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风亭
文║马明想
文风亭矗立在刘家隔镇笔架台村肖家台东面的涢水河堤上,是涢水流域一幢颇为著名的古建筑。
据史志记载及当地老人们说:文风亭始建于嘉庆十四年(公元1808年),其后三毁三建,有两次是被洪水冲垮,最后一次是在一九六四年被当作“四旧”而拆除。2004年,由驻日本使馆参赞,日本株式会新机纲的顾问肖启明先生提议并捐资,肖家台的村民集资和社会各界捐资,在原址上重建了文风亭。
重建的文风亭保持了原有的建筑风格,远看似塔,而塔首为亭,古朴秀隽,匠心独运。塔身直径3米,呈六面体,三层,高15米。每层六角翘起,凌空欲飞。赭红色琉璃瓦盖顶,塔冠为佛塔宝顶样。每层墙面镶嵌有艳丽的瓷画。底层是八仙过海和八骏图,二层是桂林山水和日照大川图,三层是苍松和旭日东升图。顶层亭内供奉有一尊魁星。魁星青面朱发,一手持玉斗,一手举朱笔,脚踩鳌头,双眼猛瞪,神态逼真,维妙维肖。正门书有对联一幅:托玉斗有点谋德配天地,擎朱笔能文武道欢古今,门楣上有"魁星阁"三个金色大字。第二层也有对联一幅:文光直射斗牛祥微人杰,风宁座镇损水秀起物华。
文风亭边原建有肖氏宗祠,塔式的亭和古朴的宗祠浑然一体,显得典雅、雄浑。文风亭曾是刘家隔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涢水融大富水自北滚滚而来,从这里与河汉湖的出口河交汇而急转东去,河里的商船、渔船、游船穿梭不息,千帆竞发,是“日有千人拱手,夜燃万家灯火”的风水宝地。东去汉阳府的通衢从塔下径过,大道上车来人往,马蹄声脆。不远处的八坦湖和靴弯湖,湖水清澈,红菱绿荷,鱼跃鸥飞。古亭塔高楼耸,雕梁画栋,碧瓦琉璃,熠熠生辉,风来铁马叮当,夕阳亭影横斜。往来船只只要看到亭顶,便远远来此泊锚;旅客游人途径此地,都会驻足歇脚;文人雅士来此,赏“涢水秋波”,发思古之幽情。昔日的文风亭,是人们休憩、聚会、经商、游玩的理想场所,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独特的风景,典雅的建筑,淳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使文风亭成为刁汉湖流域的一大壮丽景观,一时间在孝感地区名声大噪。
文风亭为什么建成塔身呢?这还要从它的一个俗名“坠子”说起。
“坠子”与塔其形相似,但建造者的用意不尽相同。佛塔主要用于供奉佛祖的舍利子和高僧的佛骨,但也有用于迷信中的镇邪,如杭州西湖的雷锋塔是镇压白娘子的。而“坠子”因其沉重而只用于迷信中的镇邪。在那个衣食都很困难的年代,肖家台的先辈们为什么举全族之力修建“坠子”?其原因发人深思。据肖家台的老人说:明末清初,这里战乱频繁,金鼓城被毁,人丁无几,土地荒芜。
清室统一天下后,对这里进行移民开发,肖家台的先祖从江西先移居到小里潭,后定居在笔架台。经过几代人的奋力拓荒,开辟沃土几千亩,其中有一户就有700多亩。这么多的土地,并没有给肖家台的乡亲们带来真正的幸福,苦难总是挥之不去。一是疫病危害,历史上曾发“人瘟”(即霍乱,传染病,死亡率极高),死人竟比活人多,不少家庭绝户。有一大户人家全部死光,无人居住的房屋天井里长出了一棵两人都合抱不拢的樘棣树。解放前,全弯48户144人,得血吸虫的病人就有50多人。有一户一年就死了4个青壮年人。再就是火灾频繁,一到天冷草枯的隆冬时节,全村的茅草屋经常一烧一个精光,人们无处立足安身。巨大的祸害,闹得肖家台人心惶惶,昼夜不安。
由于科学文化落后,人们走投无路,只得求助鬼神。他们请来风水先生看地脉,找出路。风水先生环走四周,煞有介事的讲:“肖家台住的是火龙地,要修个'坠子'把它镇住”。台前的水沟叫青龙沟,大肚子病就是因为吃了这里的“龙涎水”。于是,乡亲们就集资建起了“坠子”,并在“坠子”下面修了一个石磨盘,叫它“白虎盘”,用“坠子”和“白虎”镇住火龙和青龙。当然,这只是荒诞的消灾办法。这就是“坠子”的来历,因此,肖家台也叫做坠子弯。
至于文风亭里供奉的魁星,是因为魁星是天上主管文事的官员。肖家台的先民们信奉文昌帝君,十分重视读书,他们把几百亩的公田收入用来办公学,分派各房头的子弟免费读私塾。这样,两百多年来,肖家台培养了不少的文化人,其中不乏许多有作为的有识之士。
悠悠千古事,历历可见“穷则思变”人。愿文风亭永远激励刘家隔人延续耕读传家之风,成为一方文气盛浓的地标!
【责任编辑 胡采云】


作者简介:
马明想,男,汉川市行政干部退休,擅长历史文化探索与研究,热衷于本土民间文化与老龄工作;现为华夏诗联书画院汉川分院副院长、刘家隔镇文化站站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