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战场潼关
蔡庆生
小时看戏,常见舞台一角摆张桌子,桌上站个手持竹枪的人,据说那便是天险潼关了。及至长大,学了地理,方才知道黄河绕过河套之后南下至陕西、河南、山西三省交界处,因为被华山一挡,转向东北,就在这拐角南岸,依山面水立起了潼关。潼关是因为关的西边有一条潼水而得名,它始建于何时,已无从查考,最早记载见《三国志·武帝记》,曹操曾于此破马超。从潼关东至函谷关百十里地,是一条两边悬崖削壁,深险如函的狭谷,北界滔滔黄河,南布千仞华岳崤山,中原的东西要道便只能穿山越谷而过。晋国曾仗此天险阻挡了西面秦国的入侵,秦国也凭着这险要地形,击败了东方几国的联合进攻。潼关曾为周、秦、汉、唐等十个王朝在长安建都立下过汗马功劳。至此我才大悟,为什么在一页小小64开全国地图上,竟然会让潼关二字显眼地印在西安东侧。郑州至潼关的火车,下半夜两点才到达。我们随着十来个下车旅客,翻上几十级台阶出站,一头撞进站左一家旅社,和衣躺倒便睡。第二天起来上街一走,才发现潼关还有一座不小的县城,老街连着新街,高楼连片林立,绵延十余里方圆。打听得古潼关遗址是在一个叫老港口的地方,离城约几十里,便在新街口雇了一辆半新的小四轮“黑豹”前去游览。同车一个回乡探亲的解放军小战士和驾驶员都是老港口人,他俩一路向我们介绍了不少古潼关的传说。小战士举了许多战例,一再说明潼关自古便“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岳飞父子也曾在这里大破金兵。还说在八年抗战中,日寇在黄河北岸虎视眈眈,任它怎样用炮轰,也无法跨越潼关。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时,陈赓兵团在晋南强渡,腰斩陇海,东逼郑洛,西叩潼关,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他说起家乡来,迷醉地显出几分军人豪气,使人分明觉着,他便是那古潼关守将的后代,他家世世代代都是卫戍边关的将士。驾驶员用很大的声音补充:“老港口关内有一株老槐树,树上还留着一个大洞,那是三国时马超战曹操时用枪刺下的!”当我表示怀疑时,他连连分辩:“你别不相信,那是真个的,老人们都这么说!”小卡车在崇山峻岭间穿行,险象环生,据说潼关历史上曾驻扎过几十万兵马,那该是一条多么热闹的山岙。小战士指着一条深邃的山谷说:“那便是著名的阎王沟,千军万马有来无回!”车出险谷,见到了山顶盘绕弯弯土城的南门,南门城脚下,立着一块上刻“潼关城遗址”的黑碑,碑面横向开裂,已呈老态。车子穿越而过街道是最原始的泥巴路,顺山势盘回,高低不平,曾禁受几千年风雨,两旁新楼甚少。约三四里,车子又穿城而出,来到与黄河并行的东城外。城墙高大宽厚,沿黄河南岸山腰建造,数十米高,分得出历代不断加高的层次,坚固险峻。虎踞风陵渡南岸黄河大桥旁的雄关东门,历史上曾有关楼三层,有一对古楹联刻划了这里的雄姿:“华岳三峰凭槛立,黄河九曲抱关来。”如今关楼虽然倒塌,只留下了数根立柱,几垛残壁,却依然象危峰险岭,不减当年威风。徐霞客曾于1623年亲临古潼关,他在游记中写道:“黄河从朔漠南下,至潼关,折而东。关正当河、山溢口,北瞰河流,南连华岳,惟此一线,为东西大道,以百雉锁之。舍此而北,必渡黄河,南必趋武关,而华岳以南,峭壁层崖,无可度者。未入关,百里外即见太华兀出云表;及入关,反为冈陇所蔽。”当年实景,定然更让人惊诧。车到东门关下,小战士临下车前,一再嘱咐驾驶员:“送这两位老人家过风陵渡去看看吧!”驾驶员慨然点头。因为对岸是山西地界,出省得换车子,出于不想打扰,我主动谢绝:我们只想在潼关玩一天,不到对岸去了。”小伙子特意将我们送到黄河大桥上,还兴致勃勃向我们说开一个黄河“揭底”的怪现象:黄河从河南龙门自北南下直达风陵渡,河床两头窄小,中段宽阔,呈纺锤形,河面最宽处竟达19公里。每隔七八年,秋洪暴发,几百公里河底数米厚积沙便随水揭底,高耸水面,纵横逞走,壮观极了。水利专家们说,有了这奇怪的若干年一次黄河揭底,才保得风陵渡等一路河津通畅无阻,古潼关也因此地形不变。
告别热情好客的义务向导,我们绕关而游,屡见黄河沙滩白骨裸露,不由得使人想起元代散曲家张养浩一首概括力极强的小令《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结尾精绝妙绝!这座“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的崤山半腰古潼关,在历史上也常常被攻破,如曹操、安禄山、黄巢等都曾占领过潼关。曹操是采取声东击西,佯攻潼关,而大军从北路破入关中;安禄山则利用朝庭矛盾,挑拨得守将东征而于关外围歼;黄巢是乘统治者没落之机,以60万大军踏平“禁坑”,填山铺路,火烧潼关,破关后两天即占领长安。看来,历史也常有随笔,老天爷往往无可奈何!在关前,我还拍摄了许多古潼关与现代化黄河大铁桥的合影,并拟了一段文字:“古潼关对黄河大铁桥说:我把子孙安全地托付给你们了,请多多关照。大铁桥说:放心吧,我会用钢铁臂膀,将他们送进更强壮的未来!”。
作者简介:蔡庆生,中国作协会员,原浙江省台州文联常务副主席、台州作协主席。抗美援朝时有诗《送行》、《告诉我,来自祖国的风》发《人民日报》,后选入《1949一1979诗选》、《中国新文艺大系》、《中国新诗总系》、《初中音乐教材》等。作品获志愿军文学创作一等奖、浙江省作协优秀文学作品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