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
幼年,随祖父母居住杭州。5岁,由大姑母林泽民担当她的启蒙老师。8岁,移居上海,进入虹口爱国小学。12岁,因父在北洋政府任职,举家迁移北京,就读于英国教会开办的北京培华女中。1920年4月,随父游历欧洲。在伦敦,一是受到房东一位女建筑师的影响,立下攻读建筑学的志向;二是在此期间结识了父亲的弟子诗人徐志摩,对新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1年,随父回国,继续在培华女中读书。1923年,胡适同徐志摩等在北京成立了新月社,林徽因参加了新月社举办的文艺活动并登台演出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饰演主角齐德拉公主,台词全用英语,她流利的英语和俊秀的扮相,在文艺界留下深刻印象。1924年6月,林徽因与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一起赴美攻读建筑学。1924年9月,两人一起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美术学院,均从三年级课程读起。梁思成在美术学院的建筑系,因为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只好在美术系注册,注册的名字为Lin Phyllis Whei-Yin。但是,她仍选修了建筑系的主要课程,实现了自己的梦想。1927年夏,从美术学院毕业后,又入耶鲁大学的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半年后,即1928年的春天,她与梁思成结婚。1928年8月,夫妻俩偕同回国,一起受聘于东北大学的建筑系,副教授。就职前,先探亲。在福州,应福州师范学校和英华中学的邀请,林徽因作了《建筑与文学》的演讲,又为叔叔林天民设计了福州东街的文艺剧场。同年,参加由张学良出资发起征集东北大学校徽图案的大奖赛,由她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一举夺魁,拿下了本次比赛的最高奖金。1929年,她到东北大学讲授《雕饰史》和《建筑英语》。1931年,她受聘于北平的中国营造学社。1931年,她的第一首诗《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以“徽音”为笔名发表在《诗刊》第二期上。1932年,为北平大学设计地质馆和学生宿舍。在此后的几年里,林徽因与梁思成多次深入晋、冀、鲁、豫、浙等各省,实地调查和勘测数十处古代建筑,单独或与梁思成合作发表了极其重要的调查报告和建筑论文,还为署名梁思成的专著《清式营造则例》一书写下绪论,这是一本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必读的工具书。1936年,北平和天津各大学院与文化界发表了《平津文化界对时局宣言》,向国民政府提出抗日救亡的八项要求,林徽因是文艺界发起人之一。此时,她的文学作品如日中天,诗歌、散文、小说和话剧先后在各大文学杂志上发表。尤其是诗歌,大多以个人情绪的起伏和波澜为主题,探索爱与生活的哲理。诗句委婉柔丽,韵律自然,受到了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好评,奠定她作为诗人在诗歌界的地位。1937年,她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中国最古老的一座木结构建筑,佛光寺大殿,建于唐代。可是,正当她准备深入地进行研究时,“七七事变”爆发,她被迫中断了野外的调查工作。不久,北平沦陷,她随家人辗转逃难到昆明。1938年,她为云南大学设计了具有民族风格的女生宿舍。1940年,林徽因随梁思成的单位中央研究院迁至四川宜宾附近的李庄,住进了低矮破旧的农舍里。颠沛流离的生活和艰难困苦的物质条件,使她的肺病复发。躺在病榻上,她通读了二十四史中的建筑部分,为《中国建筑史》搜集资料,经常工作到深夜。这个时期,她的文学作品虽然不多,但是今非昔比。在若干的诗歌中,战后的迷惘、惆怅、苍凉和沉郁完全代替了战前的恬静、飘逸、清丽、婉约,时时句句都流露出对祖国前途和命运的关切。从1930年到1945年,林徽因与梁思成一起走了中国的15个省,19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738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夫妇两人的考察得到中国和世界的认可并加以保护。比如:河北的赵州桥、武义的延福寺和五台山的佛光寺等。1945年,二战即将结束,时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的林徽因受到美军邀请,在即将执行的日本奈良轰炸图上为其标出文化古迹的位置,以免被炸。值得一提的是,林徽因一家于1937年11月和1939年1月有两次险些丧命于日军的轰炸中,而她的三弟林恒于1941年就死在了对日作战中。1946年8月,抗战胜利,林徽因及全家回到北平。不久,她为清华大学设计了教师住宅并接受校外的设计任务。1948年5月,她在《文学杂志》上发表《病中杂诗》。
