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随香草千年艳,人与梅花一样清”,这是广为流传的徐霞客诗句,也是其志洁心高,不随俗流的真实反映。
徐霞客(1587一1641),明朝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直隶江阴(今江苏省江阴市)人,他经三十年考察撰成了60万字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明末清初文学家钱谦益对徐霞客的评价是:“徐霞客千古奇人,《徐霞客游记》乃千古奇书,当为古今游记之最”。

徐霞客的父亲徐有勉寄望儿子弘扬“高士之风”,重振家族声望,故取名“弘祖”,“振之”为字。徐霞客从小就受到良好教育,其父倡导“志心纯洁”。其母倡导“勤勉达观”、“志在四方,男人事也”,积极鼓励徐霞客放心远游,对徐霞客的影响更直接,“弘祖之奇,孺人成之”。徐霞客青年时就树立了“朝碧海而暮苍梧”,穷尽祖国河山的壮志。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东渡普陀,北历燕冀,南涉闽粤,西北直攀泰华之巅,西南远达云贵边陲等等,备尝艰辛,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
《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被确定为中国旅游日。

万历三十六年(1608),二十一岁的徐霞客终于正式出游,临行前,他头戴母亲为他做的远游冠,肩挑简单的行李,离开了家乡。从此,直到五十四岁逝世,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旅行考察中度过的。
万历四十四年(1616),徐霞客在参观了白岳山(今齐云山)后,来到了黄山。登临黄山时,曾赞叹“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后被当地人引申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徐弘祖39岁时,结识了大儒陈继儒,陈听他说起多年的远游经历,送他“霞客”的雅号,赞他“志在烟霞”,是“餐霞饮露之人”。此后深得弘祖喜爱,从此他自称“江左霞客”,开始以号行于世。
据张潮(清代文学家)辑的《虞初新志》收录的钱谦益(牧斋)撰写的《徐霞客传》一文载:“(弘祖)由鸡足而西,出玉门关数千里,至昆仑山,穷星宿海,去中夏三万四千三百里。登半山,风吹衣欲堕,望见外方黄金宝塔。又数千里,至西蕃,参大宝法王。鸣沙之外,咸称胡国,如述庐、阿耨诸名,由旬不能悉。《西域志》称沙河阻远,望人马积骨为标识,鬼魅热风,无得免者。玄奘法师受诸魔折,具载本传。霞客信宿往返,如适莽苍”。这段话的大意是:弘祖由鸡足山向西出玉门关好几千里到达昆仑山,直至星宿海,离开中原地区有三万四千三百里。登上半山,风吹着衣服,好象要坠下来,看见了外方黄金宝塔。又走了几千里,到达西蕃,拜见了大宝法王。鸣沙山以外,都被称作胡国,像述庐、阿耨等名就是,道路远近不能知道。《西域志》说西北沙漠地区阻隔遥远,看见人马攒下的尸骨就是标志,鬼魅热风,没有逃脱得了的。玄奘法师曾经受过许多恶魔的折磨,全记载于他的本传里。徐霞客很短的时间内往返,就好象到城市的郊外一样。

徐霞客在旅途中三次遇盗、四次绝粮、遭遇挚友病故、仆人席卷行囊潜逃等变故,但依旧跋山涉水,进行科学考察,这是多么的坚定与勇气。
明崇祯十三年(1640)正月,徐霞客已“两足俱废”、心力交瘁,云南地方官用车船送徐霞客回到江阴。江阴的官员来探望时问道:何苦来哉。徐霞客回答到:“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元耶律楚材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与三人而为四,死不恨矣。”
徐霞客行屐所至、观察所得,按日记载,记述了1613一一1639年间旅行时,对所到之处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的观察结果,开创了我国地理学界系统观察自然、描写自然的先河。对西南边区的地理提供了不少稀有资料。有关石灰岩地貌的记述,早于欧洲人一个多世纪。

徐霞客与十三世纪的西方大旅行家马克·波罗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分别被推尊为“东、西方游圣”。徐霞客及其《游记》在世界各国享有的影响和声誉,是中国旅游走向世界的重要文化基石。
徐霞客过玉门关至昆仑山的事迹,必将吸引更多的旅行者涉足敦煌,助推敦煌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0二三年六月十三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