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 声
路漫漫
六月十三日下午五时四十五分许,我正侧卧在床上全身心的收看电视连续剧《香山叶正红》。不经意间门外传来几声既陌生却又近乎耳熟的笑语。出于本能,我努力撑起笨重的身子缓缓走到门厅,只见一位六十岁左右,身强体壮的男士,在王君、李柱维、郭延庆、李柱彪四人的陪伴下闪现在了我的面前。
面对眼前这个似曾相识,面带微笑并紧紧握住我的双手却又默不作声的壮汉,我愕然了。尽管上下打量了他那端庄而秀气的面庞许久,但始终未能找到一丝答案。这时,站在身边的李柱维见我短时间内很难忆起了,便委婉的提示道:您还记得当年咱们班您那个个头最高的弟子吗?我忽的眼前一亮,“啊,高贤光”!我脱口而出。
高贤光,原沈阳市上山下乡干部子女,1976年9月1日升入初一时,我任他的班主任兼语文课。由于他品学兼优,有组织能力,身体素质又好,我便让他担任了体育委员。1978年秋,他随父母返回了沈阳。据传,高宪光回沈后不久便参了军,而后又考入了吉林航空学院,此后便音讯皆无了。
时光如白驹过隙,弹指间四十五年过去了,当年那个稚气未脱,年仅十四五岁的粉面娃娃,突然像变戏法似的,由一个天真顽皮的孩子,转身变成了一个已年逾花甲的熟男,我哪里还辨认得出来呢?故地重游,久别相逢,并且还是特意前来看望我的,这是我做梦也万没想到的,当时那种激动喜悦之情可想而知。
待我们一一握手并各自简述近况后,他们一行便征得我同意后径直去了李柱彪的宅邸。更没想到的是,在那里我又有幸遇到了同是已四十多年不见,且为了同一个目标而来自多地的孙跃军及四朵金花之二的李秀花、伊凤花等四五位靓男倩女。
席间,在王君、李柱维、高贤光、郭延庆,李柱彪等人为主的十多名学生及他们家属众星捧月般的簇拥下,我终于重又过了一把久违了的教师瘾。
举杯前,他们几乎众口一词:当初若不是遇上您这位好老师,就不会有我们的今天。他们那朴实无华、情真意切、而又掷地有声的溢美之词令我百感交集。激动之余,我竟找不出更为恰切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感受了。别无良策,便无数次重复道:过奖了,过奖了,惭愧,惭愧,谢谢,谢谢……
尽管他们的话有点言过其实,但在虚荣心的驱使下,我在暗暗窃喜的同时还是确信,这都是他们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因为在任他们语文课那短暂的八九百个日日夜夜里,我都是用心去陪伴的,我几乎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毫不保留的倾注到了他们身上,我无愧于他们。也正因如此,久而久之,我们师生间便在不知不觉间建立起了不是亲情却胜似亲情,刻在骨子里而融入血脉中的师生情。
同时,我也是有自知之明的。自他们迈出二道营子初中校门的那一刻起,无论是当面还是背后,我从未以他们的教师而自居过。坦言,自接过这个班教鞭的那一天起,我对他们抱有的只是无限的期望,却从未有过半点奢望。或许,这也是每一位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们共同的操守吧。
毫不夸张地说,他们个个都品学兼优,也非常争气,终于没有令我失望。有目共睹,值得欣慰且让我万万也没料到的是:时隔多年后,他们这届学子中的多位竟历练成了从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塞外小村走出去的,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成就最高、贡献最大的杰出代表。他们都曾或正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以不同的形式为祖国的长治久安、经济发展、城乡建设、人才培养做出了或正在做着应有的贡献。更难能可贵的还在于,他们无论是正厅级、正处级、还是千万、亿万富翁都不忘初心、遵纪守法、低调正派,且极为谦卑简朴。
苟富贵,勿相忘。变了的是年轮,变了的是容颜,不变的是初心,不变的是乡情,不变的是友情。在他们这届学子中,尽管有的早在多年前就已经身居要职了,而大多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平民。但在他们的眼里和心里却从没有过高低贵贱之分,而有的只是两小无猜发小间的深情厚谊。
相见时难别亦难,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自六月十四日上午起,高贤光夫妇、孙跃军夫妇、李柱维、郭延庆及多位家住外地的女士们便依依不舍的陆续返回各自的故里了。
两袖清风,无以为赠。现将秋瑾《对酒》中的两句诗奉上: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山高水长,务自珍重。
2023年6月14日下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