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说古琴与洞箫
文/朱海明
据说,有关人士在一个集会上问大家,谁家有钢琴?下面举手的一大片。又问家中有笛子洞箫吗?下面全都回答说,没有。看来,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过时啦,真是“焚香抚瑶琴 清雅高洁 和者寡”啊。

瑶琴,也就是古琴,“知音”二字就是因它而来的。战国·郑人·列御寇 著《列子》有俞伯牙抚琴的民间故事。俞伯牙得知钟子期死后,认为世间再无知音,一生不再鼓琴。冯梦龙所著《警世通言》中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更为详细的讲述了这个故事。

古琴作为古老而富有民族特色的弹拨乐器,传说为神农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所造,到西周时期已广泛流传,在祭祀中与瑟或鼓等同时演奏,《诗经》中就有“琴瑟友之”、“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诗句。著名琴曲除了《高山流水》,还有《潇湘水云》、《渔樵问答》、《阳春白雪》、《鹧鸪飞》、《妆台秋思》、《柳摇金》等。

据说弹奏古琴之前,要沐浴更衣的,以表示对乐器和乐音的崇敬之情,古琴也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同时出现了号钟、绕梁、绿绮、焦尾等著名的四大古琴。其中焦尾古琴为汉末名士蔡邕所制,一天夜里他正在弹琴,忽然琴弦断了一根,正字狐疑,只听女儿蔡文姬在外面喊道,是第二跟琴弦断了。蔡文姬是著名才女,精文墨,晓音律,曾失落匈奴,后被曹操重金赎回,嫁给董祀,有“胡笳十八拍”等作品传世。

继昆曲之后,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古琴被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我国唯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乐器。

洞箫,是与古琴齐名的民族乐器,也称箫,它的历史比古琴还要久远,由远古的骨笛衍变而来,秦汉时期是横吹的排箫,唐代以后变为单管竖吹称为洞箫,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适于独奏和重奏。特别是与古琴合奏,音韵铿锵舒缓,萦绕绵长,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名曲有《鹧鸪飞》、《妆台秋思》、《柳摇金》等。与古琴合奏曲有《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等。

近年,中央芭蕾舞团的琴箫合奏与交响乐《牡丹亭》,一张古琴拨开传奇的云纱,一记铓锣洞穿时代的惶惑,一管洞箫如泣如诉幽咽婉转,再现明代的烟丝醉软,燕语如剪,一唱是典雅,三叹是抒情,用这丝竹管弦 画就一幅心驰神往的良辰美景,将人们的心灵淘得干净空灵而清澈见底,不愧为美妙天然的神曲,人间哪得几回闻啊。

《尚书·益稷》中记载有“箫韶九成,凤凰来仪。”意思是说箫韶之曲连续演奏九章,凤凰也随着音乐翩翩飞舞起来,这就是后来人们说的“吹箫引凤”吧。而秦穆公女儿弄玉在凤台随萧史学吹箫,后来乘龙乘凤飞天而去的故事广为流传,一直到今天。

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民族音乐源远流长,是我们精神血脉的重要部分,继承延续弘扬光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崇高责任,切不可等闲视之。

作者简介
朱海明,笔名:瀛亮,网名,高拨子导板。中国作家协会;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河北省作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戏剧家协会会员。曾参军汽车第五十团,执行援老抗美作战任务。主要作品:长篇小说《疆海忠魂》中篇小说集《乡女情仇》中篇小说《刺客专诸》长篇三农史诗电视剧《大耕耘》近代史电视剧《翼王石达开》京剧新编历史戏《春江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