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将台湾总兵王化行之谜
——王海
如果王化行在世,台独分子就不敢言独。
康熙22年(1683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奉命收复台湾。康熙26年(1687年),王化行升为首任福建省台湾总兵,他在台湾以木筑城,整治武备,加强防御,有效地防止西方殖民者对台湾的侵略,后荣升为提督,成为康熙年间一代名将。
鲜为人知的是,一代名将王化行就是我们咸阳人。
2023年5月,我们受命组织“春沣十里多彩西咸”文学创作采风活动。
在踩点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台湾总兵王化行墓。这个墓在沣河以西,渭河以南,西咸新区沣西新城西江渡村。我们塬上靳里村也有一座王化行墓。
早就听说塬下渭河南边有座王化行墓,但不知具体位置,一直没有去祭拜。这次偶然发现,引起我的关注。
两处王化行墓,那个墓是真的?那个墓是假的?
我记下了这个村子,这个墓址。在踩点中,我们发现沣河沿岸有诸多珍贵的历史遗址:镐京遗址、丰镐遗址、太平遗址、兆伦铸币遗址、车马坊遗址、阿房宫、沙河古桥等遗址,以及沣河沿岸历史名人、名墓,其中也包括王化行墓。
小时候,我听老人说过,我们村有一个台湾总兵叫王化行,他曾是镇守广东提督,关于王化行的传奇故事,在我们村里流传很多。
王化行,本姓殷,山西沁水人,明末时,全家躲避战乱,迁徙到咸阳靳里村(今陕西省西咸新区北杜街办靳里村)。他先后考中武举人、武进士。康熙20年(1681年)曾多次率军讨伐叛臣吴三桂,在平定三藩、征讨叛乱中屡立战功,升为福建省台湾总兵。王化行因幼年抚于王姓家中,遂称王化行。康熙37年(1698年)王化行奏请朝廷恢复了本姓。因昭莫多战役之功,朝廷赐予殷化行爵位世职,同年7月,殷化行升任广东提督。他为了靳里村殷王本家和乡亲安居乐业,在村里打了城墙。城墙高达3丈余,有四个城门,上面对面能走马车。传说王化行嫁女到贺家村(周陵街办贺家村),娘家人喝干了亲家井水。
史记记载,王化行3次救驾康熙皇帝。康熙皇帝曾赠送王化行三件宝:一是佩刀;因护卫有功,康熙帝将自已使用的佩刀赐给王化行;二是御赠匾额,因平叛有功,康熙帝御书“深沉节制”匾额,赠给王化行;石匾在咸阳市区中山街地下发现,挖掘后,现存咸阳国安寺。三是赐御书“古儒将风”;王化行不仅能打仗,且深通文艺,在军中时,他经常手不释卷,家居后,以诗酒自娱,绰然有儒将之风。他还擅长书法,其所书《王羲之〈兰亭序〉》刻石今存西安碑林。
传说王化行死后皇帝赐予金身,西江渡村埋的是金头,靳里村埋的是是金身。
西江渡村王化行墓冢高三丈余,墓道二三百米长,不仅有石羊、石马、石人,还有一对石狮子。如今,墓和墓道已不复存在,一对石狮子埋在石人北边地里,那只石羊在2014年7月被偷走后,另一只石羊下落不明。
靳里村王化行墓在村东边,墓冢高五丈余,墓道约千米长,墓道两边有石羊、石马、石人、石狮子。石羊、石马、石人,在机场扩建中不知去向。一对石狮子开始存放在靳里村三队饲养室和库房院子门前,土地责任承包后,饲养室和库房拆除,石狮子移至村委会门前。
后在夜里被人用吊车拔断石狮上身盗走,市公安局破案后,石狮子存放在治安支队院中,在公安局移交文物局时,西咸新区空港文学馆申请把石狮存放在文学馆供众人参观。现屹立在西咸新区空港文学馆门前。那年,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靳里村殷提督王化行墓塌陷,邻村有人挖出墓中的青砖盖了猪圈。靳里村人发现后非常气愤,夜里,村城墙上的探照灯指路,殷王两族及全村老少爷们儿拿起家伙冲进邻村里,见人就打,见家具就砸,邻村人关死家门不敢出屋。
