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树印,笔名董素印,男,中共党员,大专文化,江苏省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射阳县杂文协会副主席,供职于射阳县行政审批局。
为“人民满意”鼓与呼
——记“中国文学界劳模”、江苏省射阳县首届“鹤乡文化英才”
日前,江苏省射阳县行政审批局工作人员董素印收到由中国百度新闻、中国腾讯新闻、全国首届文化界劳动模范组委会联合评选的2022年度“中国文学界劳模”奖牌;这是继他受到各级宣传文化部门表彰50多次,2015年被县委宣传部、人社局等多部门联合评为射阳县首届“鹤乡文化英才”后的又一殊荣。从一名高考落榜生慢慢成长为射阳县广播电视台专职记者,再到县直机关文职人员,董素印用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着党的新闻事业。
1987年初的一天清晨,董素印无意间听到乡广播站招录专职编辑告示,连忙骑车赶到10公里外的乡政府报名。第二天考试时,当看到政府会议室内43名应考青年黑压压一片,一向爱好写作的他也不由得心生胆怯:这编辑岗位的录取率比高校录取率还低得多。既来之,则安之。他硬着头皮认真地写好考试文章,交上了令自己满意的答卷。他怀着忐忑的心情等待着考试结果,终于在考后第三天中午等来了笔试成绩第一的好消息。曾经在高中担任学生会主席的实践和在相关新闻单位发表过文章的经历,让他在接下来的现场采访和写作两轮考试中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被录用为乡广播站专职编辑。从此踏上了新闻之路。
乡广播站编辑的工作十分繁杂:每天不是赶会场,就是踏自行车陪同乡领导下村搞调研,又或是到农户田头做采访;除此以外,还要帮助乡党委、政府撰写一些公文材料。董素印将一次次写作都看作是难得的锻炼机会,白天忙采访、晚上忙写稿,常常是鸡叫五更、东方泛白之时才能休息。辛勤劳作终于换来丰硕回报,多年来,他撰写的2000多篇稿件先后被《人民日报》、《半月谈》、《新华日报》和央视、央广等国家和省、市、县各级新闻媒体采用;《干群全力送“瘟神”》、《水下惊魂十八分》等30多篇(档)新闻作品和节目在省、市、县新闻单位获奖。这些增加了他对新闻工作的无限责任感,更成为他笔耕不辍的原动力。
机遇总是垂青有投入、有准备的人。1994年,乡广播站编辑的编制问题得到了解决,同年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多年的采编工作炼就了董素印扎实的文字功底,先后被乡党委任命他为乡党委秘书和人大秘书。2004年被县广播电视台选聘为专职记者,先后采访40多位省部级老干部都很成功;收集的老一辈革命者在华中工委期间大量珍贵的图片、影像和文字资料,不但为整理、制作反映华中工委革命斗争历史专题记录片——《砥定华中》提供了详实的素材,还为编撰华中工委纪念馆展厅解说词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2010年初,董素印同志担任县广电视台新闻编辑工作,他充分发挥长期积累的采访经验和交往广泛的优势,主动联络电视、报纸年轻记者结伴采访,相互配合,取长补短,资源共享,事半功倍。由于他巧妙地将电视元素、报纸元素与广播元素有机融合,编排的广播《射阳新闻》令人耳目一新,从2011年到2015年连续五年被省广电总局表彰为宣传报道先进单位;所负责的广播外宣工作也连续四年跃居全市九个县、市、区之首,采编的上千篇(档)新闻稿件(节目),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省、市电台播出。
2016年底,董素印同志作为专业人才,被调至行政审批局工作,他刻苦学习“放管服”改革精神,深入挖掘每一个政务服务亮点,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各级媒体用稿数千篇次,为所在的射阳县行政审批局获评“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增添了亮丽底色;同时,他酷爱文学创作,并出版个人文学集《岁月成诗》,以优秀的文学作品传播中国式现代化的感人故事。多年来,董素印用刻苦坚守和执着创新为一方新闻文学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也为自己打造了一个绚丽多彩的文字王国,练就了集采访、写作、拍摄于一身的新闻“多面手”,但他仍旧笔耕不辍、步履不停地耕耘在新闻和文学沃土之中,默默践行着自己的初心使命。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MTUxMjgzNw==&mid=2247548561&idx=1&sn=87092922468aeeee7e2d95953eac78da&
投稿详情,请点击上面网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