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蒙山往事
文/贾爱霞
云蒙山又叫书堂山。小时候的我,好奇心比较强,总是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我曾经问过父亲,云蒙山为啥又叫书堂山呢?
父亲告诉我,叫书堂山是因为沉香和秋哥在山上读过书;叫云蒙山是因为山上经常有云雾缭绕。
那沉香是谁呢?
父亲就给我讲了《宝莲灯》的神话故事,说的是天上的女神三圣母爱上了人间书生刘彦昌,二人生了个儿子叫沉香。三圣母因为私配凡夫触犯了天规,受到天界惩罚,被哥哥杨戬抢走宝莲灯,压在了华山底下。沉香在书堂上学偶遇土地爷得知了自己的身世,年少的他,苦练本领,立志救母,在仙姐灵芝的帮助下终于打败二郎神,夺回宝莲灯,用神斧劈开华山,救出了母亲。
故事中令我感动的是“二堂舍子”和“劈山救母”这两个片段。因为我追问父亲秋哥是谁?父亲说,秋哥是沉香同父异母的弟弟,他是刘彦昌续娶的王氏所生。弟兄俩在书堂山读书期间,课间玩耍时沉香为保护年幼的弟弟不受恶少秦官保的欺负,就失手打死了这恶少。官府缉拿凶手,面对生死考验,弟兄两个争相勇于担责。为了保护沉香,继母王氏,经过激烈思想斗争,宁愿舍弃亲生儿子秋哥去顶罪赴死,让沉香逃生去华山了却救母的心愿。
爱看书的父亲,把这一系列的浪漫传奇故事讲得非常精彩,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随着年龄增长,我通过戏曲、电影不止一次地看过各种版本的《宝莲灯》,我为沉香劈山救母的孝心,秋哥替兄赴死舍生取义的壮举,王氏女深明大义的无私奉献精神而深深感动。

那时候,关于云蒙山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众说纷纭,在我看来,亦真亦幻,扑所迷离,我总想求证是真是假,父亲说有些传说虽然无可考证,但是山上也有先辈生活过的痕迹,比如八间房、舍身崖等遗址。
父亲说云蒙山系还有座神秘莫测的马头山,山上有海眼,有龙潭。祖祖辈辈就是靠马头山上的云雾来预判天气的阴、晴、雨、雪。曾经每逢久旱季节,村民们忧心如焚,就自发组织去山上的龙潭祈雨,有时还真灵验呢,来自大自然的这种玄妙诡秘的现象,无人能解开其中奥秘。
在父亲看来,云蒙山不仅是神山,还是宝山。父亲说,站在云蒙山顶能看日出,还能看见华山。城里动物园里有的狼、虫、虎、豹,梅花鹿等珍稀动物,云蒙山上也有。山上树木很多,有林场的护林工人管护着,修剪下来的枯枝断股和灌木丛可以砍了当柴烧。还有葛剌叶等各种人能吃的山野菜和郁郁葱葱的藤蔓植物,是养猪的绿色饲料,杂草割了还能沤肥种地。还有种类繁多的中药材挖了能卖钱。尤其对孩提时代的我来说,父亲口中描述的那漫山遍野伸手可摘的野果,有着极大的诱惑力。
靠山吃山。在那物质匮乏,几乎是靠天吃饭的年月,云蒙山成了麻坪一带方圆几十里的村民谋求生产、生活资料的福地。山上那丰富的宝藏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周边村民常常早出晚归,去云蒙山上各取所需,空手而去,满载而归。每到周末、暑假,困难家庭的孩子,就上山挖药材卖了积攒上学的一切费用。
