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犯忌故
作者:奚仁德
上百度搜索,或直接打字,只要一写出“杨修”二字,立马后面就现出“之死”二字。看样子,“杨修之死”已经成了热搜,是人们最热门的话题。那么,点评杨修,就不要点评他其它什么了,就直接点评“杨修之死”就行了。
有名言曰:天生我才必有用。根据杨修之死,我把它改成:天生我才勿乱用。
有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根据杨修之死,我把它改成:人因才死,鸟因食亡。
有俗话说:满瓶不动半瓶摇。杨修之死,就是因为他的的“半瓶摇”。
有俗话说:聪明反被聪明误。杨修之死,就是因为他的“聪明误”。
凡是都有因果。杨修之死,是果。这个基本上无争议——《三国演义》里,杨修最终确实是被曹操杀了。关于因呢?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推之于曹操。
我认为,这是个二元因素。既可归之于杨修,这是内因。又可推之于曹操,这是外因。
罗贯中在杨修被杀后,用一句话点明了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一个巴掌拍不响。罗贯中也是用的二元论。
具体点评之前,先解释三个词语。
主簿——文书之类的官。
恃才放旷——倚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犯忌:违犯禁忌或忌讳。
杨修是行军主簿,是曹操的身边的文书、秘书。这是他的职务,这是他的职责所在。只要他明确职责,安分职守,做好分内之事,即使恃才放旷,也不至于致死。问题就在于他倚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做了分外之事,做了他不该做的事。再退一步讲,即使出格,做了分外之事,如果不犯主子的忌讳,也不至于致死。犯忌,本身就是做人,特别是做官之大忌。犯忌——犯错——犯法——犯罪。这是一条犯罪链,而犯忌则是链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杨修身为曹操的主簿,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六地屡屡违犯曹操的忌讳,就注定了他必死无疑的结局,下场。
且看他是如何屡犯忌讳,一步步走向死亡之路的。
杨修一共犯了曹操几忌呢?一共犯了曹操七忌。
一犯忌讳,心甚忌之。
说天生我才必有用。那是自我安慰,那是假自信。即使用,也不能乱用,否则,适得其反。
操尝造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晓其意。修曰:门内添一“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门阔耳。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又请操观之。操大喜,问曰:谁知吾意?左右曰:杨修也。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建筑师们没错,实事求是。可曹操听了心里有问题了。曹操的本意是想考考建筑师的,没料到杨修坏了他的事。
假如杨修不多嘴。建筑师们不改造,结果会是怎样呢?曹操会拿建筑师问罪?会跟建筑师赖账,不给钱?
你杨修是曹操的主簿,事事都应该站在曹操这一边,事事都要替曹操考虑。如果说曹操是考官,那么建筑师就是考生。你杨修这么做,就等于泄露试题了。或者说是帮他们解答题目了。这是舞弊行为。你杨修把聪明才智用错了地方。你丢了曹操的面子了。
二犯忌讳,而心恶之。
又一日,塞北送酥一盒至。操自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置之案头。修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操问其故,修答曰: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据说,这一盒酥是塞北马腾进贡的。这马腾素与曹操不和。此次进贡,他给天子进贡了一万金,一千担果子,一百盒酥,而进贡给作为丞相的曹操,只有一盒酥。这显然是对曹操的羞辱。而且,曹操这人,一向疑心病重,说不定还怀疑这一盒酥可能有毒呢。曹操在盒上写“一合酥”,是竖着写的,而且故意把“盒”写成了“合”。这样,竖着念,就成了“一人一口酥”了。曹操为什么故意这样写,这样写的目的又是什么?真的是想叫其他人一人一口吃掉吗?如果有毒,别人一吃便知,假如有毒,一人一口,分量少,也不至于毒死。结果,杨修一人一口,与众分吃完了,谁也没有事。说明这一盒酥没有毒。所以,曹操表面上喜笑。但杨修的自作聪明,点破了曹操的心机,把曹操的疑心之病暴露了。暴露了这疑心之病,就等于暴露了曹操和马腾之间的矛盾,而且是生死之矛盾。还有,曹操把“盒”写成了“合”,是故意为之,还是不小心写错了?你杨修这么一来,岂不是有嘲弄,嘲讽曹操写错别字之意吗?所以曹操而心恶之。
关于“一合酥”的解读,五花八门。
有人说,曹操故意把“盒”写成“合”,下面少了一个“皿”字。“皿”是什么意思呢?器皿,盘、盂一类的东西,一般是用来盛装食物或供品之类的东西。马腾是塞北人,是匈奴人。此时,蔡文姬还在匈奴,想到其父蔡邕没人端茶送饭,死后没人祭供。曹操有想赎回蔡文姬之意。这一层意思,杨修没有揣摩出来,故操心恶之。
有人说,“一盒酥”完全拆开,是“一人一口酉禾”。“酉”是酉时,下午5——7点的时间,正是吃晚饭的时候。“禾”,就是禾苗,庄稼,粮食。曹操意在告诫众人,晚饭要少吃,只能一人一口而已。杨修也没猜出此意,故操心恶之。
这两种解读,恐怕太牵强附会了吧。
假如杨修不多事,这一盒酥会怎么样呢?
