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年的回忆
作者:许刚(山西)
在我的童年的记忆里,有两件事情,历久弥新,难以忘怀。
一件事情是过年。一进入腊月,就掐着指头,数天天,盼过年。因为,只有等到过年时,才能穿上新衣服,戴上新帽子,穿上暖和和的新棉鞋。只有到了过年,才可能去走亲访友,挣压岁钱。才可能买自己喜欢的玩具,买擦炮。更期待的是只有过年,才能吃上松软的白面馍,还有肥肉片子……
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麦收了。那时还是农业社,大集体。麦收前,队长吩咐社员要把镰刀,叉把,竹扫帚,胶皮两轮等与麦收有关的农具准备停当。一旦麦收,生产队起灶,大人上地割麦,小孩子被老师带领上,拣割过的麦子遗漏到地上的麦穗。还有一项任务是站岗放哨,看护集体财产,阻拦个别人去偷拣集体麦穗。那时的麦收最少也要十天半月。麦收结束,人们要过麦罢,已出嫁的女儿要带上礼物去走娘家,摊煎馍是必带之物。我也要跟娘去外婆外公家小住几天。外公外婆特别疼爱我,总偷着把积攒了好久的核桃,柿饼,酒枣,还有那酸甜可口的大红杏,让我品尝。我让外公外婆也吃,外公外婆总笑殷殷地说:“他们不喜欢吃,看到我吃,他们就很高兴。”后来,等我长大了,才渐渐明白,不是外公外婆不喜欢吃,而是他们舍不得吃!
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下放到户了。我们都要渡过那难熬的麦收。再后来,有了联合收割机,麦收时间就大大的缩短了,三两天就结束了。
我已有好多年,没有回家参与麦收了。今年,爹娘让人捎信,还专门打来电话,让我们回家收麦子。只因,前段时间持续下了一星期的雨,地里积了不少雨水,成片成片的小麦也倒伏了。联合收割机派不上用场。待天晴,只能用传统的办法,用镰刀收割后,用三轮车运回家,在公路边晾晒,等能碾压了,在把麦籽脱离出来……
我挽起裤腿,弯腰弓背,挥动着镰刀。因为,地垄里有积水,只好我在割,其他人把麦子转运出地。这样收割的进度就放缓了,2亩多小麦就弄了两天时间。还牵扯五六个村里人来帮忙。割的割,运的运。我又仿佛回到了那久违的童年。
但的确没有了童年的惬意,而是多了许多腰酸背痛。我不由地发出慨叹,岁月不饶人啊!
作者简介:

许刚(神采飘逸):笔名亦复,山西芮城人。自幼爱好文 学,喜欢写作。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精短文学学会会员,《中国诗人作家网》签约诗人作家,在纸刊及网络平台发表小说、诗歌、散文8万余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