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回忆(一)
作者:武稳祥
一、古镇概况
我鲍陂村 地处于长安东部的少陵塬上北陲,相传西周时周武王姬发之弟鲍伯的封地,就在我村,称 鲍国。秦朝时称 鲍里,明 清时称 鲍陂镇,民国至今称鲍陂村。
1957年由相距很近的大鲍陂、小鲍陂、五府井,一大二小的三个自然村组成三益大队(共10个小队),现称“三益村”,隶属西安市长安区大兆街道管辖。共有近3000人,3200亩土地,比较周围 是个比较大的村落。自古分为上、东、南、西、北、中、小鲍陂、五府井共八个堡子。
我是1953年生的北堡人,对外堡子的详细情况不太熟悉,今就先说说北堡的情况。
只记得北堡有堡门是二层楼,面朝西,在武寿祥家紧南隔壁。门洞中的两扇堡门很厚 很结实,一对青石门墩经常被人坐、磨的青光发亮。北边是一间安间房,房内中间有一个圆形的石碾子,那时候人们经常在这儿碾苞谷糁。不记得是那一年倒塌的,至今已荡然无一点痕迹了。
院子里面东南角 有一座面朝西的小庙。我小时候记着在院中村上安有一台锅驼机,嘟嘟嘟地声音很大。(于炳田可知)堡子里虽然比较安全,但街巷狭窄,一但下雨下雪,土路十分泥泞难行。
我北堡门楼的小庙后、是一口官井,过去 北堡子的多数人家都是靠它轮流绞水生活的。
堡门楼面朝西 门外稍北是一个大涝池,供洗衣裳、喂牲畜所用。水源是每逢下雨,北沟 长坡 甘寨沟和满堡子的雨水全都汇集于此。若秋夏逢大雨 满溢了,即从西南角经树林(地名 因树多)、流到药王庙北的神路沟,和全村的雨水 统统向西排泄到西陂湾去了。
涝池北边的地势略高,是古代大安寺(北寺)的遗址,即现在我村唯一的学校。过去,我村的商贸集市在村南头,是我村最为繁荣之地。
北堡子因有学校 有戏楼,因而成为我村世代教书育人的摇篮,当今我村的大部分人(不论干啥)大多都是由母校哺育出的学生。因而我们和母校的感情特别浓深。
因有戏楼,故是我村演戏、开大会、搞活动的首选之地。村上一旦有啥大事,全村人自然而然的都要到北堡子来集中。这也成了北堡子人引以为豪的光荣。
二、大安寺上殿
我本1953年生人,1961年 8岁上学。由于当时学校条件差,教室远远不够,我们就在学校东南角的几棵洋槐树下上课。每个小娃都从家里带来一个小板凳,在一棵大树上钉了个大钉子,挂上一块小黑板,大家围在一堆,面向着老师,开始“1 2 3…”“a o e…”地朗诵起来。稚气声声、童音琅琅。从此 开始了漫长的学生生涯。
一旦下雨 我们就倒霉了,只好搬到戏楼下的长门洞 凑合上课。因为此处为师生们进出的必经之路,你来我往、川流不息,干扰之大、可想而知。
上二年级的情况稍有好转,在上殿上课(班主任倪海棠)。据《明清西安词典》和《咸宁县志》记载:在长安大兆历史久远的鲍陂村(北堡)、建有 “大安寺”(北寺),南北朝时佛学大师、翻译家鸠摩罗什曾在此译经。岁月沧桑、朝代更替,几度战火、几度修复。流传的俗语曰:先有大安寺,后有鲍陂村。
1946年,本村的开明士绅李玉玺经过多方努力,在此创建了鲍陂小学。我上二年级时 就在唯一存留的上殿,度过了一个终生难忘的春夏秋冬。
大安寺遗址的地基比平地约高3米,最北边是约6、7米高的土岩。上殿 在最里面稍西,比平地高1米,雕樑画栋、飞檐翘脊,面南雄踞,堂皇壮观!
