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思树下忆父亲
作者/凌燕
诵读/祝青
退休后享受自由的生活,走出家门旅游观光。2019年初夏,去南国鹭岛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难以忘怀,至今脑中画面频频在闪,慈爱父亲的音容笑貌不时出现……时光如果能倒流回到芳华时期,跟随父亲畅游华夏锦绣河山,定能收获颇丰的人生阅历……
伏月的厦门黄厝海边,长长的海岸线绿植很多。我和旅友们漫步在晨光中,看到一棵异常高大浓密的树,耸立在海岸边,奇特的树惹人注目。团队中的一位陈老师告诉我们,这是一棵相思树,它的果实就是红豆。又叫相思子,是一种生在岭南地区的植物,它最能引起人们的思念之情。
第一次看到相思树,触动了我的心灵深处,瞬间回想起童年的记忆。父亲郭恩俊送我的红豆,他诵读唐代王维的《相思》的诗句的相思的声音在耳边回荡,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我曾经拥有过小小红红的相思豆,但是从没见过相思树。这棵静守在海岸边的相思树,像是特地在等待我的到来。缓缓地走近它,我仰头凝视它葱绿繁茂的树容和垂枝丰满纤长的树叶,一种巧遇相思树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今见相思树,勾起我对父亲的思念。初见红豆时是上世纪70年代初期,那时我13岁在读初中。父亲在大学所学的是种子专业,他担任了技术负责人,一生在黑龙江农垦从事农业科研工作。他爱岗敬业,工作严谨世人皆知,他培养了一批农垦科研的年轻骨干力量。
在我童年记事起,父亲经常出差不在家,每年去外省调种子,去北京和佳木斯,参加农垦部和东北农垦总局召开的种子工作会议。当年因工作需要,父亲带领农业试验站人员,到海南三亚繁殖玉米种子,可以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十五团,现在的北大荒集团宝泉岭农场,南繁育种基地是父亲选点落实的。父亲每一次南繁育种一走就是大半年,秋走春回。在冬季数月漫长的时光里,母亲和我们用两地家书与父亲传递思念之情。那个年代,通信落后,远隔几千里的寄信往来要长达一月之久,那种望眼欲穿,盼望父亲来信的滋味,深深刻印在我的记忆里。
那一年,南繁育种结束后,父亲千里迢迢从海南带回来红豆相思子。在我们还没见到南国红豆之前,父亲已经在家信里提到了红豆背后的故事。有一位慈祥可亲的黎族奶奶与父亲是邻居,奶奶有收藏多年的红豆,其中几枚像几枚像小圆饼一样的紫檀色藤子籽,如同珍贵的宝物。她看中父亲厚道善良的人品,对父亲说:我年事已高,身边又无子女,你给我的帮助照顾我很感激,送给你我珍藏多年的红豆表示谢意吧。
父亲与黎家奶奶的故事令我们感动,父亲给深情地诵读唐代王维的诗句《相思》,还给我们讲解其寓意。在北方人们能见到红豆相思子极为罕见。父亲为让更多的人了解红豆,特意将红豆放在一个陶瓷小白盘里,外面扣着一个透明的玻璃罩。在上面用标签写了几行小字,红豆相思子和王维的相思诗句,摆设在家中最显眼又安全的地方,供人欣赏,红豆让父亲妆点一新更是锦上添花。
年少的我经常把红豆子握在手里玩,小小光亮硬硬的红豆非常惹人喜爱。邻里小孩和发小同学看到我有红豆相思子,纷纷流露出羡慕的目光。
追忆往事,我对相思树默语着“几十年前,是父亲用唐代王维的诗,红豆生南国的故事,让我从小就知道了红豆相思子。今天仍然是父亲的故事牵引我,从塞北飞到南国与你相思树相识。你蕴藏着生命的绿色,把内心的相思守护,你用自己的心路历程,刻写着生命与世间万物的相思,你是古今诗人笔中最美的诗句。
感谢父亲,感谢王维的《相思》,感谢黎家奶奶的红豆,感谢厦门海峡的相思树,生活真美好,无论我在何时何处都有父爱陪伴……
女儿站在南国的相思树下,欣慰的告诉天堂的父母,您们耕耘的黑土地,经过三代农垦人的开发建设,北大荒已成为中华大粮仓,北大荒精神纳入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我的父母故去后,骨灰撒在了宝泉岭的梧桐河畔。虽然父母心系生身之地的第一故乡,但他们更热爱艰苦创业换来的繁荣富裕的第二故乡北大荒,直到生命终结也不肯离开这片黑土地。
今见相思树,往事难忘却,思念远去的亲人。我举起了相机拍下相思树的照片,把对父爱的相思深深藏心底,待夜深人静时,女儿再与父亲慢慢倾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