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憾
文 / 见贤思齐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公安部原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副部级咨询委员姚艮,1912年生于黒龙江省双城县韩集店会云堡姚家大院这个名门望族。他九岁时随父来到城里读书,十八岁时游学到北平通州潞河中学。他在潞河中学读书期间,遂加入了“革命互助会”,第二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姚艮1930年参加革命,一路流离辗转、南征北战、戎马倥偬,始终没有机会回家省亲。四十多年过去了,早已两鬓苍苍的游子第一次踏上归途,回到一直魂牵梦萦的故土——会云堡。
他踏上了一往情深的土地,满脸皱纹里镌刻的是当年那饱满的激情。专车刚使出县城不久,还没来到韩甸乡地界,他的心就跳个不停,真是近乡情更怯!亭午时分,他在村口下了车,屏住呼吸,凝眸环顾:小屯面目全非,只是轮廓上还像是记忆中的模样。此时,他之前心里的各种憧憬都打了折扣,眼前的景象让他产生疑虑:这是我四十多年时时记起的故乡么?心里只是一片茫然!
他努力地追寻着少时的记忆。老远就看到了屯子后身的那棵老榆树。古树寄托着飘泊在外的人们沉甸甸的心思,他抚摸着,似乎感觉到依稀记载着儿时的许多故事,是那样的亲切,那样的依恋,內心百感交集。紧接着,他急不可待地来到村西北角的故居。这里再也不是当年姚家大院的样子,原来院落里几十间房屋所剩无几,有的已经拆除,变成了菜地;有的彻底坍塌,仅存框架;有的破旧不堪,东倒西歪。还好,出生以及陪伴他一直到离开家时的旧舍还在。老屋如同一个风烛残年的空巢老人,孤寂而落寞地静立在那里。伫立老屋前,突然心生悲凉,眼角濡湿。老屋给我太多太多的溫暖,太多太多的回忆,那些在老屋度过的时光,一幕幕像电影胶片在眼前浮现,模糊又清晰……。
他来到前院靠东头新翻建的一幢房,住着一对年轻夫妇,也姓姚,叫明辉,是孙辈。眼前的这位老人他根本不认识,问他一些本族的事情也知之甚少。只是说,岁数大的都不在了,有好几股本家都搬走了,屯子里还剩不几户了。姚先生听后,心里像这院落一样苍凉!他在这破败荒寂的庭院中走动着、思忖着,好像是能从墙角里捡拾到童年的痕迹似的。
不一会儿,他让明辉带他到侄辈中年龄稍大些的三虎子家,但房门紧锁;随后,又来到村最东头,想见一见比他大一岁的表哥,可是房屋刚刚易主,更不用说见到人了。他索性推开两家房门,都是陌生的年轻面孔,问一些过去的事,一概不知。
姚先生悻悻地在屯中徘徊,企盼能见到年龄大的熟人,了解一些情况,获取一点信息,也不算枉归,在心灵上也算是一种慰藉。可是,他苦苦等了两刻钟,连个大人影也没见到,不要说熟人了。只是有几个小孩子,见到小汽车感到新鲜,围着车子转,问什么也不知道。这情景真有点儿像贺知章回乡。
他神情惘然,饱含岁月沧桑的脸上透着无奈。于是坐上车子在村中转悠,好像是要把所有的留恋和情怀都摄入脑海中。又到了来时下车的地方,他让司机把车子开到村外,迈着沉重的步子,独自彳亍在村口,三步一回头,依依不舍。然后,他突然朝屯子跪下来,心里默念着:这就是给我生命的地方,这就是养育我十八年的地方,这就是……。他不敢再想下去,猛地磕了三个响头,站起,在他回转身的一刹那,泪眼婆娑、声音哽咽,他带着不舍,带着懊悔,带着遗憾,慢慢地离去……。

作者简介:刘兆君,笔名见贤思齐:1952年生,大专学历,双城韩甸镇人。曾做过中学教师、镇教育办辅导员、政府公务员、民办高校《现代汉语》教师。退休后在哈市学习国学,并给学生家长讲授《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启蒙知识。2018年开始学习写诗作文,曾有作品在《文化范儿》、《桃李竹韵》、《作家美文》、《都市头条》发表。向大家学习,不断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