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树是乡村发展的历史见证,是桑梓之“根”;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是文脉之“根”。一树一时节,每个节气都有各自的色彩与斑斓。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依节气而作,随气候而转。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第9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于每年公历6月5-7日交节。“芒种”含义是“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过此即失效”。这个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农事耕种以“芒种”这节气为界,过此之后种植成活率就越来越低。民谚“芒种不种,再种无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对于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此时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忙种”。

古人将芒种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鵙始鸣,三候反舌无声。意思是在芒种节气时,螳螂卵因气温变化而破壳生出小螳螂;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而反舌鸟,却因感应到了气候的变化,慢慢停止了鸣叫。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应万物之势、赏节气之美,为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二十四节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全民阅读,助力写好“文化兴城”这篇大文章,“芒种”节气期间,由中山市阅读促进会指导,沙溪镇宣传文化服务中心等主办,沙溪镇龙瑞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承办,沙溪镇妇女联合会等协办的【悦读•寻根】中山市全民阅读系列活动之“二十四节气”——“芒种”活动在中山市祥农洲农业高新科技园内成功开展。本次活动,以荷文化为主题,以花为媒、以花会友,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助力中山高质量发展。

分享一本好书,种下一棵阅读树,二十四节气相伴,收获丰硕的果实。活动开始,15对亲子家庭坐在祥农洲赏莲湖畔的林荫大树下,由沙溪镇文联代主席阮卓卿担任主持人,现场为大家介绍本次阅读分享的活动特色以及精彩内容。

汉韵华裳荷风起
初夏读书好时光

来自沙溪镇下泽小学的黄桂花老师担任本次活动的授课老师,为大家分享了书籍《说荷》中的赏荷四则,把“赏莲之色”“赏莲之香”“赏莲之姿”“赏莲之韵”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表达出来,为接下来的研学活动提供了知识的铺垫。

接着,中山市中华诗词楹联学会主席、中山市中山莲文化促进会副会长高松,现场为大家讲授了“中山荷花节缘起及中山莲的来由”。伴随着美不胜收的莲池风光,沁人心脾的十里荷香,大家无不陶醉其中。

主持人介绍,在华夏五千年的浩瀚历史长河中,我们发展至今形成了独特的“荷文化”,“荷”同“和”,中国倡导中庸之道,中庸当中便有“中和”的思想“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所以“荷”与“和”是紧密不分,它寓意着和谐、美好,也衍生出一首首爱荷、怜荷、颂荷的千古名诗。紧接着,主持人请出了参加本次活动的李欣桐、宋雯婷两位同学,现场分别朗诵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小池》。
墨香莲苑,香远溢清
阅读分享环节结束后,参加活动的亲子家庭纷纷来到展示台前,一边欣赏着沙溪镇美术协会副会长杨海帆、理事杨文杰现场创作的国画团扇,一边簇拥着争相挑选由沙溪镇书法协会会长农械书写的“芒种”书签与“荷香”团扇,共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荷花之美,汉服之雅
染就了一池芳华
最后,在高松老师的带领和介绍下,亲子家庭们来到了赏莲湖,中山莲、中山红台、逸仙莲、孙文莲……星罗棋布,争芳斗艳、竞相绽放。多名来自沙溪理工学校汉服社的同学们身穿华丽汉服,在莲池边驻足赏莲。

一路上,亲子家庭们时而驻足,细心聆听高松现场绘声绘色的介绍;时而留影,生怕错过这美不胜收的映日荷景。

本次活动,将全民阅读与“荷文化”研学相结合,借着节气之美和荷韵书香,让一切美好的诗情画意在此不期而遇。
文章来源:广东省中山市书香中山

主编简介:
田永香,护师,高级针灸师,从事护理、康复理疗,养生保健工作二十多年,医学理论知识扎实,工作经验丰富,喜欢中华传统文化,诗词业余爱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