殿前约二丈远、一左一右,有两棵罕见的紫金花树,不太直的树有小碗口粗,树冠象一把大伞,开的紫色的小花朵,芳香四溢。当年学生若照相,一定首选它为背景,今天可惜再也见不到如此奇葩了。
上殿改造后的门在西南角,由于台阶高 1米 ,一左一右扣了两个圆形的白色大石香炉、作为踏步而上进房去。在里边西墙上泥了一个长条黑板。里面的神像早已荡然无存了(大概被毁于破除迷信的革命行动了)上殿后边的西北角、紧挨殿房是一口唯一的水井,供应着古今人们的饮水。
上殿离北寺土岩有一丈多远,由西向东凿有成十面窑洞,以作老师的住宿之用。上殿正后方的窑洞是灶房,吃饭时、经常看到有的老师们 就蹲在大树下,一边吃一边聊天。
三、鸡场
1963年 上三年级,学校因教室不足,让我们搬到 “鸡场” 上课。鸡场在学校东北一里的地方,要上个长坡。因早年村上在这办过鸡场(东是土岩、南 西 北 是用长竹杆做围墙),故而成了地名。
上三年级时,上学的路比较远了。要上一个陡坡,在学校东北约一里的地方,有一溜崖厦。村上原来在哪儿办过鸡场(武玉祥主管),在岩厦磨过豆腐。现在又成了我们的教室,路虽远点、晴天 倒也没啥,但逢雨雪天、可就遭罪了。道路泥泞一步一滑,寸步难行。都不知曾经滑倒了多少回?曾经跌了多少个跤?
在这期间,有两件事情 我的影象最深:
1、有一次 我的同桌武富民向老师报告说:他丢失了一支圆珠笔。经追查 是五府井一刘同学偷拿了。班主任是小鲍陂的刘培基老师(脸有麻子)气得雷霆大怒,把刘叫到前边、左右开弓,狠狠连打了几个耳光。把刘吓得立即跪下求饶,连连说:“我再也不敢了,我再也不敢了。”
2、学校有一位董志深老师(引镇人),谈吐风趣,比较严厉,代的副课。有一次在课堂,他让我上去 在黑板上写一个建设的 ‘建’,我胸有成竹 一挥而就。他仍不动声色,又叫一冯姓女同学上来 写同一个字。字刚一写好、 冷不防他在我后项猛击一掌,大声说:“看 人家是咋写的?”仔细一瞧,原来我把 “廴” 写成“辶” 了。怪不得老师要单个训练呢!
也不怪董老师发急躁,那也是 ‘恨铁不成钢’ 么!我从此牢牢记住了 ‘建’ 字的正确写法。
还有一件事 影象极深:在鸡场紧南边有南堡 6 队的几亩地(北略高 南略低),务的是少有的葡萄园,成熟了的紫红葡萄极惹人眼馋。队上在西北角盖了一间小安间房,派有专人看护。
看护的人名叫呼永义,他是个多才多艺的能行人。他在屋内北墙上、画了一幅彩色的图画 一 “武松打虎景阳岗”,栩栩如生,把武松打虎的神勇形象、画的维妙维肖。我和同学们围在门口看了,无不啧啧称羡、敬佩有加!
四、戏楼
1964年 升到了四年级了(班主任祝秀芳)。学校安排我们搬上了戏楼。戏楼的地基高于平地2、5米,共是三间房,小瓦苫顶。中间的大间是舞台,两侧各一小间是文武场面。面北的台口是一排工艺考究的雕花格子门,可以随意安、卸。
听说在解放前的1946年,本村开明士绅李玉玺 力排众议,独持己见,鼎力主持,在我鲍陂村创建了学校。从此 我村的学生上学 可方便多了。
据2队老人武恩堂回忆:建国初期 百废待兴。时任村干部的武玉祥、于建茂等,带领村民们 拆除了村里一共11座庙宇,用其材料 在学校大门口修建了邻村少有的 宏伟壮观的两层大戏楼。(负责工程的领工是东伍村的张师)在面南的学校大门口,巍巍戏楼,拔地而起,造福桑梓,流芳百世!
