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三墩的西北角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叫西源,西源有一处遐迩闻名的屋场,叫泰阶源。泰阶源屋第一代主人是苏秀俊,他是清太学生,终身职业是开馆教书。他一生注重品德修养,待人宽厚仁慈,深得众人爱戴。
秀俊对自己的后代要求十分严格,他勉励儿女应以耕种继承祖业,以读书振起家声。他为了使大家广博地学习,不惜代价购买各种书籍,人们称泰阶源为“书库”。秀俊要求每个孩子除学校授课和自学外,兄弟间应相互调教,取长补短。以后弟弟们学业有成和参加革命矢志不渝与兄长的教育和熏陶是分不开的。
秀俊有九个儿女,有四个先后参加革命,他们前仆后继,为革命壮烈牺牲,其事迹可歌可泣。
平江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主席苏构堂
苏构堂,生于1897年5月。构堂自幼聪颖,好学习,爱劳动。他喜欢接触实际,对事物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他于1918年考入了湖南第三联合中学(即现在的岳阳一中),进校后,他便成为学校品学兼优的学生之一,曾多次受到学校的表彰奖励。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了,构堂和一部份同学受到了新思想新文化的影响,便挥戈上阵,积极参加、紧密配合这震撼中外的爱国青年运动,构堂会讲演、会写作,对旧世界口诛笔伐,在校内影响甚大。
1921年,构堂于岳阳联合中学毕业,由郑鼎勋老师介绍到平江第三高小教课。当时三高的校长是廖岳袁。他是共产党员,是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廖校长觉察到构堂老师不愧是具有时代眼光的先觉者。第二学期,构堂就由廖岳袁与在平江开展革命活动的余贲民介绍加入了共产党。
构堂对时代思想方面的宣传极为努力,他订购了许多时代性很强的书籍,如《孙中山讲演》《建国大纲》《列宁纪念》《唯物史观》《共产主义A.B.C》《辛亥革命史》《东方杂志》《新青年向导》等,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写下了不少心得体会。
构堂在平江三高任教了四年,这四年,是他上下求索的四年,是把革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四年,是确定战斗目标而开始勇猛冲杀的四年。
一次,构堂在家给弟弟们讲《精神与事业》的作文时说:“世界上的人没有不愿意事业成功的,可是真正能成功的却又很少很少,这是什么缘故呢?是由于没有奋斗的精神。
孙中山先生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共和民国,他起初不是屡次失败么?但他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所以成功了”。
构堂给弟弟们讲课何止一次,而是十次百次,在课堂上、在作文批阅中、在家里,不断地灌输革命的思想,因为这位兄长的谆谆教导,才使得弟弟们一个又一个地投身革命,献身于党和劳苦大众的伟大事业。
由于革命工作的需要,构堂于1926年放弃了教书这一职业,全身心投入了革命的洪流,日夜奔波于市井乡村之间,宣传于工农群众之中,他深得党的信任,深得广大工农群众的欢迎。
一九二七年,国民党右派公开叛变革命,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中大批地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在那白色恐怖中,共产党没有被杀绝,而且斗争更英勇了。
当时,湖南革命根据地以平、浏两县为首,成立武装组织为“湖南工农革命军浏平游击司令部”,上级任命构堂为平江县委第十三区委,1928年任平江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主席。
当时同在一起的革命同志有陈孟耕、吴信初、徐子才、秦咸、童宽厚、徐礼彪、李茂青、萧助国、钟漾波、罗纳川、余本健、陈佛章、胡筠、余江、邹芝漠、吴黑撑、余贲民、钟期光、周得益、周继善等。
当时,构堂到处直接或间接发展革命组织,他在来往家乡间隙中介绍发展的党员有汤主、汤幼主、徐雁凤、苏文瑞、李开怀等同志。那时,环境极为险恶,稍有不慎,就有牺牲的危险,但构堂不屈不挠,朝夕不离平江的革命工作。
1929年5月18日,反动白军及平江常备大队获悉构堂和其他同志在传梓源开展工作,出其不意地围攻。由于寡不敌众,又无救援武装,构堂被反动派的枪弹毙命,牺牲在传梓源王家源,时年三十三岁。
构堂一生思想纯洁,同情工农,赤胆忠心,献身于革命事业,可歌可泣。他牺牲后,受到党和人民的尊崇,将他的出生地三墩乡改名为“构堂乡”。构堂的形象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他的精神永垂不朽!
