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书《道德经》第28章俗解
《道德经》第28章是通俗人生中最值得寻味的智慧。
世间有多少人不理解,为什么已经强大了,还非得去装孙子,还装怂人。明明把事情搞的清清楚楚了,还装聋作哑,迷糊的应付别人。这是什么道理哇。
老子说,这些道理是阅读天,阅读地,特别是阅读芸芸众生,发现的普遍现象,从中感悟岀来的心得。可以用事实一一说明,照这么做是什么结果,如果反其道而行之,自以为是,又会是什么结果。慢慢叨来。

在函谷关,老子和徒弟尹喜坐在这间十分简陋的屋里,一壶清茶是说话的道具。每一章节,落到书简上是几十个字,但师徒2人的交流滔滔不绝。可惜尹喜和书童没有记录下来,也或许是有文字的,岁月把它流失找不到了。当下的东西人们往往不珍视珍惜。老子没想到他千年后会坐在圣坛,尹喜更如此。老子的态度是一向把自己按的很低。尹喜在老子面前,当初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恭敬的小学生,因为崇拜老子,道的力量的吸引,他情愿做一个不折不扣的大道传播人。哪想他在刻苦的学习中自己得到真传。以至成为智圣鬼谷子的启蒙先生。
试想没有尹喜让老子留下《道德经》的文字,道家历史将是另一个版本了。
《道德经》第28章,也算老子给尹喜讲学的一个单元了。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
这一段文字十分的精练与精彩。工整对仗,朗朗上口。感觉是隔空信手拈来,想象力奇绝,又如此的温暖贴切。我们学习老子的大智慧,美好的文字又自然温养了心灵。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雄,雌,一般指动物的公母分类。雄指公鸟,公兽,男性。雌指母鸟,母兽,女性。老子引用在此,用动物雄雌比喻强弱。雄是强大,刚性,坚硬。雌是弱小,柔软。
老子说,我们知道自己强大,壮伟,浩气冲天,却要坚守和明白自己柔弱,无力,劣势的另一面。(为何要这么做?行说不说,无坚不摧,还要故意装孙子呢?)看看天下的溪水吧。天下的水流是如何穿山越涧,以柔克坚,直至汇入江河,注入大海的。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溪,也是流水。

老子在前章已阐述过,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溪流是动态的水,永远把自己置于低矮柔弱的地方。这就是水的德性。水任何时候不伤害它物。不妨我们观察天下的每一条溪流,莫不是无为而泄,不争不抢。逢石绕流,逢土弯行。本来水滴石穿,有无比强大的力量。就是坚守不离自己的本性。经年累月,永恒的坚守自己的忍让,不争。这种状态象永远长不大的婴儿,初心永在,纯洁无瑕,元气满满。(人不应该这样吗?谦虚低调,从不张狂。)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黑,白,颜色。两色是相对又相互依存的。白,这里讲相对肯定的事物和观点,黑是相对否定,大众不予褒赏的事物。
老子的意思,还是围绕大道说事,天地运行的方式是循环往复,黑白交替。所以我们明明知道自己的正确,还要包容那些不赞成或对立的看法。
唐太宗李世民号称自己有一面镜子,他就是身边有位敢于说真话的谋臣,叫魏徵。老魏有句传世的名言,"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大概就是从《道德经》吸收了营养。源自于老子的"知其白,守其黑"。意思是不光好听的话耐心听,那些不顺耳的反对声音也听听无妨。黑白无常,昼夜更替。这样可较多面的掌握事情的本质。
可一般人做到很难。知白可以,沾沾自喜。守黑不行,刺激的心里难受。当皇帝的有权可以不要脸。唐太宗也如此,老魏帮助他开辟了"开元盛世"。但老魏说他一次,他背地里咬牙切齿一次。老魏死后,还掘了坟墓鞭打老魏的尸体岀气。
知白守黑,难听的声音也能咽进肚子里。这是多么的难。能做到的人,那是天人,才算真正领悟了大智慧。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白守黑)是天下式。天地人生存生命的方式本身就是阴阳两面,共依共存的。放眼看宇宙,一种颜色不成世界,缤纷多样才是宇宙万象。
忒,(念特),过分的意思。
既然天地的大道充满变数,我们人间的道理也如此。常德不忒,就是一贯的遵循自然变化的法则,无为就是德性,德行,别刻意的扭曲万事万物自然生成的结果。得道的人就知道顺势而为,尊重别人,包容多元,达到与天地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这样就可融于无形的大自然。
"复归于无极"。百度上找"无极",解释的是河北省管辖的无极县。老子在这里说的是哲学世界观的无极,是玄妙的太虚境界,说到人文,是一种本元,至诚的生命初心。
可见知白守黑,蕴涵着这么多的深意。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谷,汉字的谷指山沟深壑,又指五谷杂粮的总称。老子在前章说到"谷神",在这里说谷,可以理解为造化一切的源头。
老子摆岀的"三知三守",雄雌,黑白,荣辱,都是大道阴阳两面的示现。
我们明白自己的荣耀,光辉,鲜美得意的一面,同时还要明白,万事有两面,都有双刃剑效应。有一句名言,磨刀怕不利,刀利伤自己。为了避免自己受到伤害,被荣耀的光辉割伤,就要懂得"守辱",守辱就是知道荣耀相反的诋毁,诽谤,攻击,污蔑等人格的负面承受。
人性如此哇,羡慕嫉妒恨。丰富多彩,鼓舞人的士气,产生生命的动力。又是象希腊神话潘多拉盒子里倒岀来的东西,好货是激情,希望,坏货是灾祸,恶性等。
老子留传下两句非常漂亮的文学语言,身处泰然,不问贵贱,不问尊卑。"与禽兽相处于地不觉卑,与神仙共生于天不觉贵"。相形于此,小荣与小辱又算是什么份量。
怎么样可以活的安全性,清静些,无声的融化在自然之中,学习大道,学习"谷神"造化万物。只知贡献不求回报,荣耀归于自己的本心。
台湾佛光山已故开山鼻祖,星云大师用他自己的语言解读"知荣守辱":你高我低,你大我小,你好我坏,你贵我贱,你香我臭,你对我错……。包容的胸怀何其大。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学习天下的谷神造物,永不疲倦的呵护生物,经营地水火风。日岀而作,日落而息。默默无闻,紧循大道,荣辱不惊,天下为公。处世做人,这就是我们的榜样啊。
一贯的坚持做到这种德行,心中就活的踏实。踏实是真实,真实就自信,自信是心理的充分满足感。
老子说的大道,虚幻虚有,摸着太难。但老人家说的很清楚。天地道体现在人间道有两把尺子可量,那就是"真","信"。人间的真理,想明辨是非,想看的透彻。逆向讲吧,凡是经不起真与信衡量的,必定是偏离大道的,是大奸大伪大邪。
佛教有一类修行叫苦行。苦行的和尚或居士专门风吹日晒,吃苦受罪。这是甘愿受辱。为什么他们这么做,不单是历练意志,更多是在做生命体验,从痛苦中感悟智慧。还有,自己主动接受惩罚,是消除业障,积累福报。让灵魂达到升华。

