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色热土云蒙脚下龚贤安
文/贾政民
不久前,我在县志办编辑整理的《洛水长歌》中看到“活跃在秦岭深山的洛华游击大队”,介绍了麻坪头岔现云蒙山村,龚贤安参加革命斗争的动人事迹,对今天参加云蒙文化研讨会具有一定的影响。
洛华游击大队,是由我党组织领导的一支武装力量。1946年6月,在敌人围追堵截下成立的,洛华游击大队就是在这个条件下组建起来的。1946年至1947年积极活跃在巡检以西,洛源以东,华县秦岭以南的洛华地区,尤其在石门、麻坪、栗峪黄龙铺、油房四地活动最多。
洛华游击大队未正式组建之前,洛华地区早就有石治民(丹凤人)张国安(黄龙铺二道河人)龚贤安(麻坪头岔人)余社民、鲁国学同志积极进行活动,组织游击队伍,开展游击战争,并成立洛华游击队(洛华游击大队的前身),由石治民担任大队长,龚贤安任参谋,由张国安、肖绪岐分别任一、三中队率领百余名游击队员活跃在洛华地区进行游击战争,但因游击队力量薄弱,又无主力部队增援,斗争非常艰苦。获悉中原地区人民军已进入洛华地区,便决定立即找寻解放军参加主力部队时年八月间,张国安在太子坪会见蓝洛支队(二十二支队)政治处主任秦清德汇报游击队情况,表示要参加部队,决心团结一致,为开创革命根据地而斗争的强烈愿望,麻坪的石治民、龚贤安、肖绪义、参加主力部队的共同愿望与要求,受到支队首长的欢迎,便在1946年10月初,根据支队指示,在铁炉沟举行会议,宣布洛华游击大队成立,在成立洛华游击大队的同时,又成立于洛华区政府,余化民担任区长,龚贤安任副区长,跟随游击队活动,从此这支游击队大队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活跃在秦岭深山,先后取得“霸龙庙激战告捷” 黄龙铺火烧炮楼;华阴川巧袭国民兵;铁炉沟围击王离仙;特别是麻坪回马枪奇袭获大胜,在敌人精心策划下,游击大队第四中队队长陈开合带领20余名人,投降了敌人(倪长启)。支队决定采取措施,由张国安带领第一中队和肖绪岐中队前去麻坪,经过侦察,得悉陈的全部情况,开始长途奔袭,一夜之间,由华阴川北高山上,直插到麻坪街头。黎明时包围了陈开合的驻地,霎时枪声杀声混成一片,只有十几分钟,敌人全部溃败,结束了战斗。共俘敌20多名,缴枪10多支,子弹数百发,陈开合狼狈逃窜。
时隔两天,张国安又杀了回马枪,他利用黑夜时机,率领一、三中队包围了麻坪保公所,把敌人全部击溃,俘虏7人,并缴获了3支步枪和百十发子弹。
记得在麻坪读书时,每年春秋开学,学校请英雄人讲战争故事,麻坪中学和麻坪小学合在一起,小学在老爷庙戏楼读书,中学在新修教室读书,头岔教师龚龙福老师请龚贤安讲授他们杀敌故事,全校200多名师生听他讲解。
我身边的龚新芳手捧红领巾恭敬的戴在龚贤安的脖子上,由于当时龚贤安留着一脸胡子,人们都亲切的叫他龚胡子。“龚胡子”都认识,中等身材,乌黑的头发,一身洗的退了色的衣服,扎着绷带(麻鞋扎缠子)。因受过伤,讲话时声音很低,他每次讲英雄故事,感人、动情、灵活,小时候常模仿他。他是一个贫穷农家,记得在麻坪中学去云蒙山植树造林、打松子,路过他家经过机井过了河,呈现依山有三四家房子,只有他家有个小院,退休在家耕种庄稼。他去世时县上领导很重视,由麻坪公社主任孙年华主持,公社武干张留计麻坪头岔、三岔群众、中小学生500余人参加龚贤安的追悼会,要求每年清明节为龚贤安献花圈。
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发展红色文化宣传。由云蒙文化研讨会组委员、云蒙山村党支部、村委会共同主办这次大会,目的在于宣传云蒙山生态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下湖文化、孝廉文化等主题展示魅力云蒙山,根据党中央组织部要求,每名党员每年至少到红色热土参加学习一次,云蒙红色有这方面的资源,应该大力宣传,挖掘潜力,提升云蒙山知名度。
云蒙文化研讨会要立足研究麻坪红色文化,挖掘麻坪红色资源,打造云蒙红色名片,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在践行老一辈革命精神上见实效,促进麻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