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上一束马莲花
——读《流水安澜》有感
文/刘鸿鸣
翻译家马辛午老师已经87周岁了,还在笔耕不辍,实在是难能可贵;而今,他又出版了文集《流水安澜》,更是让人敬佩!可喜可贺!
很庆幸,得马老师厚爱,《流水安澜》这条草原上的河流,第一时间就流进了我的心田,让我能在一滴水中,看到了这位翻译家多彩的精神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我看到了这位知行合一、学修一致的老人从我身旁走过,大有君子的风范。在《流水安澜》中顾盼,开阔了我的视野,陶冶了我的性情,增长了我的智慧。以下是我读到的精彩片段,愿与各位共享。
1、开阔的视野,随处是细致入微、令人难忘的记忆。
在《童年记忆·马》中,作者观察得细致:“因为小群的马都是由一个骒马繁殖的,当它们在草原行走时,都是由年龄大的骒马牵头,走出扇子形,依次排开,由儿马子在群边拢落着。”
“留下来供使役或坐骑的马匹要绊上,放牧在附近,马绊是牛皮拧制的。绊马有绊两只前腿(绊前叉)的,绊一只前腿一只后腿叫顺绊,也有前后或前两只后一只的绊马法。”
在《童年记忆·牛》中,有些记忆也是鲜为人知:“牤牛是优中选优留下的种牛。其他公牛都在二岁前阉割。大都是采取锤骟(把睾丸根勒的紧紧的,用木锤子将睾丸隔皮锤碎)。骟完的牛叫犍牛(绍日)。”
在《童年记忆·牧羊与管理》中,有些场景我也曾见过:“在炎热的夏天里,绵羊都把头插到群里,天越热它们就越紧紧地挤在一起,放牧走动十分困难。只有山羊(不聚堆)领头才能走向草原。
”这类精准的记叙还有很多,就是有了牧区的生活经历,若观察得不细致,视野不够开阔也不一定知道。
2、坦荡的性情,对事业、草原、亲人的满腔赤诚。
在《相爱结婚》一文中,马老师记下了此生最难忘的时光,温馨而浪漫:“一天,学校组织师生去工会俱乐部看电影。我俩落在队伍的后面,她压低声音,把藏在内心已久的恋情话说出来:‘咱俩相处这么长时间了,咱们的事谁也不想先开口吧?’我说,‘那你想找个什么样的呢?’她毫不掩饰地说:‘我已想往已久,就是想要找到像你这样直爽大方、待人诚恳憨厚、生活朴实的人,我就心满意足了。’当时,听到她的话,我心里好像涌入一股幸福的暖流,甜滋滋的,一时感到不好意思,不知道说什么好。沉默中,我上前拉住了她的手。虽然没有直接说我愿意,但我的表情和动作已经做了无声的表白。”
在《督察中考》一文中,又体现出一种责任和担当:“我们把密封的卷子用“牛皮纸”缠了几层,又用雨衣包裹好,装上拎兜,径直来到客运站,登上了开住西部去的唯一那台敞蓬汽车。刚出街不远,还没到韩家店,布满乌云的天空,就由远及近的传来了隆隆的雷声,闪电的激光也从头顶上不时地划过,旋风卷着尘土呼啸着,路两旁的树木、花草被无情的摇晃着,黄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打下来,刹那间就变成了倾盆大雨,车厢里马上积水成河。当时我想,不管怎样,一别湿了卷子,二别误了明天早晨八点的时间,至于浇成什么样,吃多少苦都无所谓。
在《前郭尔罗斯,我可爱的家乡》一文中,作者被家乡的美景陶醉了,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画卷:“站在查干花哈尔金的山坡上,向西望去,一望无际,那是辽阔壮丽的科尔沁大草原东部风景最美、草质最好的地方。湛蓝的天空上,洁白的云朵在悠悠飘荡。辽阔的牧场上,绿茵茵的牧草覆盖了山峦,覆盖了平原,就像无边的绿毯笼罩了整个大地。”
没有对家乡、亲人和事业的大爱,没有真诚坦荡担当的情怀,写不出这类质朴自然的文字,它无需矫饰,是一派真情的流露和表达。
3、闪光的智慧,在知行学修中,对人间事理的认识。
在《回顾与感言》中,马老师对八十多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进行了总结,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成功老人在知行学修中达到的高度。
一是在民族教育方面,他既是前郭县“双语”教育讲蒙古语文课的第一人,也是参加全县开展蒙古语教学的组织指导者;二是在前郭县广播局任编辑、副局长期间,组建了蒙编室,他是组织蒙古语播出新闻的第一人;三是在前郭县民委工作期间,对民族村屯全面调查摸底,掌握了人口、文化、经济状况;四是在前郭县县委统战部工作期间,对上层人士的摸底、考察、培养、选拔方面做了不少基础性工作;五是翻译工作六十年来从未间断过;六是写作方面,有《汉译蒙的几点体会》等多篇论文在省内外获奖,有多篇散文及诗歌等在《吉林日报》《内蒙古日报》《北方民族》等报刊发表,他还搜集整理了很多蒙古族谚语,并结集出版;七是捐赠书籍方面,将蒙汉、汉蒙词典17部,各类民族、知识、资料、论文和个人证件、手稿、作品等12箱200多卷册捐给前郭县档案局;八是连续40年为前郭县“县庆”做好组织工作。在《健康感悟》一文中,马老师更是提出了自已对健康长寿的认识,值得收藏借鉴。一是先天条件;二是家庭成长环境;三是所受教育程度对人生的理解与应对;四是家庭和睦、夫妻恩爱;五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六是良好的性格;七是社会状态、工作环境的影响;八是预防疾病和养生保健;九是坚持适度锻炼身体。再有,在《关于公章、牌匾并用蒙汉两种文字有关问题的建议》一文中,他指出了当前公章、牌匾中使有蒙古文字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三点改进的建议。
还有很多的篇章中,也都闪现出智慧的光芒,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老人坚定而沉实的足迹,留给我们的是有益的启示,也是一笔无形的精神财富。松花江开江后,《流水安澜》虽静无风浪,但郭尔罗斯草原已有马莲花开放。在此,我只是采撷了一束,献给在哈达山上回眸一笑的马老师,以表敬意。

作者简介:
刘鸿鸣,男,汉族,1960年出生于吉林省前郭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作家》《中国作家》《人民文学》《诗刊》《吉林日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几十种报刊发表过诗歌、散文。作品曾获吉林文学奖、孙犁散文奖和查干湖文学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