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寒梅花情
——探望以农为生的三位老战友感怀
铁二指 王贤
2021年盛夏,我利用回家乡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避暑休闲时日,约请家住城区的两位老战友李二成(原铁六师三十团汽车连战友)、杜卫东(原铁道兵西南指挥部管理处战友),去探望在县域偏远乡村的三位同年入伍的老战友:李信武、兰青春、杨改世。
我为被探访者兵心依旧、铁骨铮铮、艰苦奋斗的苦寒梅花精神所感动和鼓舞;现回首拾零,以示感念。
(一)师资党龄尽皆丟
李信武战友,与我和杜卫东,都曾在铁三十团十七连当过兵。1973年秋天,我从团报道组去施工连队的十七连锻炼时,李信武是连部文书,我担任七班第二副班长,杜卫东在我去十七连之前,已调往成都的铁道兵西南指挥部。
李信武入伍时,是我们全县500多名新兵的佼佼者。他在学校任民办教师,并且已经入党。在县城大礼堂举行的欢送新兵和接兵人员的大会上,他代表全县新兵作了慷慨激昂的表态发言。
我去十七连之时,李信武已担任三年文书,工作勤谨、认真,颇受连领导和战友们的认同。十七连一度成为营、团的先进典型;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扎实、灵活、有成效。
我在十七连半年之后,被提升为排级干部,不久又调回团宣传股任干事。李信武因家境困难,家里人希望他回去养家糊口,襄渝铁路通车后,便申请复原回原籍。
李信武出生的村庄,在离县城60多公里的大山凹里,村名勿驼子。这里虽偏远,但人杰地灵,在外工作的人员较多。当年在当地曾流传有民谣:“琵琶公社的勿驼子,公社书记的窝窝子。”
李信武退伍复原,回到了参军前的工作单位——武都县(后为武都区)第二中学任教。在民办教师转正时,因与别人发生名额纠纷,他一气之下,便索性放弃教师身份,卷起铺盖回家务农,党员关系也丢失了。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我转业回原籍后,在武都区委政研室工作时,曾专程去看望李信武战友。那时他正在筹建住房,到处堆放着木料、沙石等建筑材料。我俩在简陋的工棚里,喝着家酿的苞谷酒,品尝其妻子烹调的陈年腊肉和时鲜菜肴。老李在向我述说退伍之后当农民原委的同时,念念不忘在大巴山度过的青春岁月,并告诉我他与十七连战友保持的联系。谈起当下的光景,他向我表示歉意地说:等房子修好后,下次你来,一定好好礼待老战友。
30多年后的2021年夏天,我和杜卫东、李二成3位老铁战友,以及我老伴石菊、杜卫东夫人王小凤一行5人,开车寻访李信武。汽车在植被良好、林木掩映的山间公路前行时,往往给人以“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好在我是“识途老马”,没有多走冤枉路。在李信武宽敞的宅院里,我们面对满目青山,“把酒话桑麻”。临行之时,后背车厢塞满了主人馈赠的农特产品。老李送我们到停车场,握别之时,泪眼婆娑;我不忍上车,强颜欢笑地劝慰他:你放弃公职当农民,这个选择没有错。这里青山绿水,生态养人。你看看,咱们四个老战友,只有你满头黑发,红光满面,返老还童啊!老李被我逗得破涕为笑,扶我上车。车子开动了,我们向老李招手致意,老李和围观的乡亲们喜笑颜开。

笔者王贤(前右)、李二成(后右)、杜卫东(后左)在战友李信武(前左)家院子合影
(二)远离繁华爱自然
我们寻访的第二位老战友,是兰青春。他是一位藏族战友,入伍时名叫兰提占西,也在原铁三十团十七连服役。老兰个头高,人精干,篮球打得好,干活更是一把好手;在部队两次荣立三等功,多次受到营连嘉奖。从巴山腹地襄渝线,到穿越天山的南疆线,老兰从当战士,当班长 ,到担任副排长,以身作则,令行禁止,表现出一个出色军人的优良品质。
八年的军旅岁月,造就了一位识大体、顾大局的强者硬汉。退伍回家后,老兰在务农的间隙,不时外出打工、经商,成为藏乡致富能人;村民们推选他担任村干部、乡党委举荐他为村党支部书记。他尽职尽责,善始善终。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县上决定为地处高山的坪垭藏族自治乡架设农电线路,我随机去藏乡看望兰青春老战友。老兰见到我,高兴异常。拉着我参观他的住房、摆设和酿酒的家什;告诉我他每年要喝千多斤粮食酿造的酒。老兰留我在坪垭藏乡多住几天。白天,他带我转农户,观山景;每当我俩俯视山下的白龙江水和G212国道的车水马龙时,我便产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的境界感觉。回到老兰家中,我俩围坐在雕花窗下的火炉边,一边聊天,一边品酒;酒酣耳热,心驰神往,军旅时光、藏乡民俗、天南地北,信口开河。看着老兰欣喜的神情,我逗他道:怪不得部队提干你也不愿,是想过你这酒仙的逍遥生活。老兰会意地笑了笑。和老排副兰青春在藏乡度过的一周时光,真令人流连、怀恋!
近年,得知政府给居住在高山的藏乡同胞,在白龙江边的河滩地,修建了具有浓郁藏乡风格的居民小区;整齐划一,环境优美,来往交通便利,生活设施齐全,并成为一大旅游景点。
我们自市区驱车40分钟,便看到那一大片色彩斑斓、引人注目的藏乡民居。我们将车停在中心广场,下车打问九村(兰青春所在的俄尔村为坪垭乡第九村)的居民区,一位大嫂带我们到了九村的居住区。经打问,村支书兰学勤,就是兰青春的儿子。学勤告诉我们:“阿爸老顽固不愿下山,一个人一直住在山上。”我说我们上山去看他。学勤说:“他也不好好在家待着,就喜欢下地干活,或到处去转悠。白天上山也难找到他。”学勤拿出青稞酒,要敬我们一杯见面酒。我们说服不了他,只好象征性的喝了一点儿。一会儿,老兰当老师的孙子也回来了。我们给老兰打电话未打通,便留了一个字条向他问好和祝福!回城途中,我们都有点“寻隐者不遇”的遗憾!回到上海后,兰学勤在与我微信聊天时,表达了他父亲的感谢之情。我说你阿爸喜欢过清闲自在的简朴生活,就让他自个儿住在山上吧。那里有他亲手建起的房屋,有他熟悉的生活环境,也可种粮种菜、养猪养鸡,减轻你们的家庭负担;像你的微信网名那样,“顺其自然”吧!
2022年疫情期间,兰学勤发微信关心慰问我们,并告诉我他阿爸在山上养了一头猪,同意春节下山过年,邀请我去藏乡新区欢度兔年春节。我向他们表达了谢忱和祝福!衷心祝愿兰提占西老战友幸福安康!四世同堂!扎西德勒!