年底,清华大学所在的北平郊区解放,解放军包围北平。林徽因想到城内有无数巍峨壮观和雕梁画栋的古建筑即将毁于战火,她忧心如焚,寝食不安。1949年,两位解放军突然到访,展现出对重要文物古迹的保护态度,让她消除了对共产党的疑虑。应解放军的请求,她编写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此书后来变成了《全国文物保护目录》。1949年11月,她设计了八宝山革命公墓。同年,她被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的一级教授。1950年,她被特邀参加全国政协的一届二次会议,同时被任命为首都计划委员会的委员兼工程师,她提出修建“城墙公园”设想。1951年,为挽救濒于停业的景泰蓝传统工艺,她抱病深入工厂做调查研究,设计出一批具有现代民族风格的新颖图案,为“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和“苏联文化代表团”献上一批礼品,深受与会人员欢迎。1952年,她被任命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抱病参加设计工作。1952年5月,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建设高潮,她翻译《苏联卫国战争被毁地区之重建》一书,并由上海龙门书局印行,为国家建设提供借鉴。应《新观察》杂志的邀请,她撰写了《故宫》《颐和园》《雍和宫》《天坛》《北海公园》和《中山堂》介绍中国古建筑的文章。1953年5月,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为挽救古都文化,她与时任北京市的副市长吴晗发生了争论。不久,又与吴晗发生冲突。随后,她的病情急剧恶化,可是她却拒绝吃药救治,以示抗议。1953年10月,她当选建筑学会理事,并兼任《建筑学报》的编委,还受邀参加第二届全国文代会。1954年,她当选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4月1日,一生与美丽和才华相伴的林徽因病逝于北京同仁医院,享年51岁。去世后,遗体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碑上刻着“建筑师林徽因墓”。墓碑下有一块刻着秀丽花圈的汉白玉。原来,这是一块为天安门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座雕饰试刻的一个样品,人们把它作为一篇独特的无字墓志铭,奉献给了它的创作者林徽因——美丽与才华的使者。
灿烂的情怀。
林徽因一生中有一个初恋、一个丈夫和一个好友,他们是徐志摩、梁思成和金岳霖。
1921年,18岁的林徽因随父游历欧洲。在伦敦,她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此时,他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和英俊的外貌所打动,同时,徐志摩也被林徽因出众的才华与独特的美丽所吸引。徐志摩对林徽因的评价很高,为林徽因写过不少的情诗,两人以书信来往。1931年,徐志摩在他的《猛虎集序》中提到,24岁之前,他与诗“完全没有关系”,是与林徽因的相遇,激发了他的新诗创作。这年3月,徐志摩与发妻张幼仪离婚。之后,他们一起组织新月社的活动,一起演戏,常有书信来往。1924年,泰戈尔访华,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担任翻译,之后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去了日本,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当徐志摩与林徽因再次见面的时候,已是四年之后。这期间,林徽因已嫁给梁思成。徐志摩悲痛欲绝,一直都不能自拔。后来,经人介绍,徐志摩认识了已嫁他人的陆小曼,两人很快相恋。为了徐志摩,陆小曼与丈夫离婚。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为了参加林徽因的演讲会。途中,不幸遭遇坠机事故,遇难。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影响是很大的,他是林徽因文学道路上的引路人。多年以后,林徽因也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1924年6月,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梁启超的安排下,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两人的结合在当时可以说是新旧相兼,郎才,女貌,门第相当。他们在结婚前既笃于了西方式的爱情生活,又遵从了父母之命所结的秦晋之好。林长民是段祺瑞内阁中的司法总长,而梁启超做过熊希龄内阁的司法总长和段祺瑞内阁的财政总长,所以说是门当户对。新婚之夜,梁思成问林徽因:“有个问题,我只想问一遍,以后再也不想提,你选择的人为什么是我?”林徽因说:“这个问题我要用一生来回答,准备好听我回答了吗?”