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树春
作者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中国楹联学会会员, 江苏电力作家协会会员,淮安市诗词协会理事,淮安区诗词楹联协会副会长,楚光诗社社长。
“我爱周总理,中华儿女文学书画大赛”——
一
周恩来颂
岱岳低吟讴赤子,长城壮咏颂周公。
中华崛起少年志,世界和平晚岁功。
尽瘁鞠躬无自我,殚精竭虑为农工。
富民兴国梦圆日,歌罢江川气贯穹。
二
3月5日周恩来诞辰日祭
烛祠英魄繁星缀,泪悼周公絮雨霏。
淮水低辞仙鹤去,楚城翹盼大鸾归。
每誉梅竹同君品,但望圭碑共圣辉。
正值先贤冥寿日,乡民临墓致诚祈。
“大鸾”为周恩来乳名
三
一月八日祭奠周恩来
淮河挥泪楚城哀,悼念周公恸九垓。
祈盼大鸾魂复返,乡民祀奉拜陵台。
四
周恩来逝世日感赋
柏翠松青陵谒奠,牛棚拜祭逝人茔。
布衣总理操劳命,尽瘁为民史载名。
五
故里怀念周恩来
今又春来樱朵绽,故居祭祀念思长。
周公欣慰神洲变,富庶淮安达小康。
六
忆余杭 拜谒周恩来故居
年少离家,叹大鸾鹏程奋举。一生为国老难回。驸马巷情思。 立邦治国平天下。致力复兴华夏。布衣总理尽忠良。功德史留芳。
七
歌颂周恩来楹联
尽瘁鞠躬,为民造福禔,感颂其布衣总理;
殚精竭虑,图国兴富盛,堪称是全党楷模。
八
故乡怀念周恩来楹联
年少离家,驸马巷头,盼周公梦归楚邑;
寿终未往,桃花垠畔,期赤子魂返淮乡。
“我爱周总理,中华儿女文学书画大赛”——
周公孺子牛 丰碑民心铸(散文)
曹树春
周恩来纪念馆矗立在江苏淮安市楚州区三面环水,一面临风的桃花垠湖心岛上,主馆建筑外形恰似过去江淮平原上拉水车的“牛棚”,寓意着周公为党为国为民拉了一辈子的“车”,不愧是人民大众的牛。
周恩来把毕生献给了党,献给了国家,献给了人民,少小离家老大不回。他12岁离开家乡淮安,从此踏上了寻求真理,操劳国事的革命生涯。战争年代,周公戎马倥偬,没能回过家乡;建国以后,他为党为国为民操心劳碌,日理万机,更是无暇回家,但心中一直眷念着自己的故土。周恩来说过:“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是没有不爱家乡的。”
1960年,周总理接见家乡干部时感慨地说:“我很想回家看看,从12岁离开淮安到今年整整50年了。”他每次乘坐飞机要途经淮安上空时,都会动情地说:“这次经过我的家乡上空,如果天气好,能让我看一看故乡就好了”。思乡之情溢于言表。然而,周恩来一生以党的事业为重;国家的事业为重;人民的事业为重,从不顾及个人家事和私情,体现了共产党人“天下为公”的博大情怀。
位尊不泯济民志,权重不移公仆心。邢台发生大地震后,周恩来不顾余震的危险莅临灾区慰问群众,指挥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在河北一户农舍,他坐在门槛上与农民促膝谈心;在辽宁铁岭地运所村,他坐在农家的土炕上向大娘问寒问暖。
苏北里下游地区自古横遭水患,民不聊生。建国后,周恩来根据毛泽东“一定要把淮河治好”的指示精神,在江淮平原上兴修水利,造福于民。1951年,他在北京会见故乡亲属时还牵挂着治水的事。“家乡还要挖一条大河,从洪泽湖一直挖到海边,那时就更好了。”后来当得知苏北灌溉总渠开通了,老人家宽慰地笑了。
人民的布衣总理,时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贴心。他把对党负责,对国家负责和对人民负责高度完美地统一起来,忠实地实践党的宗旨。胡耀帮生前称颂他是“全党楷模”。
周公严于律已,不循私情,被传为历史佳话。上世纪60年代,原淮安县委负责同志带着家乡特产茶馓去北京拜见周总理。他语重心长地说,党中央一再强调不准请客送礼,我应该带头执行。“茶馓一定不能收。”这位父母官想请总理和国家有关部委在一些工业项目上给予照顾和扶持,周总理婉言拒绝,并告诫家乡干部群众要以全省全国的大局利益为重。
周恩来对家乡人严格要求,对家人和亲属要求更严格。他叮嘱曾在北京上学的侄儿周尔辉,不要在个人档案中写清楚与自己的亲属关系,不允许以他的名义向上级组织伸手要特权,要官位,要照顾,展现了共产党人大公无私的高风亮节。
周恩来克勤克俭,艰苦朴素,为全党全国人民树立了典范。周总理生前用过的一条大浴巾,先后用破了好几个洞,补一补又继续使用,被传颂为“百纳巾”。上世纪50年代初,中央领导供给制时期发给他一套睡衣,周恩来穿了20多年,穿破了补,补好了再穿。亲属们拿着这件“宰相”衣,数一数补丁竟有204个。他穿的袜子全部织补了又织补,一个还是解放战争时期用于补袜子的板子,从西柏坡带到了北京,一直用于织补袜子。周总理穿过的衬衫,穿破了就换领子和袖口继续穿。
贵为一国君王,他完全可以养尊处优,锦衣玉食。可是,周公始终以勤俭为法宝,视奢侈为耻辱,过着俭朴的生活。这就是一个泱泱大国总理的为官之道,为人之本;这就是一个共产党人以廉为荣,以俭为荣,以勤为荣的真实写照。
周恩来具有牛一样的精神;牛一样的品格;牛一样的情操;牛一样的风范。他逝世后,家乡人民以牛棚为造型,为他建造了一座纪念馆,为他树立了一块无字碑。是的,只有一生心怀于党,心怀于国家,心怀于人民的人,才能在全党全国人民心中树立起一座永垂不朽的丰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