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吴伦林
理发对普通人来说,沒有什么可说的,因大街小巷多如牛毛的各色各样理发美容店随处都有。但是对于上了六、七十岁,特别是八、九十岁的老者,年高体弱,步履艰难,理一次发那真是难上加难。
此话怎讲?现在的理发店绝大多数是跟着时代的步伐,装饰新颖,配置现代,甚至超前。主营目标对准青中壮年,发型千姿百态,价格也水涨船高;对发型和价格来说,大多数老年人望而却步,不易接受。

退休前在我头脑中就没有理发难这种概念,随着年龄的渐长,头发白了,各种慢性病的缠绕,行动也显得有些迟缓。加上还要陪着九十有三的老父,每次理发都要折腾一番,伤透了脑筋。
现我居住的淮安市淮阴区樱花小区,这个小区规模可不小,五期建设上百幢,上万居民。小区紧靠废黄河,过河就是市区,对市区人来说我们居住的樱花小区就是乡下。但有一点好处就是房价低,因此深受工薪阶层,低收入者的青睐,入住率几乎百分之百。所以,樱花小区也成为大批老年者的热土。但美中不足的是小区大门外那几百来米的营东街,却只有一、二家挂牌的理发店,使老年者理发越显困难。

每当理发时我都要开着辆三轮,带着老父穿梭在小街背巷。寻找不知名容易接纳老者的小店。低的十元,高的也收二十元不等。但这种理发店也只是光理发,不洗头、不剪胡子、不刮脸。
一天老父兴奋地对我说:“小区大门外有一位新来的理发匠,理发可好啦。不仅洗头,剪胡子,而且刮脸,有时还给人掏掏耳朵,掐掐肩,舒服得很,才收五元钱。”我半信半疑,突然萌生一探究竟的想法。
小区的大门是我熟得不能再熟的地方,因为,天天买菜或散步都要路过。只知大门对面有一位老者修鞋和一位东北口音的中年妇女做缝补生意,大门右侧就是近在咫尺的樱花农贸市场,对面都是云集各类商户。小区大门口平时就人来人往,到晚上人啊,车啊,进进出岀就稍显得的十分的拥挤。
此时,我站在大门口左右张望就没有发现目标。我有些惆怅,怀疑父亲年事已高,是不是记错了。但,我又认为父亲没有老到那个程度,我还是相信他说的应该是真的。我又找到小区的门卫师傅说明来意,师傅手一指,说道:“就在对面嘛,每天都有很多上了年纪的老者坐在那里排队等待理发,还有子女推着轮椅陪伴老人来。只要不是刮风下雨师傅都来,冬天也是这样,服务可周到啦,不信,过去瞧瞧”。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没有看见理发的店子, 只看到了对面有把大红雨伞下面坐着几位老者, 顿时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给搞懵了。

为了一探究竟,于是我索性向对面走去。待我走近抬头一看,发现那里真有一个理发师傅在工作。我这才仔细地把四周打量了一下,先前为什么没发现?原来马路边是一组供电设备装置,这设备装置宽有四米左右,因建在马路边上,又加上几十公分垫基,设备装置高度大约也有三、四米。他就利用这个背后空余面积,理发师傅便撑起一个大雨伞在这摆摊营业。从周围看设备装置的背后处于楼墙之间,墙下及马路边都是绿化地带,恰好设备装置靠右边是一棵枝叶茂盛的大树,下面又长着半人高的冬青,里面的大雨伞又遮蔽得严严实实,马路上行人不注意是很难发现里面藏着一个理发店。
于是,我也坐在凳子上排队等待理发,理发师傅中等身材,留着平头,肤色较好,面带微笑,看不出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一会儿师傅便招呼我进去理发,我同他就聊了起来。这才知道:他姓董名玉龙,七十有三,几月前刚从城南乡下搬到樱花小区一期居住,孙子孙女都长大了,不需要帮忙了。他看到小区不少老者特别高龄老人为理发犯愁。他觉得自已身体不错,加上过去一直干这个职业,想为这些老者解解理发的愁,一来自已有点事做,精神有个依托;二来多少弄个生活费补贴家用就行了。他就想开这个“店”,并且得到了家属的支持和配合。
他选择这个地方既是闹市区,又不影响周边环境、市貌和交通,而且就在他家的楼下,方便得很。聊到兴至之时,我说:“董师傅您真不简单,您也是老同志了,还想着帮助别人,这种境界真值得我们学习的。”他笑着说道:“我是退伍军人,有着五十二年党龄的老党员,为这些老者分忧是应该的,也是我的责任和义务”。我说“您的收费太低了,不觉得亏了吗。“这样收费我是满足的,再说,为广大老年人服务我是心甘情愿的。”董师傅轻描淡写地说道。
说话间,董师傅在我不知不觉情况下便把头发理好了,他的家属及时做好后勤服务,端来温水,师傅便替我洗头,又用热毛巾捂脸之后,就细心娴熟地给我剪胡子,手法轻柔,一手轻按皮肤,慢慢向下移动;另一手迅速跟进,刀片在皮肤上沙沙着响,从额头向下眼皮,鼻子、面部、脖子就连耳朵全方面给刮了一遍;又在我头上掐掐,两肩敲敲,那种舒服劲儿真是妙不可言,也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享受这种服务,真是令人难以忘怀。
董师傅的“理发室”得到老年人的青睐,也得到了广大市民赞誉。这个“三无店”无店、无证、无牌;有幸的是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和认可,开了绿灯。
董师傅用自己的手艺为老年人这一弱势群体,解除理发困难,这一善举,这种热心助人的精神,让人们敬佩,值得人们学习,可歌可颂。为此,我深受感动写下这篇短文借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以飨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