一本书《中药趣联》后,接着又有《词牌巧对话人生》、《闲把人生细思量》、《文论所以然》和《本草医人论事》等著作问世。为了帮助读者掌握对联的涵义,古先生还细心地为每副作品加上断句符号,附上创作背景,及每种中药的功效及主治病症。药王/复累/寄生茶。
古先生为了加快中医药走出去的步伐,促进中医药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古先生四处奔走,广结善缘,组建了大量的社团。他组建的“世界大城市医药团体首脑协会”具有时代的前瞻性,该组织拥有自世界40多个国家的中医药社团首脑,成为名副其实向世界传播中医药文化的使者。
勇立潮头,弘开绝学济苍生!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能读古广祥先生的书,幸甚!能识古广祥先生这样的人,更幸甚!
2023年6月15日写于南山
本文作者 刘红艳
刘红艳,南山区首届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深圳市诗教委副主任,深圳诗词常务副主编,中国楹联学会对外交流委员会副秘书长。系广东省首届女楹联家金花奖获得者。
著有《兰台洗砚录》《南山洗砚录》《走进楹联》《联读中国》《我的联教故事》《中小学楹联教材》(小一至高三共九分册)等。
健康博士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