那时候农村做饭、烧炕取暖用的燃料是柴草,农家人的稳定收入就是养猪。家乡有句俗语就是“穷不离猪,富不离书”。每年秋天,父亲就会与村里的叔叔们结伴去云蒙山打柴。他每次回来都带回好吃的山野果。有时候是野李子,有时候是毛桃,有黑紫色的山葡萄,鲜红的野樱桃,饱满的红打连,黄色的山杏,还有形状怪异的八月炸。村里的女人们也时常结伴去云蒙山上打猪草,摘野菜。母亲偶尔也会一起去,回来后家里饭桌就会有母亲蒸的美味可口的菜馍和一大碗飘着绿香葱拌红辣子的炒酸菜。
每次父亲去打柴,我都要求带上我,父亲说我还小,来回几十里山路走不动。父亲还吓唬我说山上有老虎、狼,带上我跑不快,就会都被吃掉的,他承诺回来一定会给我带好吃的山野果。馋嘴的我就在家翘首以待,盼望父亲早点带好吃的回来。
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对云蒙山充满了神奇和向往。我时常与小伙伴们遥望高大巍峨的云蒙山,对着那隐隐约约,影影绰绰的神山,指指点点,互相争辩,山麓那片草坪地应该是神仙居住过的八间房,山顶上的房屋是沉香读书的学堂,高耸着鹰嘴状的可能是曾经英勇牺牲的红军战士跳下去的舍身崖,有时候争得面红耳赤。个个都盼望着能快快长大,上云蒙山说不定能遇见个白胡子的神仙爷爷呢。

终于,年少的我等来了第一次上云蒙山的机会。
那年秋天,小姑与村里的姑娘们约好一起去云蒙山上打猪草,我跟着小姑她们一起去玩。
那天天气晴朗,我兴致很高。为了证明自己不是累赘,我欢快地走在最前面。上到半山腰,我就有点气喘吁吁了。那时候的我,还不知道欣赏什么美景,两只眼睛只是滴溜溜地向山坡上瞅着,一心只想着有什么野果子能解解馋。可是一路上荒坡野岭,啥果子都没有看见,看到我情绪低落,小姑就哄我说山上有树的地方可多啦,山顶上还有座庙,庙门前有一棵高大的杏树,杏核还是甜的呢。同伴也随声附和说还有一棵仙桃树,听说是孙悟空当年在蟠桃园吃的桃核,随手一扔,就落在了云蒙山顶,长出了一棵桃树。听信了小姑她们的话,我像打了兴奋剂,情绪立马高涨起来,精神抖数继续前进。
终于进入了密林区。山上人很多,这边呼,那边应,各行其事。更多的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一路上果然发现树上有好多未熟透的山野果,看见李子树下有红色的落果,就迫不及待的捡起来在衣襟上擦了擦就吃。长长的野葡萄架,吊着一串串或绿或紫的野葡萄,我就急忙摘了尝,绿色的酸得眼睛都睁不开,深紫色的才真叫甜。小姑她们摘了葡萄叶放入各自随身提的麻纱袋中。她们目光四处搜寻,双手不停地在忙碌着,时而蹲在地上拽着那成片的一窝窝,一簇簇嫩绿茂盛的青草;时而又踮起脚尖,伸着臂,使劲地揪拉着从高处蔓延下来的藤蔓,这些绿色植物盘根错节,互相缠绕着,牵牵绊绊。小姑她们就迅速捋着藤蔓上嫩绿的叶子。我就在附近寻找能吃的山野果,忙得满头大汗,兴致盎然,竟然忘记了疲劳。还没到山顶呢,我嘴角、脸上抹得五颜六色,小姑她们笑我成了花脸猫。

不知不觉地起风了,杨树叶被风刮得哗啦啦响,就像有人在拍手鼓掌。我有点紧张,看看四周,小松树被风吹得像不倒翁似的顺着风向前后左右摇摆,起伏不定。慢慢地,我感觉整个山林像被一只魔掌在拨弄,静静伫立着的树木仿佛被施了魔法,有了生命活力似的个个张牙舞爪,整个山林像潜伏着的千军万马在蠢蠢欲动。那林涛阵阵,像人在呜咽,又像山洪爆发,波涛在怒吼,听起来令人毛骨悚然。刚才还是碧空如洗,转眼就阴云密布。我心里害怕起来,怯声呼唤着小姑,慌不择路,跌跌撞撞,差点被树枝绊倒在地,多亏小姑来接应,拉着我一起钻出丛林。