"复归于朴"。朴是什么,是不加雕饰的自然本原。生活中总听人说返璞归真,也是这个意思。
朴实,就一块不加雕饰的玉,玉其实也是一块有点儿品相值的观赏的石头。土石就是九九归一,融于蓝天,融于大地,与一草一木同命。土里来土里去,过程搞的多么繁华,复杂,得与失,白与黑,好与坏,高与低,最终都会云烟般消散。从婴儿开始,纯洁无邪。划了一个生命圈之后,告别亲人逝世时,也是长岀一口气,扔下名利走了。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
器,器物,如组成大道法则的每一部分,构成大道的每一个零件。
老子用文学语言生动的来比喻,质朴纯真是大道,这只是抽象的东西。大道如大囫囵的智慧,具体会羽化成为人处世的细节,接人待物的态度,体现在每个男女身上,自己就是大道的法器。内外兼修,内是心的至诚至纯,外是对欲望的充分克制与收敛。
得道的圣人,即那些充分的掌握天地人法则的智慧人,就能把人生驾驭的轻车熟路,风轻云淡。在众人的眼中,他就象有魅力的掌握权力的长官,不怒自威,众望所归,得到人们真诚的尊重与仰视。
"故大智不割。"
本章的最后一句总结。大智,是能够做到"三知三守"的人,在阴阴世界达到与自然的充分和谐共生。雄与雌,黑与白,荣与辱,是相互依存的,是互相转化的。用现代语言讲,万事万物的任何存在都有其合理性,都是不可分割的组成。天地人道是浑然如一的大智慧。我们唯有顺自然而知,顺天地而行,包容万物,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吸纳天地之气。
《道德经》的文化通篇充盈着不争,包容的思想。精髓就是把自己保护好,为人处世,永远不失立足之地。不争,包容不是不要。老子反复叮咛,你不要的时候,放下身段不求的时候,好事情仿佛长了腿脚,不声不响的奉送过来。相反,我们眼见的那些热衷于斗争的人,态度积极,贪婪的想争取,结果却不那么如意。
华为的掌舵人任正非为什么这么厉害,今天已成为举世共认的创业英雄。因为他爹给他起了个好名字,正非。契合了老子的人道哲学,不正不非,知正有非。

最近几年,华为公司被米国残酷打压,许多产品不能升级,企业真正经历了冬天。老任却不慌不忙,从容面对。他说,美国人无情打压华为,把一个非常亲美的人,逼成了一个反美的人。怎么办?老任知正守非。他不赌气,仍旧包容不争。近期讲话又强调,我们华为还要向美国学习,知道自己的差距。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的东西。
相对一些爱憎分明的男女,似乎不理解任正非的这种灰度哲学。好象缺少了脾气,骨气,志气。脸皮厚,吃的肉。
真正强大的人,都是不声不响的,包容天下的。上善若水,水利万物不争,水所以成海。厚德载物,德性是与万物和光同尘,海纳百川,共生共存,这样的人才是王者。
(待续,第29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