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2日上午,骄阳似火!烈日下的中岳嵩山更加巍峨壮观!河南省易学专家联谊会主席、易道创富专家、嵩山易学文化传承人、中国人民大学政经管理硕士研究生,清华大学EMBA国学管理研修生申易玄邀请河南省易学专家联谊会常务副主席、许昌周易学会执行会长梁九州,到嵩阳书院参观考察。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高等学府,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区北3千米峻极峰下。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初名嵩阳寺,为佛教寺院。宋景祜二年(1035年)重修太室书院时赐名嵩阳书院,并设院长掌理院务。嵩阳书院为宋代程朱理学的发源地之一。 其建筑风格是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标本”。 
嵩阳书院内建筑布局保持着清代建筑布局,现存殿堂廊房五百余间,共占地面积10084.4平方米,东西宽78.6米,南北长128.3米。中轴建筑共分五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中轴线两侧的配房,均为硬山式建筑,分别为程朱祠、丽泽堂、博约斋、碑廊等,保存清代建筑26座108间。书院教育制度于清朝末年被废止,嵩阳书院作为这种已经消失的制度的文化载体,对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都有重要作用。作为历史纪念碑,其对于现代教育文化的意义也是重大而深远的。
嵩阳书院在我国古代儒学发展史上是一座不可小觑的丰碑,自五代、北宋至清代,儒学的传道授业始终在嵩阳书院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程颢、程颐在嵩阳书院讲学十余载,他们主要讲述《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通过四书,达于六经。讲学期间,程颢、程颐以孔孟学说为理论体系,并摄取佛教、道教中的有益成分,对传统儒学进行了历史性的发展和完善,开创了理学发展的新阶段,世人称之为“洛学”。嵩阳书院也因此成为理学传播重镇,“新儒学”发祥地之一。
程颢、程颐在嵩阳书院培养的学生大多成为传播理学的主要力量,据河南嵩县程村二程祠中的《二程门人名单碑》记载,程颢、程颐一生中培养出的有名学者就有88人之多,其中,对二程理学南传起重要作用的是杨时。杨时(1053—1135年),字中立,号龟山,学者称龟山先生。早在元丰四年(1081年),杨时已拜在程颢门下求学问道。学成南归之时,程颢目送他说:“吾道南矣!”说明程颢对杨时南传其道寄予厚望。程颢去世后,杨时再次北上求学,投在程颐的门下,遂有“程门立雪”一番景象。后来,他继续潜心研究二程理学,将“洛学”传播至东南等广大地区,在“二程”和朱熹之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被后人尊为“程氏正宗”。
到清朝康熙初年,以耿介为代表的学者普遍地意识到振兴“洛学”之必要,提出“吾辈居近伊洛,当使二程之学大振于今日”。窦克勤在《嵩阳书院记》中详细阐述了耿介兴复嵩阳书院的宗旨:“其学务以洛闽为宗旨,孔孟为要归,其教人务以主敬为根本。”可以说,清初嵩阳书院的复兴与“洛学”的传播、阐扬相始终。中州士人群体依托嵩阳书院传承、复兴“洛学”,他们通过祭祀、讲学、纂史修志等方式培养道统认同,对“洛学”的继承和开拓作出了重要贡献,使“洛学”收获了北宋以后的再度繁荣。
嵩阳书院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不仅传授儒学经典,而且传播经邦治国思想,不仅为学生授业解惑,而且为天下人提供济世之道。司马光在嵩阳书院讲学的同时,其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的第9卷至21卷就在嵩阳书院和崇福宫编纂而成,他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总结历朝政治智慧,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留下千古佳话。范仲淹所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成为从嵩阳书院走出去的学生的志向。
嵩阳书院从五代后唐至清代末年的970余年间,培养出了不少优秀学生,他们不仅学问扎实,而且品德和名节也多为世人所赞颂。如五代与北宋初叶的书院名徒,有冯吉、杨璞、安德裕、吕蒙正、滕子京等;北宋中后期书院名徒,有张载、杨时、游酢、李唐、张九成等;金、元时期书院名徒,有马祖常、滑寿等;明代书院名徒,有李敏、王铎、崔应科、刘景耀等;到了清代,书院名徒众多,其中,耿介门人景日昣由李先容介绍到嵩阳书院读书,1691年景日昣经过殿试考中进士,历任知县、少卿、侍郎等,官至一品,是清代嵩阳书院出仕官阶最高的学生。

2010年8月1日,包含嵩阳书院在内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千年嵩阳书院,继往圣开来学,始终传递着兼容并包的开放精神,始终传递着不囿成说的创新精神,始终传递着立德为先的人文精神,时间越长,传之愈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