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幽寻法
文/懂味
有言道:“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门广大,不度无缘之人。”说的是,人做什么事都要以诚心相待,心诚则灵,所愿皆成。佛家苦度众生,若其与佛无缘,佛也无法度他。如果与佛有缘,即便历经千劫百难,也能遇见佛,证得果位。
我倒不是佛信徒,只是每到一地方,总想去寻觅一下当地的古典文化的东西,这里面,其中也包括宗教。
城市里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绿树鲜花见的多了,各地虽然面上表现出来的形式不同,但是其形不离其宗。而古典的东西却能反映出当地的历史根基和文化渊源,不论是源远流传的,或是深有地方特色的,在我看来,其浓浓的古香古色味,才是我最大的兴趣和看点。因此,所到之处,我总是喜欢先看看当地的一些有历史的、文化的东西。
“六一”前日,陪老伴去了一趟江苏南通,我就顺便四处溜达转转。
南通这个地方几年前来过,它是江苏省一个地级市,与上海隔江相望。由于来去时间匆匆,也没有仔细看。这次有3天时间,我就盘算着去附近走走,探寻一下当地的历史文化。
从铁路南通站打车到酒店20多分钟车程,一路上观望着城市的面貌,看着道路绿化,路面整洁干净,心情自然也轻松奔放,不时的与的士司机攀聊几句,询问些当地的情况。
崇川区是南通市区的中心城区,下榻住所酒店后,从百度地图上搜索了几个景点。想想下午就可以直奔目的地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酒店门前就有公交站,出行很方便。午饭后,首先乘车径直来到了灵峰禅寺。听其名感觉是一个不错的寺庙。公交车在寺门口站点停下,我下车抬眼看去,通州区东通线公路南侧的灵峰寺,从外观上看,更像一个“高级宾馆”,还是一个新建的“宾馆”。
在中国,对传统的宗教场所,一般笼统的称之为寺庙,其实寺和庙是有区别的。寺供奉的主要是佛像、菩萨像。而庙供奉的是现实中故去的祖宗、社会贤哲、鬼神三种。寺主要是佛教弟子居住、生活、修行、学习的场所。庙经常会有人来进行祭拜,求神保佑。寺是佛教文化的传播基地。庙在民间,主要是讲究迷信的成分比较多一些。
即使今天已经来了,那就看一眼吧。应了开始前面说过的话,今日无缘。不知有什么原因,灵峰寺没有开门,各个通道都被“铁将军”把守,一个人也没看到。我只能在外围看了几眼,拍得几张照片。
应该说,这是一个四角七级方形浮屠,塔身面积很大,看上去这种佛教建筑的风格类似于宫殿的形式,除了西藏布达拉宫,内地还是第一次看到,庞大、宏伟、气势恢宏。从西墙体镶嵌的石碑上看到,灵峰寺建于“佛历2561年岁次丁酉七月初八日”。
佛历也是历法的一种,是以释迦牟尼涅槃后一年为纪元元年,比世界通用的公历早五百四十四年。以此推算,灵峰禅寺应该是2017年所建,只有短短6年时间。从建寺的规模上可以看出,当地人还是对宗教佛祖的极力推崇和虔诚膜拜。
濠河,是通州古城的护城河,其河道环绕南通老城区,俯视形如葫芦,宛如珠链,被誉为南通城的“翡翠项链”。南通建城可追溯到周朝,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通州筑城即有了城河,是国内保留最为完整且位居城市中心的古护城河,也是国内仅存的四条古护城河之一。因此,南通市将濠河围绕着的老城区在保护开发的同时,开辟成为了濠河风景名胜区。
次日,我去游览濠河风景区,其中就有几处“老”景点。在濠河景区东北角有一城隍庙,吸引了我前往驻足。在过去的一些老城,常听人们说有“城隍庙”,但没有真见识过,也不太清楚是干什么用的,正好借此机会也好一探究竟。
紧邻濠河的弯道旁边,城隍庙就像一个镇守古城的卫士,稳稳当当的守着西南方向的老城区,远看上去让人踏实、心安。走近看去,门前比较敞亮、气派,忽然感觉有点像来到了衙门口,如果再有两位门岗站立,那就确乎其实的像了。
前面说过,庙是供奉神祖,祈求保佑平安的场所。在古代传说中,守护城池的神称为城隍 ,它是神鬼世界中的一城之主,它的职权范围相当于人世间的县官老爷。道教把城隍当做“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说它能应人所请,旱时降雨,涝时放睛,保佑谷丰民足。因此,许多老城都不同程度的建有城隍庙。
南通的城隍庙始建于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系北宋首任州官王茂所建,亦名郡庙、邑庙,千年来屡加修饰,长盛不衰。供奉诰封正三品扬州府通州鉴察司民城隍灵应侯宣威荡寇淮南王英布公。
