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月光 石榴花文艺 2018-10-11 00:00
追 梦
文/杜浩荡
寒风凛冽的冬天,农村娃是不能躲在家里的,因为各家都养着猪,下午放学以后或星期天就得去麦地里给猪挑草。几个十多岁的娃,顶着风,拿着铲子,在麦垄里寻着荠菜、花花菜等猪能吃的草,冻得实在不行,就在柿子树上扳些干柴,拾点柿子叶,在石堆子上生起一堆火。烤着火,訴说着自己的梦想。一个说,我长大当了工人,非买皮鞋不行;一个说,我长大了非买眼镜不行;一个说,我长大了停到外头了,要买个新车子。他们是看到临近的缝纫机厂的工人下班后,骑着新车子,穿着皮鞋,戴着墨镜,到农村来买鸡蛋(一块钱要买15个),很阔气。农村娃们很羡慕。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农村少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当时农村人很穷,物资相当匮乏。买食品要粮票,买糖要糖票,买布要布票,买煤要煤票,买肉要肉票,买自行车也要票。反正是买什么东西都要票,因此外国人说中国是一个票证的世界。有时是拿着钱但没有票还是买不成。村里只有几家较富裕的人有辆除了铃不响到处都响的破旧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人们赶集或者上县城多数人都是拉个架子车,要么就靠两条腿步行了。家有自行车的孩子还没车高就会掏着骑自行车了,这让没有自行车的人家的孩子看了眼红得要冒火,羡慕死人家了。

有一年冬天,父亲借來了舅舅的旧自行車,到渭北买了一回黑市粮,没够得送还,我趁父亲上工的机会,推出家门,学了起来,把车摔了一次。反正是旧车,摔一下也没什么。没有人教,溜着摸索着一会就学会了。
我做梦都在想,我家里要是有一辆自行车那该多好啊!
可是农村的经济收入很有限,一年干到头,人多劳力少的家庭往往还要缴透支款,这个愿望也一次次象肥皂泡一样破灭。要用车子的时候,往往是向亲戚朋友借,这也是到了非用不可的时候,才张一回口。
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土地的全面下放,奖勤罚懒,大锅饭吃不成了,这正体现了多劳多得的公平原则。农民在自己的责任田里辛勤劳作,不到一年时间,就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农副产品桃呀,杏呀,柿子呀,都可以拿到集市上去卖,农民的手里活泛了,饭桌上能有两碟菜了,还有点存款了。到了一九七八年,我家买了一辆崭新的“红旗”牌自行车,高兴得一家人晚上都睡不着。上街上县办事骑上,太有面了。
一九八零年,也就是我参加工作后,上下班都是以自行车为交通工具的。
到了1988年,街上摩托车多起来了,我也盘算着买一辆,骑上它不仅快,就是上坡也省人力呀。拿出我全部的积蓄,满共才有5000块钱。管他呢,全拿着到渭南燕兴摩托销售公司,再三砍价,最后4700元买了一辆“捷达100”,板轮,四冲程,骑上它,那是何等的惬意啊!