用砖垒的楼梯在西边,我们每天无数次上上下下那十几级台阶,把台阶棱棱都磨缺了。每逢演戏或开大会,我们学生就奉命将桌凳搬到两边去,把中间腾开。等事毕以后,再搬回原地重新摆好。反正一个学期就要折腾好几回。
有一件趣事,一直萦绕于我的心中、达几十个春秋。那时候 我和同桌很要好,不管是上课下课,就好象总有说不完的话。有一次正上课时,我俩也不知一时从哪儿飞来的兴趣,把二人脖子上的红领巾 紧紧拴在一起。你身子一斜仰,我就被拉一下。我马上如法炮制,也拉你一下。我俩强忍着笑,玩的好不开心,竟忘了此时是正在课堂上。
不料 老师或许是发现了,也或许是碰巧,叫我站起来回答问题。由于两条红领巾早已合二为一了,我怎么也站不直。只好弯着腰,耷拉着头,也不敢吭声。当然 要回答啥问题,我确实一点儿也不知道。老师和同学们都诧异地看着我尴尬的反常状态,开始大家还光觉得奇怪。
后来 大家终于发现了秘密的所在,立即惹得哄堂大笑,有的竟笑出眼泪来了,前仰后合,经久不息。我俩马上招引来一顿理所当然的、疾风暴雨般的严厉批评。这件事虽然已过去好多年了,但是 我每一次回想起来,都感到又淘气又滑稽,禁不住哑然失声。
那些年,各方面的情况都比较困难。就拿书包来说,那是绝对没有现在的这么高档、漂亮,大部分都是一个各色的布兜兜,再缝一个布带带就对了(书也较少)。但就是如此低廉的书包,有的人也做不起。我班有个 ‘于’ 姓同学,他爸爸是一个老木匠,就用薄木板钉了一个木书包。它成了我学校一道唯一独特的、绝无仅有的风景线。就是这个木书包,也传了他弟兄几个上学呢!
那时候,雨衣、塑料布等都很少见。倒是用稻草编织的蓑衣,它经常为我们遮风挡雨,实在功不可没!下雨天,一穿上它 就活像一个小毛人。就是这些小毛人,一个接一个,艰难地移动在泥泞的求学路上。那时,也很少见到雨鞋。若还那个同学穿了一双雨鞋(不论新旧高浅),同学们立即就会围上一圈,七嘴八舌,品论一番。羡慕之心,人皆有之,无不流露于举止言表。
我们大部分男学生,每逢下雨 就都穿泥屐。啥是泥屐呢?现在肯定很多人是没见过的。就是把两块薄木板做成象鞋底一样的样式,两头微翘,活像一只小船,再在前后中间各凿一个方榫,安上两个约二寸高的小木板,谓之 ‘足’。
若需要用时,就把脚和专用绳子按规矩捆绑在一起。然后 就像踩高跷一样,先慢后快 彳亍前行,也倒有一番别具一格的韵致。此情此景,令人不由得就想起东晋谢灵运、自制的登山专用木屐。不过他的是 前后的高低可以调整的,而我们木屐的双足是固定的。
古人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虽然条件比较艰苦些,但我们学习还是蛮勤奋的。我坚持上课专心听讲,下课认真做作业;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故赢得了很不错的评价。每次考试 总是名列前茅,历任过学习委员、文体干事、中队长、班长等。
每个学期都被评为 ‘三好’ 或‘五好’,荣获奖状 那是常事,有时也奖个笔或本子。虽然 这些都是一点微不足道的小成绩、小荣誉,但在我们这些小学生心目中,却占有相当重要的分量。每逢此时,大部分同学无不流露出又羡慕又嫉妒的神色,我也为此深感自豪,并引以为荣!正是:
《忆 童 年》
1
人 人 都 有 金 童 年,
童 乐 童 趣 满 从 前。
当 年 生 活 确 艰 苦,
无 忧 无 虑 反 觉 甜。
2
曾 经 恣 意 尽 情 玩,
都 揹 书 包 把 书 念。
捋 须 回 首 望 白 云,
夕 阳 总 羡 朝 霞 天!
(末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