以上两个恃才放旷之例,都是解字谜而已,耍的小聪明,是生活小事,犯忌也是犯的小忌。以后的例子,性质就不一样了。杨修一发不可收拾,不是放旷了,而是放肆了,而且越来越放肆了。
三犯忌讳,而愈恶之。
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吩咐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复盖。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唯修知其竟。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操闻而愈恶之。
请注意,操闻而愈恶之。曹操肯定没有亲自参加近侍的葬礼。或者说,杨修此话不是当着曹操的面说的。操闻,乃是闻他人所说。这说明,曹操已经开始派人暗中监视杨修了,杨修还蒙在鼓里。或者说,杨修恃才放旷,锋芒毕露,引起别人的嫉妒,别人就打他的小报告。
这第三犯忌,是杨修生命的拐点。他的小聪明已经由生活小事上升到了政治大事。已经严重影响,威胁到曹操的生命安全了。作为主簿,无论主子是谁,这个梦中杀人,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说破的。看破了,就说明曹操是多么的阴险,歹毒。而这么阴险,歹毒的主子你怎么能不小心防范呢?你又怎么能说破呢?你这不是找死吗?曹操都已经防范你了,你却还不知道防范他。你再不收敛,你死定了。他曹操能杀近侍,也就能杀你杨修这个主簿。
但曹操毕竟是一位丞相,一位大政治家,他的谋略是很深远的 。他杀近侍,是假装梦中杀人的,有一个合情合理的理由。他知道,要杀一个主簿,不能像杀一个近侍那样随便,没有一个堂堂正正的理由,是不大光明正大的,是不体面的,是会影响他的政治名声和政治威望的。曹操是在等待时机,等待机会。如果杨修就此警醒,收敛自己的言行,不让曹操抓住任何把柄和机会,他也许还可以死里逃生。可杨修拼命就是一个只有小聪明,而没有大智慧的小人,他就是想不到这一点。继续在通向死亡的道路上奔跑。
四犯忌讳,操愈恶之。
操第三子曹植,爱修之才,常邀修谈论,终夜不息。操与众商议,欲立植为世子。曹丕知之,密请朝歌长吴质入内府商议。因恐有人知觉,乃用大簏藏吴质于中,只说是绢匹在内,载入府中。修知其事,径来告操。操令人于丕府门伺察之。丕慌告吴质。质曰:无忧也。明日用大簏装绢,再以惑之。丕如其言,以大簏载绢入。使者搜看簏中,果绢也。回报曹操,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一下吧。曹植和曹丕在争夺接班人。杨修是曹植的军师。吴质是曹丕的军师。曹植和杨修之间的交往是公开的。曹丕和吴质之间的往来是秘密的——从曹丕密请吴质就可以看出。曹丕已经在曹操身边安排了线人。不然,杨修向曹操密告吴质秘密进入曹丕之府的事,曹丕怎么会知道的?很显然,政治斗争,曹丕胜于曹植。或者说,政治斗争曹植不是曹丕的对手。这说明,从一开始,杨修站队就站错了。
公开站队,公开往来,这是政治斗争的大忌。杨修发现了吴质秘密进入曹丕府,没有沉得住气,没有先和曹植商量对策,就贸然从事,直接报告了曹操,在曹操面前,直接暴露了自己参与了接班人争夺之战,并暴露了自己的站队所在。同时又让曹操怀疑他谮害曹丕。后宫都尚且不得干政。你杨修是个外人,更不得干政。这一点,还在政治圈里混的杨修,你一点都不懂吗?