靳里村居住着殷王两家。殷家住东头,王家住西头。从我记事起,就有关于殷提督王化行的传说。传说,西头王姓一家俩口在大雪之夜,梦见一只虎卧在家门口。男人醒后,把自己的梦给老婆讲了,老婆说她也做了一个同样的梦。男人感到奇怪,下炕推开门,发现门口躺着一个冻僵的小孩儿。他赶紧把这小孩儿抱进屋里,放在炕上。灯光下,男人认出这是村东头的殷家的娃。小孩儿醒来后,说父母逃荒出走,家里已断粮数日,西头的王姓男子俩口就此收养了殷家这小孩,改姓王,叫王化行。这小孩年幼习武,聪明好学,先后考中武举人,考进士,成为福建省台湾总兵,升任为提督。
靳里村东头殷提督后人殷老先生欲撰写一部殷提督王化行的书,几十年查找殷提督王化行资料,追寻殷提督王化行足迹,从地方区县志、市志、省志、一直查到国家图书馆,发现王化行过继的王家,可能不是靳里村的王家。这一说法使村里人很惊异。
传说归传说,认了几代先祖的靳里村王姓,突然因故改变了传说。为了消除误解,村东头的殷姓后人有人认为:靳里村的殷王两家,可能是一家人。他们是一家人,怎么又分成殷王两家?因为没有村志和家谱,这个说法没有依据,也无法查实。
这次去祭拜王化行,西江渡村有一村民说:西江渡村是王化行的舅家......外甥埋在舅家,这个传说很难讲通。还有村民说:殷化行父亲去世,母亲再嫁西江渡村王姓家,殷化行改姓王......我更相信靳里村关于王化行的传说。小时候,我在村东头见过“殷提督王化行之墓”的石碑。加之靳里村的城墙,殷提督王化行嫁女的故事、殷王两家和村民守护殷提督王化行墓的事件,从种种传说中不难看出,靳里村的传说是可信的。两处殷提督王化行墓,说明靳里村王姓与西江渡村王姓有一定的缘源关系。
殷化行家人从落难到靳里村,后过继王家,靳里村的王姓和西江渡村的王姓一定有联系。要说他们是一家人,两村从无来往,又无来往的传说。要说他们不是一家人,两村两墓埋着同一个人,靳里村和西江渡村代代相传的故事,不是没有根据的。要把西江渡村和靳里村的王姓联系起来,唯一的线索就是靳里村的王姓和西江头村的王姓或许就是一家人。西江渡村始建于明初,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明清时叫西寺渡村(解放后改为西江渡村)。西寺渡村人起初靠摆渡为生,往来名利之客络绎不绝。并有“沽舟泛泛,鱼艇悠悠。歌宣斗草,曲唱采莲,盐舟会楫,络绎不绝”的诗句,可见当时之胜景。沧海桑田,渭水北移,沣河西走,村里现留下的无量庙和500多年的古皂荚树还在村中。
不难看出,在殷化行家人落难的时代,正是西江渡村建村的年代,西江渡村王姓人家是否就是靳里村的王姓家的一个分支?也就是说,靳里村救殷化行的男子为了生活,移居到西江渡村去了。王化行升任提督后,留大儿在西江渡村,带一儿一女又回到了靳里村,后来才有了史记中记载的:殷提督嫁女之说和“康熙皇帝巡幸西安,殷提督前往迎接谒见,授任其子殷纯为四等侍卫”之说。
康熙49年(1710年),一代名将殷提督在靳里村去世,终年68岁。
所有这些除过史记的,都是传说。不管怎么说,西江渡村王化行的墓是真实的,靳里村殷提督王化行的墓也是真实的。殷提督王化行是真实的,殷提督王化行墓前的石人、石马、石狮依然挺立在大地不同位置,为英雄守护着,他是一代名将,他镇守南疆、保卫台湾的故事会代代相传。
不久的将来,沣河沿岸的历史文化遗迹,特别是英雄人文故事的遗址,将会成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地,他们为打造十里沣河文旅带,为传统文化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定会呈现出不同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