几分钟后,我们来到一片空旷草坪上歇息。稍顷,只见头顶上乌云翻滚,遮天蔽日,仿佛触手可及。雨,说来就来了,刹那间,豆大的雨点就落在了身上,顿时感觉有点冷。我们急忙跑回松树林里,蹲在树下避雨。周围烟雨蒙蒙,一切都被如云似雾的东西屏蔽了,如同被施了障眼法,百步之内,啥都看不见。我这才留意到云蒙山的松树有点特别,不像山坡上常见的松树那么高高高低低,参差不齐。那松树个头矮小,树干光滑粗壮,树皮灰绿色,松针油绿细密,树冠圆拱形状,整体看起来树形优美,像被人精心修剪过似的,一棵棵像伞一样。看脚下软绵绵的,铺着一层厚厚的松针,像地毯一样厚实。更为惊奇的是,我发现树上还长了好多纺锤状像菠萝一样的果子呢。小姑说那是松塔,里面有松籽,要等长成熟了才能摘下来晾晒,外壳干裂后里面的松籽就能敲出来卖钱呢,炒熟了很好吃。我就要求小姑给我採了几个松塔,坐在树下玩。小姑她们继续在附近拔草。

不一会儿,雨停了,太阳在云层里挣扎着忽隐忽现。只见漫山遍野,烟雾缭绕,如临仙境,就像看过的神话电影里的仙境一样,朦朦胧胧地,开始置身于云雾中的我还觉得新鲜好奇,一团接一团如云似雾的东西扑面而来,我伸手去抱,可是这棉絮看得见,却抓不住,竟然把我团团包围,瞬间四周啥都消失不见了。我又一次吓懵了,想起父亲讲过的妖怪,还有吃人的狼虫虎豹,我杵在那里,不知所措,感觉又冷又怕。我声音颤抖着呼喊小姑,以为自己可能被神仙带到了天边,可是听小姑应答的声音应该近在眼前啊,却就是看不见人影。有同伴还故意咋咋乎乎学狼叫。我听小姑一边制止一边安慰我不要害怕,呆在原地不动。几分钟后,云开雾散,一切就像海市蜃楼一样,山林又逐渐清晰地显现在我眼前,小姑她们一个个就在我附近的树下蹲着。这梦幻般奇特场景,使我仿佛从天上又回到了人间。我亲眼目睹了云蒙山的神奇之处,也明白了云蒙山的名不虚传。
那天小姑她们挑着沉甸甸的麻袋满载而归。我也尽可能地带回来了好多野果,像个小英雄一样对小伙伴们炫耀自己的劳动成果和云蒙山的神奇和美丽。
时过境迁,几十年过去了,生命中好多人事都灰飞烟灭,风过无痕。可是有关云蒙山的往事却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尤其在那穷困的岁月,云蒙山像一位善良、慈爱的母亲,安祥地坐落在麻坪河畔。敞开她温暖宽大的胸怀,广撒爱心,普济众生,一年四季有求必应,庇护、哺育着麻坪人民,接纳着四面八方来客。生活在云蒙脚下的麻坪人民,有谁能忘记云蒙山对他们的福泽恩惠呢?正是有云蒙山这座当之无愧的宝山,使一代代饥饿的人从死亡线上走了过来,得以生存,度过那食不果腹的艰难岁月,也使多少穷苦的孩子实现了读书改变命运的理想。直至今天,云蒙山依然风景秀丽,那天然的景观,散发着独特的原始魅力,如出水的芙蓉,清新脱俗,很少有人工雕琢的痕迹。近年来,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云蒙山得到很好的保护,山上森林茂密,物产和植被越来越丰厚,是一座天然氧吧,有恰似秀外慧中的淑女,更加风姿绰约。
有兴趣的朋友,欢迎您去云蒙山休闲观光,听云蒙故事,赏书堂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