门前上方悬挂有蓝底金字“城隍庙”匾额,字体浑厚,金光闪闪,熠熠生辉;门旁两个石狮子,神目圆睁,威风凛凛,气势夺人。进门甬道回廊通往各个殿堂和厢房。中间仪门后面,拜殿、元辰殿、财神殿、城隍殿等殿堂依次排列,药王阁、吕祖阁、文昌阁、吏书房等厢房布满庙院四周。
中国人对神灵的虔诚敬畏,向来是超过对待任何,所以修庙建寺一定是考究了再考究,精究了再精究,讲究了再讲究,生怕冒犯了神灵,会受到神灵的惩罚。如果千百年来,能把这种考究、精究、讲究的做事精神传承到为社会和百姓民众服务的层面上来,我不知道,我们现在的社会将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在庙堂里,会不时的看到有人前来求签,庙祝振振有词的为她解签,答疑解惑。民间有种说法:“无事不求签”,想必当事人一定是遇到什么很难迈过去的坎了。
不远处听到阵阵诵经的念唱声,我移步前去,看到一间厢房里,一法师和六七个道士正在做着法事。按照当地俗成,亲人故去后,家人会到庙里请法师对已故人的亡魂进行超度,救拔魂灵,神仙会接引亡魂,早日登极乐世,安享平和。
看着这样的民间习俗,是不是迷信我不敢说,起码可以肯定的是,它是一种文化,一种宗教的“神”文化。神对于中国人有着特殊的含义,中国素有神州沃土之称。从盘古到伏羲,从财神到门神,神的观念遍布于中华大地。中国人敬神、信神,甚至把自己的老祖宗都当神明供奉,这其中又隐藏着怎样的玄机呢?
濠河环绕的景区中部,毗邻北濠河处,坐落着南通最著名的寺庙——天宁寺。据说它就是南通的象征,也就是说南通古城是因此而逐渐建城发展起来的。这是一个有着古老历史的寺庙,始建于唐朝咸通四年(863年),至今一千一百六十年,是南通年代久远、规模较大且又保存较好的一座佛教寺院。
中学堂街狭窄的街道上,路边一个不起眼的寻常门户,端庄大方,古旧沧桑,门楣上悬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书 “天宁禅寺”题额。浏览参观寺院,面积不大的方寸之地,最大的感受即是“原样”、“原物”、“原味”。寺院历经千年,殿堂房舍也经历过历史上多次的修缮,但至今仍然完好地保存着其历史的本来面目。殿高近40米的主体建筑大雄殿、寺内20余根18米高的木质主柱、用“包镶法”制成的十二瓣瓜楞木柱、雕缠枝牡丹花纹复盆式石杠础等,均为宋代遗留下来的古建筑结构,也代表了南通古代的建筑风貌。参观了天宁寺,可以古鉴今而即知兴替,欣赏文物之余,还给人留下了穿越寺庙历史时空的体味。
唐朝僧人创建天宁寺时,初名为光孝寺,北宋政和年改称天宁报恩光孝寺,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年),僧人法恩奏请改寺名为天宁寺。天宁寺的镇寺之宝当属光孝塔,当我一眼看到宝塔时,给我的印象便是一种精致的美,一种说不清可看上去又非常舒服,又很有气势的古典的美。我真的是被中国古代能工巧匠的精美设计折服。
这是寺院西北隅的一座30米高、五级八面、砖木结构的宝塔,以其塔底宽绰,舒展飘逸的唯美造型,有别于其他宝塔。光孝塔历史最久,有“未有城,先有塔,前人就塔建城”之说,此塔建于公元864年即唐咸通五年,是“南通三塔”(光孝塔,支云塔,文峰塔)中最古老的塔。
光孝塔东侧的三圣殿前,有两棵瓮口粗古银杏树,古树经历过278年的风雨,依旧挺拔耸立,郁郁葱葱。它们就像镇坐家中的两位百岁老人,给人一种既肃穆威严、又祥和稳健的力量之感,与宝塔陪伴,与寺院陪伴。而天宁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它稳居濠河之上,通州古城之中,威镇一方水土,福佑一方平安。通州古城也亦是如此,它是南通市的根基和灵魂,也是南通重要的历史文脉。
天宁寺旁边的老街,因寺而得名“寺街”,寺街片区的老房屋,已得到市政府的保护,是目前南通市保存完整的传统历史街区。
《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祖宗留传下来的话,也是在长期的实践经验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经典。中国是几千年的文明古国,很多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遗”的传承,能够历经千年沿用至今,也说明了一些必然的道理。这也算是我每到一地,愿意去看看那些古老文化东西的初衷所在吧!
2023年6月4日
【作者简介】
懂味,本名董蔚,山东省淄博市人,喜欢朗诵、写作、阅读、摄影、音乐等。曾经军旅生涯。善于记录生活,崇尚简洁自由,向往美好文明,信奉快乐人生。相信脚步不能丈量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到达不了的地方,声音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