王贤与兰学勤(战友兰青春之子)在兰家门前留影

王贤(左三)与战友兰青春长孙(左五穿白衣者)及其学生和藏乡同胞留影
(三)寒门尽孝子成才
我的同乡战友杨改世,与我分别天长日久。1971年春,新训结束后,杨改世分配在铁三十团一营三连施工连队。他人长得精干,细皮嫩肉,面如敷粉,招人喜爱;西南指挥部在所属部队挑选机关工作人员时,他被选中。1974年秋天,我随同铁三十团詹先鼎副政委,参加铁西指在四川乐山举办的马列著作学习班时,巧遇老乡杨改世。他在乐山办事处勤杂班负责警务工作。节假日,他陪同我或逛乐山街市,或游览参观乐山大佛、乌尤寺等景点。最令人难忘的是,他向我传授自己练就的擒敌拳、捕俘拳的那股热心劲儿;每天吃过晚饭后,他便来带我去练习。我因为不善此行,手脚不灵活,反应较迟钝,常常急得他满头大汗,叹息不已。3个月时间,总算使我学会了招式,掌握了要领;但返回部队后,疏于巩固练习,又将功夫荒废了。我有些悔悟,很觉得对不起杨改世老战友的一片苦心美意。
乐山一别,不再相逢,屈指算来,已有48年光景。得知我们要去看望他,杨改世非要在镇上预订餐厅招待我们。经我们严词拒绝后,则在家里悉心准备好饭菜,等候我们。因改世和杜卫东同属西南指挥部机关的退伍兵,他俩也已多年不曾见面,改世倔犟地非要接风洗尘、敬我们喝酒不可。老杜因开车被赦免,我和李二成只好象征性地应对主人。
杨改世从乐山、成都“天府之国”的军、师机关,退伍落叶归根,回归故园。他发扬铁道兵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创业精神,脚踏实地,白手起家,一路走来,十分不易。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孝敬父母,教养子孙;天道酬勤,好人好报,三个儿子个个出息。老大在本村从事面粉加工业,在城里有住房;老二在外县城关的一所小学当校长;老三在另外一个县的政府部门工作。
我们回到市区一周后,杨改世来电话说他进城了,请我们去家里“坐一坐”。他家在南山脚下,是白龙江边的“江景房”,面积120多个平方;小区隔江与老城区相望,沿江大道与兰海高速在他家居住的楼前通过。改世现在是在城在乡,随己所愿。过去当铁道兵志在四方,如今则像候鸟随季飞翔;天冷了进城住保暖房,天热了上山去乘凉。可谓苦尽甘来,安度晚年。

王贤、杜卫东(左二)、李二成(左三)与战友杨改世(右一)举杯喜庆
(四)农村寻访战友感言
报春梅花不畏寒,
铁道兵前无困难;
解甲归农种田地,
军魂依旧耀家园。
自古以来,农家的生活是艰难困苦的。广为流传的唐代李绅《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白居易《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跳农门”“吃皇粮”,一直是农家子弟梦寐以求的“奢侈愿望”。在“官吃民,民吃土”“家田输税尽”的历史岁月里,以农为生的艰难可想而知,不必言说。我们寻访的三位老战友,可谓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他们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发奋图强,生活出彩,家业兴旺,令人赞叹!感奋!欣慰!
近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实行精准扶贫,发展“两山”经济,做好“三农”文章,建设美好乡村;推进城镇化,展现农家乐,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如今的“农二哥”,通过取消“农业税”,缩小“剪刀差”,可以和工人“老大哥”一样,共享国家红利,养老安度晚年。
在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新征程中,广大农村退役军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定能为振兴中华,再创辉煌。
2023.6.13日于上海嘉定安亭镇
槛外人 2023-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