苏家珍,字握瑜,生于公元1902年9月,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四。
1920年9月,苏家珍考入平江师范学校,开始接触了新文化、新思想,对事物有了敏锐的洞察力。
1923年平江爆发了声援长沙“六·一”惨案,抵制日货的游行示威,苏家珍与同学们一道上街宣传,他以生动的语言写下了一篇篇抵制日货的檄文、传单,由同学们复抄多份张贴于县城的大街小巷,人们争相观阅,啧啧称许,日货贩子则望文生畏。
苏家珍每逢假期,便广泛地接触工农,了解他们的疾苦,用自己的文章为他们鸣不平。当时的国文教员周继善赞扬苏家珍的文章说:“议论如流水,滔滔不绝,堪得工农内心。文章别具一格,气势磅礴,符合时代要求。”
1925年,苏家珍师范毕业后,接连收到几份任教的聘书。是任教糊口,还是投入斗争的洪流,解工农于倒悬?他接触了社会的实际,阅读了进步的书刊,深信中国必须来场大革命,才能强国富民,作为知识分子,他应为这场革命摇旗呐喊。最后,他拒绝任聘,选择了后者。
1926年,中共平江地方执行委员会为了支援北伐战争,组织了几千人的运输队、破坏队、向导队,苏家珍担任了地委与虹桥的秘密交通员,他每次接受任务后,无论寒暑,不避风雨,不分昼夜,奔波于交通线上,巧妙地躲过敌人的盘问和搜查,准确按时地将秘密信件送到指定的地点。
1927年5月,苏家珍由中共瑚珮乡支部书记陈孟根介绍,在三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8年,苏家珍调到县苏维埃政府任文化委员。他根据县苏维埃政府的决议,起草了《平江县苏维埃政纲》,这个政纲分政治、经济、文化、武装四个方面,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提出了实现土地革命的口号。
由于他文笔犀利,1929年5月,湘鄂赣边区特委调他任《工农兵》杂志主编。苏家珍主编出版的《工农兵》杂志,似烈火融化着革命群众的枷锁,如匕首刺向敌人的心脏。为了安全,他们经常更换工作地点。由于斗争越来越艰苦,为了缩小目标,减少人员,特委决定从撰稿到编排、校对、发行都由苏家珍一人负责,他每天工作在16个小时以上。
1929年5月18日,苏家珍的长兄——中共平江县委委员苏构堂在传梓源被敌人杀害。不久,他的弟弟——平江县团委书记苏家干也惨遭敌人杀害。面对亲人的牺牲,苏家珍义愤填膺地发表了《讨还血债,还我弟兄》的文章,彻底揭露和抨击了敌人的罪恶行径和丑恶嘴脸,激励着革命者向敌人讨还血债的勇气和决心。反动当局视他的文章比持手枪的“共党”还厉害,千方百计地要捕杀他。
1930年7月,湘鄂赣边工农兵革命暴动委员会成立,苏家珍调文化部任副部长兼《苏维埃》刊物主编。《苏维埃》是一份宣传苏维埃政府的纲领、方针、政策和土地革命的综合性刊物,面向全苏区发行。
苏家珍为了把刊物办得既有战斗力又受广大群众欢迎,刊物辟有论文、歌谣、小曲、谜语、戏剧、诗文等栏目,内容丰富,短小精悍,形式多样。如当时的《暴动歌》就是通过《苏维埃》刊物传播到工农群众中去的。
至今一些老人还记忆犹新地唱着:“我们大家来暴动,消灭恶地主,农村大革命,斩土豪、杀劣绅,一个不留情,建立苏维埃,工农来专政,实行共产制,无产阶级革命最后得成功。”
1931年2月,苏家珍回平江三墩了解革命斗争情况,谁知敌人对他早已暗中盯梢,一天傍晚,苏家珍刚踏进家门房屋,周围已被敌人包围,敌人嚎叫着:“抓活的。”端着明晃晃的刺刀破门而入,苏家珍已知身陷囹圄,无计脱险,便镇定地对家人说:“你们不要怕,为革命而死是光荣的。”接着又怒斥敌人:“狗东西!一人做事一人当,不许伤害我家里人。”
敌人知道,眼下抓获的可是个头头,立即将他捆绑到三墩驻地,敌上司如获至宝地对苏家珍立即审讯,他们先以软的引诱,夸他会写文章,又年轻,只要悔过自新,升官、发财指日可待。苏家珍却义正词严地回答:“我姓共,生不改名,死不改姓!”
敌人恼怒了,对他施用各种酷刑,他忍受着肉体上的痛苦,始终未吐露一点机密。敌人无奈,第二天清晨将他杀害在三墩戴市的沙滩上。
在赴刑场途中,他虽然鼻青脸肿,皮开肉绽,走路一瘸一跛,但雄风犹在,一路上高呼口号,沿途群众对他肃然起敬,敌人十分害怕,将毛巾塞进他的嘴中。2月28日,这位以笔代枪的共产党员牺牲了,年仅二十九岁。
红十六军政治部宣传委员苏家华
苏家华,字柯生,公元1911年8月生。苏家华自幼喜爱学习,1926年进入平江县立乡村师范学校学习。家华在学校学习十分用功,各门功课成绩优异,特别是他的作文写得特别好,具有时代性、革命性。
现摘录他写的《一条大路》一文:“可怜的中华民族遭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及封建军阀的压迫,差不多快要灭亡了,人民处于这个黑暗、腐败的社会里,无路可走了。可喜!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开拓出一条革命、光明的大路,这条道路正合着中华民族的进行呢!同胞们,起来吧!快快向革命的大道上进行吧!向我们的敌人——帝国主义及军阀攻击吧!”