当时,我们单位一百多号人,才三辆摩托车,我买的就是其中的第三辆。这一回,让别人看了也眼里放光。骑回家,村里的同龄人围了一大圈,这看看,那瞧瞧,问价钱,问性能。上下班节省了时间,我也很开心。
渐渐地同事们也都陆续买了摩托车,一年后村里的同龄人和比我小一点的也陆续骑上了摩托车。
捷达摩托骑了几年,旧了,这车质量也不咋样,活塞环磨损就烧机油,换上一副,最多也就半年,又烧。我又看上了一款“宗申150”,它与一般摩托不同,是轴传动,没链条,这好呀,不用紧链子。这时候摩托车也相对便宜了,5000元买了回来。它底盘重,骑上觉着稳,功率大,给点油时速就达90公里,美极了!
可是,好东西贼也惦记。骑了两年多的宗申,在单位让贼偷了,后来向派出所报了案,至今杳无音信。家离单位10多里没车不行,它是我的腿呀!
不得已又买了辆“宗申125”,总觉得没有“宗申150”美。用了一年多,放在学校车棚,上着锁,结果还是阎王不嫌鬼瘦,贼把锁撬了,贼戴着我的头盔骑着摩托从校门口大摇大摆地出去了。两个门卫,竟无一人发现!我真是欲哭无泪!贼呀,你怎么就盯上我的车了,车棚里还有那么多车哩!嘿嘿,小心眼一回。同样向城区中队报案,同样石沉大海。
可是没车总不行。我现在这豪爵125也用了七、八年了,性能还很好。这时已到公元2010年,同事们大多都换上汽车,上班时,汽车在校园放了一大片,摩托车、电动车却寥若晨星,被挤到了角落。
人总不能停滞不前。要买车,首先得先学会开呀。我想,会开摩托和三轮,那开汽车也是木匠学泥水匠,用不了一后晌的事。
刚好我一亲戚办有驾校,我去学,那总是受到优待,吃得开。去年四月份报了名,每次考试都是凭个人的真功夫一次性通过,我不想弄虚作假找枪手。记得考科一时,错了5道小题,本想再检查一下,考官说,考90分就行了,交卷!我一点提交按钮,得分95。每次分下来考试名额,教练先约我,7到8月份,因老父亲有病住院,我在医院陪着,教练约我两次,我都推了。其他人可就没那么幸运了。
科二、科三、科四我都顺利通过。9月份,我就拿到了驾照。大儿子有他的车,二儿子不甘寂寞,也买了,可他驾照没下来,车只能放在家里,我开了一个月,觉着挺顺手的。他的驾照到手了,就开走了,我上班只好又骑摩托了。
论年龄论资历,家里最应该配车的是我,现在却反了,我倒成了没车族了。唉,冬天骑摩托真不是个滋味,遇上北风呼啸,气温骤降的清晨,尽管戴着皮手套,可骑不到2公里,手就冻得发麻,风能钻到膝盖的骨头缝里,这不行啊,辛苦了半辈子,享受一下也是应该的。如果有车,不管冬天还是刮风下雨,就不会受风吹雨淋了,也不怕冻了。
2014年秋,我看上了一款斯柯达明锐,到4s店试了一下车,感觉不错,可儿子说你再到比亚迪专卖店看看,有一款比亚迪宋(油电两用)的车,开到刚修好还没有交付使用的公路上,呀,动力比斯柯达美得多,提速特别快,开上特别稳(自重2.1吨,比斯柯达重了一吨),而且雾霾天气不限号。充电后,车上还可以输出220v的电压,可以用电热壶烧水,用电磁炉做饭,在野外旅游能派上用场。这款车还可走公交车道,这是其他纯烧油的车所没有的特权。

该出手时就出手,就它了。
用纯电模式,和奥迪在同一起跑线上等红灯,绿灯亮,同时起步,5秒我能撂它几丈远。
厉害了,我的国!今天我觉得我这个平头百姓也似乎厉害了那么一点点。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这辈子接近花甲之年能上班开上汽车,这是三十年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在和少年时代的“工作后要买皮鞋,要买墨镜”的崇高梦想相比,真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呀!
(作者介绍:杜浩荡,1959年生,1980年至今从事语文教学工作近40年。1993年临潼县教育局组织编写乡土教材《巍巍骊山》撰稿人之一。闲暇时写点生活感悟。)
骊山桃源隐士
(朋友)
作者的《追梦》,语言朴实无华,朴实得跟他本人一样。但它却真实地记录了这一代人对理想的追求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史。堪比柳青的《创业史》。👍👍👍

登高望远
首先我感谢小雨点、枫叶流丹、老邓、博望侯等各位先生女士的浏览和点评。博望侯先生,我常见你在其他文章后面的留言和点评,颇有见地。你养了个好女儿,给你增了光。你说他是我的学生,我也为我有这样的好学生而欣慰。

博望侯
和杜老师未曾谋面,却早闻其名,因为杜老师是我女儿的语文老师,女儿告诉我杜老师爱读书,尤其喜欢读贾平凹的书。我不常读书,但却喜欢读书人,今读杜老师的文章,感觉亲切的很,期待杜老师更多的好作品。女儿今年能被陕师大保送为研究生,也有杜老师的很大功劳,谢谢杜老师。![[玫瑰]](https://img.zdwx.com/templates/default/images/defaultblack.jpg)
![[玫瑰]](https://img.zdwx.com/templates/default/images/defaultblack.jpg)
![[玫瑰]](https://img.zdwx.com/templates/default/images/defaultblack.jpg)

石榴花文艺
(作者)
研究生爸![[强]](https://img.zdwx.com/templates/default/images/defaultblack.jpg)
![[强]](https://img.zdwx.com/templates/default/images/defaultblack.jpg)
![[强]](https://img.zdwx.com/templates/default/images/defaultblack.jpg)

风轻云淡
(朋友)
我也写过一篇《自行车潮,自行车梦》的文章,虽没杜老师写得好,但对自行车,摩托车和汽车的情与杜老师一样热切。今读此文,一种熟悉而亲切的车情车梦跃出字里行间。

邓启祥(春花秋实)
(朋友)
能人逢上好时代,超越梦想,愿杜先生浩荡好梦做到底,愿国家不断平稳发展,让更多的人如杜先生一样追梦并圆梦!

登高望远
感谢刘老师的精心编排和配图,石榴花文艺的文章都是在凌晨编排出炉,辛苦了刘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