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人总是有七情六欲,在生活中和事业上遇到挫折时,就会产生各种思想压力和精神负担,会长期睡不好,睡不着,不想睡,最后引起神经重度衰弱,可以归纳为"喜、怒、哀、乐、惊、恐、愁"等几种情绪。当某一种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由量变到质变,影响到人体内部脏腑的平衡。比如一个人过度生气或自言自语,唠唠叨叨,一般出现焦虑、狂躁、神志不清等精神疾病。
初期会出现口干舌燥、眼睛发红等症状,如果进一步发展就会肝火大动,火灼伤阴,炼液为痰,严重时痰迷心窍,进而出现心烦失眠、坐卧不安、胡言乱语、打人毁物等症状
1,气郁痰结,痰蒙清窍
精神抑郁,表情淡漠,喃喃独语,语无伦次,时喜时悲,哭笑无常,不知秽洁,饮食减少,舌苔薄腻,脉多弦滑。
【解】 由于思虑太过,所求不得,肝气被郁,脾气不升,气郁痰结,阻蔽神明,故出现种种精神异常的证候。痰浊中阻,故不思饮食而舌苔薄腻。痰气郁结,则脉弦细或弦滑。
2,肝火挟痰,上扰心神
素有性情急躁,头痛失眠,两目怒视,面红目赤。突然狂乱无知,语言颠倒,叫骂不休,甚至毁坏器物,不食不眠,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象弦、滑、数。
【解】暴怒伤肝,肝火暴张,火盛痰结,上扰神明,蒙闭清窍,则狂乱无知,胡言乱语,毁坏器物。肝火暴盛,上扰清窍,故头痛、面红、目赤。不食不眠,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象弦、滑、数、大,均属痰火壅盛,阳气独胜之象。
3,气滞血瘀,心神不宁
情绪不稳,哭笑无常,行为紊乱,狂妄奔走,冲动打人,兴奋叫喊,举止不安,幻觉妄想,或烦闷不安,舌质紫暗,脉象弦涩或弦细。
【解】气和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基础,宜流畅,不宜滞瘀。肝气条达疏泄,则肺气舒畅,心血流利。又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若肝郁气滞,久必及血,血行不利,而成血瘀。血瘀则心神失养,心神失养故神志不宁,是以证见情绪不稳,哭笑无常,行为紊乱,狂妄奔走,冲动打人,兴奋叫喊,举止不安,幻觉妄想等。而舌质紫暗,脉象弦涩或弦细为气瘀之证。其中以活血药为主。至于舒肝和安神药,是根据“气为血帅”、“气行血亦行”和“心主血脉”、“心主神明”的理论。
4,心脾两虚,神志失养
神思恍惚,魂梦颠倒,心悸易惊,善悲欲哭,肢困体乏,饮食减少,舌质淡,脉细无力。
【解】心脾两虚,气血耗损。因心虚神不守舍,故有神思恍惚,魂梦颠倒,心悸易惊,善悲欲哭等见证。脾虚,健运失职,不能益气,故有肢困体乏,饮食减少,舌质淡,脉细无力等表现。总之补益气脾、气旺血生的为重点。
5,肾阳虚弱,命门火衰
情感淡漠,行为退缩,生活懒散,呆滞嗜卧,思维贫乏,形寒畏冷,舌质暗淡,脉微细弱或沉微。
【解】肾为藏精之脏,其中包含命门真阳,系生命重要之处,宜蛰藏充盛,不宜泄损亏耗。若病稽时日,或延误失治,多导致命门火衰、肾阳虚馁,故证见一派阳气衰弱现象。治宜补摄其不足,兴奋其功能,以壮肾阳。以后天助先天。阴阳并补,先后相济,阴平阳秘,则精神乃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