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锄记(散文)
文/杜海军
在乡下那些年,我学得的农事真可谓五花八门。
要说乡下人一年到头,春夏秋冬,家里家外,都有数不清的农事做。但我却不是农事研究专家,甚至都算不上地道的农民。我仅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在乡下长大。三十岁以前,我主要还依靠在农村生活,自然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各种农事。
时光流逝,三十年一闪而过。这些年很多农事在我的记忆里大都淡忘了。要是再想一想,唯有乡下学锄地的情景还记忆犹新。
只因为学锄地是我的第一堂农事课。课堂就是在我家的棉花地。而教我锄地的正是我的父亲。他已经年过六十,面朝黄土背朝天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父亲虽然大字不识一筐,却是村里有口皆碑的农事土专家。
正是乡下实行联产承包、土地分包到户的第二个年头。父亲母亲和我一家三口共分到手里的有十来亩水浇地。包括村北一块七亩半地种小麦,村西一块地二亩半种上了棉花。剩下来的就是“远方坟”那里靠天收成的一点砂旱地了。
那年春头上,村里的喇叭三天两头号召多种棉花。县乡村三级的宣传口号都是“要想发,种棉花”。我家自然中了二亩地的棉花。父亲总是天不明就起来收拾家务活。他蹲在窗台下的磨刀石边“刺啦—刺啦—”地磨着一面铁器,紧接着又“叮当叮当”的一阵组装。父亲用一个早晨的功夫,做好了一张崭新的铁锄。
这是要给我在田地里劳动的农具之一。

尽管我念了十几年书,曾怀有一腔抱负。到头来,我还是没有走出农门。父亲知道,我就要步他的后尘了。你就实心实意和土地打交道吧,父亲说。严寒酷暑,地久天长,父亲从此要引领和教导我学习各种农事了!
我家的棉花已经长出了三四层新枝。棉叶错落叠加地罩严了地皮。每一株棉花都已经掰过几次疯杈儿,顶端高过了人的膝盖,而棉花的株距和行距摆布得十分匀称,乍看起来很有一派田园诗意。我知道这都是父亲精于管理,细心劳作的结果。一地的棉花长势喜人,路边来来往往的人都夸我家的棉花长得好,今年准获大丰收。
早晨吃过饭,父亲告诉我,以后别再胡思乱想了。啥人啥命,你就一心扑在地里劳作吧!今天咱去棉花地学锄地。咱家的棉花地该锄第三遍了。
第三遍?锄地那么勤干啥呢?我问父亲。
这可不多。还要再锄三遍,也说不定。父亲说。
接着,父亲开始给我细讲起来。锄地可是细致活,出力气加技巧才能锄好地。乡下俗话说“多锄一遍,少浇一水”——意思是指庄稼要想长得好,田地就要勤得锄。锄地不仅仅能除掉地里的杂草,主要是隔断土壤表层的毛细通孔,减少地下的水分蒸发,给庄稼留足水分……。
作为儿子,我向来对父母是尊敬和孝顺的。父亲从小家境贫寒,跟本家的大娘讨饭吃。父亲十一岁就给地主打短工,十五岁给地主家当长工。一年四季,父亲劳作各种农事,养家和糊口。勤劳的父亲不识字却精通了所有的农活。春种秋收,耕种锄耙所有的农事父亲都是一把好手啊!

我跟随父亲来到自家的棉花地。
父亲站在一垄棉田里给我讲锄地的要领。父亲说,握住锄柄往前伸锄的时候,身子要站稳站直,双臂把锄柄端平,然后往下弯腰,让锄刃扎进土层里,用力把锄头往回拉。一面拉动一面回颤,让土壤松动。这种动作必须规范,娴熟才省功省力。做右手活儿的人让锄柄运行在身体的右侧。做左手活儿的却恰恰相反,锄柄要在身体的左侧。
父亲说,你试试看。我最初的动作实在有些拙笨。
父亲锄地的动作娴熟,姿势又完美。他反复边讲边演示。毫不夸张地说,父亲真是一把锄地好手。他能左右开弓,照顾脚下的棉花。我看在眼里羡慕在心头。
我在另一垄棉田里学锄地。一锄下去,我竟然还抓不稳锄柄,晃晃悠悠往回拉,差点锄倒了一棉花。父亲不断地纠正我的动作,然后鼓励我、后来开始夸赞我。半天不到,我就基本掌握了锄地的要领。原来乡下锄地,可不是轻松活。这时候问题来了,我的腰疼腿疼膀子疼,手上也磨出了两个血泡。
然而,绿油油的棉田里,地垄从东头一直延到西头。我们锄个来回要半个钟头。父亲看我学会了锄地,自然而然就锄得快了。父亲锄完两垄棉花地,打一个来回时我才能锄完一垄。
一上午,差不多锄完棉田的三分之一,我和父亲收工回家吃午饭。我鼓励自己,下午锄地时,一定和父亲锄得一样快。
那个下午,我紧紧跟在父亲的后面,还力争和父亲锄得一样好。锄地不能怕出力气、流大汗。乡下的农事好手都是这么练出来的。锄地更是苦干加巧干!
太阳落到了远山的后面,棉花地终于被我和父亲深深地锄完了三遍。按照父亲的要求,一个星期给棉花地锄一遍。地里不长一棵杂草,棉花长得又粗又高,后来都漫过了人腰。那年直到立了秋,我们也没有给棉花浇过水,而棉花果真获得了大丰收。
等挂了锄,秋阳高照,我和父亲每天去地里摘棉花。每次都用车拉回家一大包新棉花。母亲在家里,把棉花背到房上晒干。母亲还留了一大包棉花,说给我絮新棉被。其余的棉花我们都交给了棉站,换成了新崭崭的人民币。

乡下而今虽远离,农事犹在心头记。
我忘不了父亲手把手教我锄地的情景。父亲告诫我:“人哄地一季,地哄人一年”。其实,越勤奋的人越不会吃亏,他付出的每一滴汗水都将换得最好的收成!
父亲说过的那些话(包括很多农谚),我都记在心中。后来,尽管我到了城里工作,逐渐脱离开田间的农事,却懂得人生也恰如一块田,岂不和锄地一样要用心经营?
其实,人生这块田,更要勤奋劳作。我们只有一丝不苟地耕耘,才能不负青春韶华,换来生命的春华秋实!
作者简介:杜海军,大学文化,教育工作者,邢台市文学学会会员,中国远方诗人协会会员,河北名人名企文学院院士,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自小喜爱文学,中学起尝试写作,大学期间开始发表小说、诗歌和散文等。出有个人散文集《野酒酒花》和抒情诗选一百首《云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