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齐鲁行走进大刀记故乡07
重温红色经典,振兴时代乡村
文/鲍培华
2023年6月10日上午,我有幸参加了山东省写作学会、《都市头条·济南头条》联合组织的“仰望大家,致敬经典——乡村振兴齐鲁行走进宁津大刀记故乡参观采风活动”,《大刀记》作者郭澄清之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郭洪志教授、山东省写作学会副会长、《都市头条.济南头条》主编宋俊忠以及来自济南、德州的作家、诗人一行二十余人参加活动。
湛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汽车行驶在路上,窗外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不断闪过,不一会就过了黄河。路边的绿树植被飞快的闪过,眼前的金灿灿的麦浪滚滚,偶尔见到正在收麦忙碌的人们。我们要去的宁津县,是位于冀鲁交界处山东最北边的一个县,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它因一部小说而闻名,这部小说就是作家郭澄清于1975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大刀记》。
坐在车上,我的思绪仿佛已置身于四十多年前的童年时代,在那个年代,物质贫乏,但是收音机却给人以精神方面的充实,在夏季的晚上,听广播小说、评书是一件非常惬意、有趣的事,广播剧、评书中的故事情结总引人入胜让人们去一集接一集的连续听,其中《大刀记》就是我当年爱听的一部。记得后来陆续看了《大刀记》连环画的小人书,再后来学校还组织看了《大刀记》电影,最难忘的是街道成立的儿童团,晚上巡逻时,男孩子们还让家长做木头的大刀和木头红缨枪巡逻,至今还记的儿童团长带木头大刀的都叫他“梁永生”。
著名作家郭澄清,是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之一,长篇小说《大刀记》是他的代表作,是我国唯一一部描写鲁西北平原地区抗日战争的广泛流传至今的抗日题材的文学作品。《大刀记》真实地展现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走过的光辉而艰辛的历程,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强烈的鼓舞作用,是一部家族史与民族史融合的民族诗史杰作,对当下文学创作具有引领意义。《大刀记》故事以梁永生、梁宝成、梁志勇三代人为代表,叙述了从清朝末年到抗日战争胜利近40年中国社会的变迁,抗日英雄,展现乡土抗战的热血与悲壮。
郭澄清出生在德州市宁津县时集镇郭皋村,他在《大刀记》里语言的运用上,采用了丰富精彩的鲁北地方特色方言和风俗,营造了浓郁的乡土文化氛围,充满地域文化风情特色。
经过近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只见一处青砖黛瓦宁静的院落映入眼帘,悬挂的的门楣上是王蒙题写的“郭澄清纪念馆”几个遒劲有力的大字。
进入纪念馆,郭澄清之子郭洪志教授给我们每人赠送了一套最新版的红色经典《大刀记》,采风团成员每人提笔写下参观留言。郭洪志教授带领我们参观了郭澄清生平、文学创作作品、家史、及工作、生活方面的点点滴滴的往事。
随后我们前往当年作者写作《大刀记》时居住的故居参观。故居是一处狭窄院落的老房子,院内的地上长满了青草,屋内那个时代的老家具、老物件依然见在,站在老宅,思绪仿佛联想到当年,作者在这座房子里伏案写作的场景。历经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这部红色经典《大刀记》依然熠熠生辉。
结束参观作者故居后,我们来到时集镇政府,与镇领导共同开文化交流座谈会,探讨怎样发挥纪念馆的作用,如教育下一代,组织开展红色教育等,更重要的是怎样在振兴乡村建设中,怎样把“大刀精神”传承发扬,文化交流座谈会热情洋溢、真挚,大家献计献策,以饱满的热情为时集镇乡村振兴建设贡献文化力量。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它们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大刀”形象的塑造和“大刀精神”的提炼,很好地诠释和彰显了齐鲁文化的豪爽与担当,“大刀精神”既有历史承继性,又有鲜明的时代性,将在新时代下传承、发扬。红色文学经典塑造的英雄人物形象是豪迈、激昂、崇高的,其价值和意义在于要把英雄情怀传承下去,砥砺和激发当下人们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感,作为一种精神传统“大刀精神”将始终存在,它将以新的面貌和内涵在新时代重放光彩。
在《大刀记》尾声最后,作者描写到:“夜深了。冉冉升起的月亮,给大地罩上了一层金色的面纱。”我想,这大地上金色的面纱就是辉煌新时代的希望,我们需要牢记的是,英雄们前仆后继用生命换来今天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我们每个人都要好好珍惜。致敬红色经典《大刀记》作者郭澄清!

作者简介:鲍培华 笔名芳草菁菁,建筑结构设计工程师,爱好读书、文学、摄影。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济南市历城区作协会员、张炜读书会会员、济南周三读书会会员、山东女散文家沙龙会员、济南国杰文化沙龙副秘书长,作品发表散见《都市头条·济南头条》《联合日报》《山东省广播电视报》《当代散文家》《济宁晚报》《鲁地文艺》《当代诗歌地理》等报刊、公众平台数篇。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文企合作热线热线:
13325115197
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