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深刻的童年记忆(四)---采菱角
徐友擎(江苏)
据查资料:菱角是一种浮水草本生植物,一年生,菱盘扎根在河塘的淤泥上。果实为弯牛角形,壳硬,有两角的、四角的、没脚的、还有野生的。菱角小的时候一般是青黄或紫红色,老熟时多为紫黑色,其肉是白色的,有点像小元宝似的,生嫩时吃起来清甜,其形其味很讨人喜爱。

乡下的孩子夏天总有许多可做的事情,找东西解馋,菱角可以算是当季的水果零食之一。
菱角结在菱盘下面,菱盘浮在水面,太阳一照表面泛着绿色,翻开菱盘的背面或绿或紫红色。
听大人们说,二、三月份,菱角就在水里生蔓,有很长的根须,慢慢地叶子在水面上形成莲座状的菱盘浮在水面,长长的叶柄上长着“气囊”,难怪菱盘可以浮在水面;到五、六月间,开出白色小花,蕊是黄色的,有趣的是,菱花白天是闭合的,到夜里才开花,每到夜晚,家门口的水塘里,月光下许多星星点点的白色菱花散落在水面上,再伴着蛙鸣,乡村的夜晚如梦如幻;到七、八月份菱角成熟就可以采摘了。

采菱角是非常好玩的,大热天,知了在树上鼓噪着,村里的老头老太太,大姑娘小媳妇们头带草帽,一人扛着一个椭圆形的大木盆,手里还挎一个竹篮子,到门前的水塘里采菱角。只见他们稳稳的坐在木盆边上,挽起袖子,用双手划水,把木盆划入菱角藤里,身子微微前倾,将菱盘轻轻拎起,不停地拨翻菱盘,找出一个个躲藏在菱篷叶间水灵灵的菱角。不一会儿,身后的菱角就成堆了。采完菱角回家,他们胳膊上挎着篮子,把篮子里的菱角挨家挨户分送给邻居吃,可见当年的民风是多么的淳朴啊!

记得有一次,我在岸边看着他们采菱角,我用树枝拨着离河岸近的菱盘,差一点掉进河里。

还有一次,村上有几个不到十岁的小孩(其中有我)约好要去采菱角,我们拿不动大木盆去采菱角,就拿着家里的钉耙、长竹竿,到村边的河塘捞菱盘采菱角,被村上的人看见了,回村“告状”,家里的大人急匆匆赶来,揪着耳朵回去一人一顿胖揍(大人是怕小孩掉进河里淹死)。
其实,吃菱角也有不少故事,采回来的菱角有大的、小的、嫩的,老的,家里大人把菱角倒进水盆里,浮上来的就是嫩的,可以生吃,脆脆的,甜甜的,还可以炒菜,沉下去的就是老的,一般都要煮熟了吃,像吃粉糯的板栗,天然美味,让我难以忘怀。
剥菱角壳可是个“技术活”,小孩子们在家都是拿菜刀直接一刀下去,看大人们都是用剪刀把长芽的地方一剪一掰,白色的果肉就完整的剥出来了。

回忆童年的趣事,开心极了!
这些天听说菜场已经有菱角上市了,去买点回来边吃边忆,只是身体不允许我回老家采菱角了,好生遗憾!
癸卯之夏于龙城


作者简介:徐友擎(过去时),男,生于50年代,中共党员,在青海油田工作38年。现居江苏常州,爱好书法、诗歌、摄影,喜欢用文字抒发情怀。
编辑简介:王思雨,女,笔名:诗雨年华,80后,山东临沂人,临沂市作协会员,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作品见于《齐鲁晚报·青未了》《新疆文学》《临沂日报》《七月颂歌》《东方散文》《真言贞语》《今日头条》《双月湖》《鲁南商报》《钻石文艺》等各大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