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一诗描述的情景很适合敦煌渥洼池的情况。
渥洼池位于敦煌阳关镇东南4公里的黄水坝水库,因与寿昌城相邻,又名“寿昌海”。

自古以来,渥洼池草卉蓬茸,土地肥沃,是天然牧场及屯田的地方。站在高处,环视四周,便看到绿树成荫、芦苇成片、水草青翠、碧水荡漾、鱼翔浅底、天鹅展翅、飞鸟成群、牛肥马壮的美丽画面。春天芳草遍地,夏日绿波荡漾,秋季芦絮满天,冬日小鸟酣栖。真有江南水乡的韵味,煞时好看,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相传,在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六月,河南南阳新野一个名叫暴利长的小官,因遭刑被充军到敦煌屯田垦荒,并常在渥洼池一带放牧。他不堪忍受被充军的生活,经常边放牧边思谋着如何能够尽快免罚升迁。
有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每天来渥洼池饮水的成群野马中,其中有一匹与众不同,它体格高大、目炯骧首、奇谲不凡、卓异不羁。看到这匹马,暴利长眼前一亮,就像一个乞丐拣到了一块金子似的,顿时高兴异常,血液开始升温,思绪跨越飞跃,他想,如果把此马捉住,称作是从渥洼池跃出的一匹神马,乃“天龙”下凡,献给嗜马如命的汉武帝,岂不是可以立一大功?或许不仅可以免罚而且可能受奖升迁,由此自己的命运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对此暴利长开始实施自己的捉马计划。
为了麻痹骏马,他在水边先用泥土做了一个与自己一般高的土人,又将自己的衣服给土人穿上,土人手拿勒索,立于水旁。他则躲在较远的地方仔细观察。起初,马群来池边饮水见到土人撒腿便跑,唯恐落后。但久而久之,马群见到“人”纹丝不动,习以为常,逐渐放松警惕,便大摇大摆、毫不顾忌的照常来饮水。暴利长看到时机成熟,便将“土”人搬走,自己立于池边,待野马再来饮水时,他出其不意的将事先瞄准的那匹骏马用勒索套住了。他诈称此马是从涯洼池中跃出来的。进京献给了汉武帝。武帝龙颜大悦,见此马魁伟神武、骨骼非凡,认定是天上太乙神所赐,故名“太乙天马”,并乘兴作了《天马歌》:“太乙贡兮天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志倜傥兮精权奇,浮云兮晻上驰。体容与兮迣万里,今安匹兮龙为友”。全诗大意是:太乙神赐给我一匹天马,跑起来汗水和喷沫都是红色。这马形体骄健,气度不凡,采着浮云飘然而上。若放开驰骋超越万里,只有那腾云驾雾的龙才能和它匹配为友。
暴利长也因马得福,被赦免其罪,并封了官。

《天马歌》见于《汉书·礼乐志》,这是选本中古代帝王咏敦煌的第一首诗。
《天马歌》表现了嗜马如命的汉武帝喜得天马、如愿以偿、春风得意的心情。千百年来,随着《天马歌》的流传,“天马行空”成为一种豪放气概的象征。
敦煌渥洼池也因《天马歌》而名扬四海,令人神往。
二0二三年六月十五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