作为军师,杨修远不及吴质。曹丕知道吴质秘密进府的事情暴露了。曹丕慌忙找吴质商量对策。吴质一点也不紧张——无忧也,说明吴质老练,老城。接着将计就计,引杨修上钩,上当。一举破了杨修密告之局,一举扭转了世子争夺之乾坤。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即使曹操不杀杨修。曹丕上位之后,也会杀杨修。曹丕连亲弟弟曹植都想杀,还不想杀你个外人杨修吗?还杀不了你杨修吗?
五犯忌讳,曹操大怒。
操欲试曹丕、曹植之才干。一日,令各出邺城门。却密使人吩咐门吏,令勿放出。曹丕先至,门吏阻之。丕只得退回。植闻之,问于修。修曰: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挡者,竟斩之可也。植然其言。及至门,门吏阻住。植叱曰:吾奉王命,谁敢阻挡!立斩之。于是操以植为能。后有人告操曰:此乃杨修之所教也。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谁人将此事告之于操?要么曹植身边之人,要么曹操安排之人。若是曹植身边之人,这人,极有可能就是曹丕安插之人。因为,根据“操以植为能。后有人告操曰”,可以判断,不是曹操安排之人。若是曹操安排之人,当其时,操应该立马就知道了,不会先以植为能,而后才有人告之于操。若是曹操安排之人,说明曹操早已防范杨修了,杨修的一举一动都在曹操的掌握之中。杨修再怎么耍小聪明都是徒劳的。防人之心不可无。杨修一点防人之心都没有,还怎么在政治圈里混?杨修的一点小聪明,怎么玩得过具有大智慧的曹丕和曹操?杨修的小聪明帮了曹植的大倒忙。本来曹操是喜欢曹植的,本来曹操是欲立曹植为世子的,这下好了,彻底坏了曹植的好事,彻底改变了曹操立世子的初衷。
六犯忌讳,操有杀心。
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操心中甚疑。后曹丕乃暗买植左右,偷答教来告操。操见了大怒: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由此可见,曹植也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凡事都没有主见,都得靠杨修。曹丕暗买植左右,就证明了前面我所猜测,向操高密之人,都是曹丕安排或安插的。书中只写了一次曹丕和吴质商量对策之事。而曹植事事都离不开杨修。说明曹丕有独立自主的政治斗争能力。杨修告曹丕,没有告成,反被曹操怀疑谮害曹丕。而曹丕告杨修,一告一个准。杨修的小聪明,在曹丕的大智慧面前,就相形见拙了。
到此时,曹操对杨修的态度已经由忌到恶,由恶到愈恶,由愈恶到大怒,由大怒到杀心。杨修离死,只有一步之遥了。
如果此时,杨修悬崖勒马,也许还有一点希望。性格决定命运。杨修的性格决定了杨修的命运。杨修性格决定了杨修不可能悬崖勒马,决定了杨修最终必将,必定走向死亡。
七犯忌讳,最终被杀。
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据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
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告夏侯惇。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惇惊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操大惊,急回帐召惇问其故。惇曰: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意。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曹操终于有了一个堂堂正正的杀杨修的理由和机会了。人证、物证、旁证、口供,一应俱全。扰乱军心,无论是谁,都是死罪,扰乱军心,无论谁是主帅,都不会轻饶。这个理由,堂堂正正,这个手段,光明正大。曹操终于排除了身边的一颗定时炸弹,终于清除了未来世子的一个安全隐患。
前六犯忌,略写。此一犯忌,详写。详略分明。
杨修七步死亡路,终于走完了最后一步。只可惜,他到死都不明白他的真正死因。扰乱军心是死罪,作为行军主簿,这点常识应该是知道的呀。不是杨修不知道,而是罗贯中不想让杨修知道。不然,他怎么安排杨修的必然死亡之路呢?这是塑造人物典型的需要。我们读者不要信以为真。
巧的是,杨修的死亡路是七步。曹植的死亡路也是七步。所不同的是,杨修的七步是大步,曹植的七步是小步;杨修的七步,真正走向了死亡,曹植的七步却走向了再生。
曹植七步,之所以没死,是曹丕没让他死,是罗贯中没安排他死。
张飞之死,杨修之死,都是他们自己作死,找死。这是读者必须明白的读后感。
读者诸君,你明白了吗?
主公,杨修之人,你还会用吗?
主簿,杨修之才,你还会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