家华的文章旗帜鲜明,主场坚定,号召力大,战斗力强,敌人见了胆颤心惊。
苏家华自学校毕业后,他违背了父亲的意愿:一是教书,养家糊口;二是捞个一官半职,支撑门户,光宗耀祖。苏家华走向社会,投入了滚滚的革命洪流。
1927年,他刚十七岁,经人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彭、黄在平江起义后,他在各地积极开展宣传活动,他深入乡村,时时与工农群众相接近,经他宣传发动参加到革命队伍中的人不计其数,使革命队伍不断发展和壮大。
1930年,苏家珍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由于他宣传能力强,不久便提升为红十六军政治部宣传委员。1931年4月,红十六军在开往游击战区时,遭遇伪二十八军军长兼平浏绥靖处处长刘建绪部队,激战了两小时,苏家华当时被子弹击中,上级要他在后方医院治疗。由于当时环境险恶,加之他身负重伤不及治疗,光荣牺牲,时年二十一岁。
平江县团委书记苏家干
苏家干,字谋新,生于公元1912年10月,在兄弟中排行第六。家干从小就十分喜爱学习,天资聪颖,脑子活跃。在兄长们的教导和影响之下,家干的学业长进很快。
1922年大哥构堂在平江三高任教,他随大哥来到三高学习,他学习刻苦,学业成绩特别优秀,受到学校师长的夸奖。特别大哥构堂十分赞赏他:弟弟的文章出类拔萃,照此长进,一定会成为文学家、戏剧家。
1925至1926年,家干自修完中学所有课程,这两年也是他接触社会实际最多的两年。他看到了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国家的危亡。
他目睹兄长毅然决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认为自己除了走革命这条大路,再别无选择了,毅然投身到滚滚的革命洪流中去,参加革命斗争。那时,他写了一篇《拿起钢刀在手》的宣传稿:
(一)伟大的时代已摆在我们的面前,黑暗光明在那里不断地斗争,大地将泛滥成血浪的红海了,啊!你们为什么还留连在桃花树荫?
(二)啊!你们为什么还留在桃花树荫?桃花树荫就是你们永久的梦境!可知道,世间永久的梦境尚待明日呀,现在的宇宙里只充满了惨淡的阴影!
(三)现在的宇宙里只充满了惨淡的阴影!这是历史必有的命运!我们便无须颓唐,傍徨在飘摇的梦境,奋斗起来呀,奋斗起来我们勇猛的精神!
(四)奋斗起来呀,奋斗起来我们勇猛的精神!站在街头上看个分明——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赶快拿起钢刀在手,加入光明的斗争!
1927年,家干离别家乡,走上了革命的大道,加入了光明的斗争。当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家干年轻有为,文笔锋利,号召力强,接着当选为平江县团委书记。
家干参加革命后,重点任务是摘好宣传联络发动工作,他有时出现在大街小巷,有时下到乡间村落。他在能公开的场合振臂高呼,作慷慨激昂的讲演;在不能露面的地方,他秘密地下到工农群众之中,发展党的基层组织。
1928年“三月扑城”前,中共平江县委为了游击队员化装进城,需要做五、六十个孙悟空、猪八戒的假面具,县委把这个任务交给了苏家干。当时,纸张和水彩要到通城才能买到。苏家干步行120多里,买回了纸和水彩后,顾不上休息,和同志们连续奋斗了两天两夜,把假面具做得栩栩如生,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受到县委的表扬。
家干在宣传工作中有一套完整的经验,有一班得力的人马,共产党的标语和告示一夜之间出现在平江的每一个角落,反动派对此十分害怕,他们如临大敌,闻风丧胆。
1929年5月,家干的大哥构堂为革命光荣牺牲,敌人得知构堂的弟弟家珍、家干都是共产党中的骨干分子,于是密切地注视着泰阶源,他们骂泰阶源是“土匪窝”“老匪蔸”,要“斩草除根”。敌人曾几次包围泰阶源,将泰阶源所有的书籍一炬焚烧,将有价值的物品洗劫一空。
1929年6月,家干回到老家三墩发展革命组织,十六日晚上,家干刚踏进泰阶源,地方反动组织和平江常备大队就把周围围得水泄不通了,家干被这帮反动分子五花大绑带到三墩驻地去了,当天晚上敌人对他威逼利诱,严刑拷打,但他坚贞不屈,未向敌人吐露半个字,敌人面对这个钢打铁铸的年青的共产党员束手无策。
第二天,反动派将这位坚贞不屈的革命党人绑赴刑场,家干在刑场上高呼:“共产党万岁!”“苏维埃万岁!”敌人慌了手脚,刽子手的屠刀向这位年仅十九岁的共产党员的脖子上抹去,家干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家干牺牲离大哥构堂牺牲刚好一个月,泰阶源哭声啼啼,亲人们泪眼难干。在湘鄂赣边区特委工作的兄长苏家珍得知胞弟牺牲的消息后,在《工农兵》杂志上对家干的评价是:他是中国新青年思想界的向导,是共产主义奋斗的先锋,是时代的楷模。
作者系原三墩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