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 神 枕 头 粑
滕礼建/文
青神县“张老娘枕头粑”是眉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张老娘枕头粑”味糯滋润、色泽纯正、清香爽滑、入口化渣、易于消化是老少皆宜的膳食佳品。

青神枕头粑长大约在18厘米,宽约14厘米,厚度约3.5厘米,成长方体,每块重约750g,因形酷像一个小枕头,人们称之为“枕头粑”!

“张老娘枕头粑”技艺传承人张冬莲精明干练。在她带领下“张老娘枕头粑”通过各种渠道每年销售量达到20万块。
“张老娘枕头粑”不仅在本地销售火爆,还远销道北京、上海、西藏,甚至随青神务工人员走出海外。“张老娘枕头粑”货真价实,人人喜爱,2018年在青神永胜农家乐评为眉山市十大旅游名小吃;2019年2月被授予青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张氏叶儿粑也获得该殊荣;


2019年4月张冬莲获青神县第五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神枕头粑、叶儿粑”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9年11月获眉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神枕头粑传统制作技艺;2020年6月张老娘枕头粑获青神县非遗传承优秀企业。

舌尖上的中国对青神枕头粑进行专题采访,省市美食家慕名而来,社会名人也对青神枕头粑赞口不绝。

一方一俗,青神富饶的一江五河孕育出独特的民俗文化,枕头粑、叶儿粑这样的饮食习惯是青神民俗的组织部分。以前在青神年前几乎每家都推枕头粑。选用优质的糯米、大米按一定比例搅拌用清水泡制一定的时间,全家动员用石磨磨成浆状流到石磨下一口斗腔(青神竹编,象一口巨大的斗)内,待一定干湿度时就把面团揉成小枕头一般式样用芭叶

(学名:茅叶,叶面宽大)包起成一块大粑。

把枕头粑放在竹制蒸笼里大火蒸3——4个小时,待枕头粑完全蒸熟,自然放凉枕头粑就成半成品了。在青神年前万事都讲究个顺利,枕头粑一定要蒸过心(蒸熟)。

青神童谣:“枕头粑粑蒸过心,来年事事都顺心。”青神枕头粑有几种食用方法:红糖枕头粑,把制枕头粑切成片状小方块用菜油慢慢煎(青神说:炕枕头粑。),待两面精黄后,在将红糖熬制粘稠状浇在枕头粑上,美味即成,这是最传统的吃法;椒盐枕头粑是后来人们为丰富枕头粑口味才试行的,先把枕头粑用油炸制精黄,撒上自己喜爱的椒盐就可以了;枕头粑烩蒜苗、腊肉是青神另类吃法;最有趣的吃法是每逢元宵节,青神小青年们都去偷人家的青菜,采青回来大家把青菜、腊肉、枕头粑一锅煮熟大家边吃边闹就算闹元宵了;还有一种吃法当宵夜,晚上饿了用枕头粑加醪糟煮一碗甜品汤,深冬时节暖胃暖心。

那些岁月枕头粑算“奢侈品”了,正月走家婆屋(外婆家)是有讲究的:外婆屋用提篮装一块枕头粑、一块腊肉、两把挂面;舅舅家只有枕头粑和挂面;一般平辈家就一块枕头粑。可以看出那时的青神人家用枕头粑走人户还算重礼数啦!
在青神枕头粑又称“状元粑”据说当年苏轼父子进京赶考。王弗怕他们路途遥远,盘缠不足就用枕头粑作干粮。一来枕头粑便于保存、食用方便,二来晚上还可以作枕头保证睡眠充足,给个“高枕无忧”的好心情。后来苏氏兄弟不负众望,果然高中。枕头粑成了吉祥之物——“状元粑”。

“张老娘枕头粑”技艺传承人张冬莲从婆婆张淑华手里接棒后,本着传承不忘旧,创新不忘本的理念,本着对待事物就是对待生活的态度,潜心经营“张老娘枕头粑”。现在张冬莲正将半成品的枕头粑与酒店、餐饮团队合作参与乡村振兴项目,力争走出更大的市场,更高的境界。早些年在青神大街小巷总有“枕头粑哦!”、“张家枕头粑哦!”的叫卖声。

张家原住青城公社2大队因人多地少,张家就用自己技艺做枕头粑卖换取一家生活保障。慢慢地“张老娘枕头粑”在青神就家喻户晓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食品的进入,青神枕头粑也迎来了机遇与挑战。张冬莲初心不改,坚持选用优质糯米、大米保障青神枕头粑的原汁原味,同时坚持古法制作,保证“张老娘枕头粑”的品质优良。正如张冬莲所说:“枕头粑方方正正,我家做枕头粑也公公正正。就像苏东坡做人一样端端正正!”做粑如做人,张冬莲在武汉疫情最严重时刻给灾区送去最温暖的枕头粑,并附与食用说明;她家每年都会给老弱病残、环卫工人赠送枕头粑;青竹街道柳溪村5组73岁的周玉香家庭困难,张冬莲就一直让她在“张老娘枕头粑”店里工作,一干就是13年。张冬莲说;“只要我家枕头粑店还在,就要保证周嬢嬢衣食无忧。”张冬莲的善举在中岩小区、青竹街道化为美赞!一方水土,一方习俗。青神之饶化作美食定型了家乡原味。枕头粑千年走出的历史模样是挥之不去的乡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