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渥太华梁思成的姐夫任总领事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婚后,梁思成对林徽因的呵护倍加,夫妻二人致力于他们所热爱的建筑事业。林徽因不仅有诗人的美感和想象力,而且有科学家的细致和踏实精神。夫妇俩在山西对古建筑所做的调查和实测工作,不仅对建筑科学的研究做出贡献,而且使山西众多的埋没在荒野的国宝级的古代建筑开始走向世界和为世人所知做出贡献。1914年,金岳霖毕业于清华大学。后来,留学美国,英国,又游学于欧洲各国。回国后,主要执教于清华和北大,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他终生未娶,只有一种解释,他恋着林徽因。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家里几乎每周都有沙龙聚会,金岳霖至始至终都是这里的常客。金岳霖与林徽因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长期以来,一直是毗邻而居。金岳霖对林徽因的人品才华赞羡至极,十分呵护。林徽因对金岳霖也十分钦佩和敬爱,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可谓非同一般。
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裁。金岳霖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着自己的感情,他爱了林徽因一生。林徽因去世时,在追悼会上,金岳霖为林徽因写了“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著名挽联。
林徽因是个奇才,是个超前的奇才。
在建筑上,她帮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的初稿和《中国建筑史图录》的英文稿,初步实现梁思成在学生时代所怀有的心愿。同时,还与梁思成合著,如《城市规划大纲》、《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和《由天宁寺谈到建筑年代的鉴别问题》等。自己也有专著,如《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和《清式营造则例》等。猛地一看,似乎在讲古建筑学,在讲中国的建筑史。可是,细细一品,根本就不是那回事。她懂得艺术,曲线的艺术,欧洲的,中国的。在欧洲,在罗马,在巴黎,在伦敦……人们用曲线通过建筑打造艺术,虽然浪费了一些钱,可是后期却迎来大量的游客,成为支柱产业。而我们用直线打造城市,虽然节约了很多钱,可是我们却失去了城市。几十年,甚至近百年,我们都没有解决好林徽因所提到的这个问题:用中国传统的曲线打造中国现代的城市。
在文学上,她掌握汉语,精通英语,既有中国妇女的保守性,又有英国妇女的开放性,是一个典型中西方融合型人物。在现实中,既享受初恋、丈夫和好友的才华,又享受初恋、丈夫和好友的情感。各守各的边界,谁也不能超越,只要快乐就行。这样高得要求,过去的女子都难以掌握,现在的女子就更难把控了。所以,在她的散文、诗歌、小说和话剧中,可明显的察觉到这种情感。望着天上的徐志摩,望着眼皮子底下的金岳霖,客观上梁思成难以平静,可是主观上林徽因让他做到了这一点,平静!有机会,我们不妨读一下林徽因的散文《窗子以外》、诗歌《谁爱这不息的变幻》、小说《窘》和话剧《梅真同他们》……
她倾国倾城,才华横溢,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情感生活像春天的一个童话,幸福而浪漫。
下面是友人对她的评价。
萧乾说:
听说徽因得了很严重的肺病,还经常得卧床休息。可她哪像个病人,穿了一身骑马装……她说起话来,别人几乎插不上嘴。徽因的健谈绝不是结了婚的妇人那种闲言碎语,而常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的批评……她从来不拐弯抹角,模棱两可。这种纯学术的批评,也从来没有人记仇。我常常折服于徽因过人的艺术悟性。
文洁若说:
林徽因是中国文艺复兴时期脱颖而出的一位多才多艺的人。她在建筑学方面的成绩无疑是主要的,然而在散文、诗歌、小说和戏剧等方面也都有所建树。
卞之琳说:
她是天生文人,是丈夫在建筑学和中国建筑史上的同行,表面上她是丈夫的得力助手,可实际上是丈夫灵感的源泉。
陈学勇说:
林徽因应该是中国妇女先觉者中最特别的一个。面对这样一个女子,倘若还要纠缠她的情感,那么那个据说为她终身不娶的哲学家金岳霖的真诚最能说明她情感的品质。倘若还要回味她的才华,那么她的诗文以及她与梁思成共同完成的论著还不足以表现她才华的全部,因为那些充满知性与灵性的连珠妙语已经绝响。倘若还要记忆她的坚忍与真诚,那么她一生的病痛以及伴随梁思成考察的那些不可计数的荒郊野地里的民宅古寺足以证明,徽因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真正的女人。
下面是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作者:林徽因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
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