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志涛
主播:夜色阑珊
前序
总想写一篇回忆母亲的纪念文章, 以释怀心中的思念之情。但又觉得自己的文学功底不足,怕难以叙述完整,组织不好语言层次,好多次都打了退堂鼓。随着岁月的沉积,年龄的渐老,想写母亲的意愿愈加强烈。
战乱流离
我的母亲,和我们这一代人的大多数母亲一样,都是从旧社会过来的。经历过战乱、逃荒、饥饿等苦难而幸存下来的一代人。
我隐约记得母亲讲过,外公是一位比较有生活能力的人。在外面的交际也很广泛。母亲是家里的老幺,小的时候应该上过私塾,看她握毛笔的姿势也非常标准。我第一次学写毛笔字时,她还教过我握笔的方法呢。这说明她童年的家境还是不错的。
可能是武汉沦陷后,外公被炸死,家庭失去支撑。在四处逃难途中经过汉阳一个叫高庙的地方,供人落脚的茶馆里,经人做媒与父亲相识。外婆和舅伯、姨妈恋恋不舍地决定了这门亲事,从此,母亲在二十来岁就落根到了陈家。
初为人母
母亲年青时应该是位美女。肢体匀称,中等身材,心灵手巧。生育了我们姊妹六个,准确讲是七个,一女六子。姐姐是老大,大哥数下的一个在两三岁的时候因吃了发霉变质的绿豆糕,拉肚子没有条件及时治疗而夭折。
家庭重担
俗话说儿多母苦。爸爸从很早就在外面工作,所以我们在当地是居民户口,与村子里的生产队没有关联。
为了补贴家用,妈妈在不远的厂子里打零工。因为奶奶的年岁已高做不了什么,一家人的缝补浆洗活也很繁重的。爸爸一般都是早出晚归,所以母亲边打工还要照顾家庭。
最有印象的是在武汉农药厂挑农药坛子。原先装农药的都是那种小口径大圆肚带有两个耳子罐状坛子。一只就有大几十斤重,每次挑两只都是上百多斤重。单面路程应该有大几百米,而且还要上下汉水河的堤坡挑到停在河边的船上去。特别是,枯水季节河堤坡更长;雨雪天气道路和上船的跳板更是湿滑危险,无形更大地增加了劳动强度。每天下来都是筋疲力尽,况且妈妈的身材又不是那样的壮实,就更加吃不消了。妈妈后来常向我们提及说那段日子是她人生中最艰辛难熬的日子,以至于最终还是没能坚持到转正就退出了。
勤劳的楷模
妈妈是个勤劳的人。每年开春之际,她总会在附近荒坡野岭,屋前院后种一些扁豆、玉米、疏菜瓜果等之类的农作物。我还记得小时夏天每次到池塘里游泳总要在瓜地里摘一个小菜瓜去塘里边玩边吃,感到无比惬意。
母亲时常把自由地里种的一些时令蔬菜采摘整理好挑出去卖,以此换取一些钱补贴家用。她那瘦弱的身子挑着上百斤的担子要走几公里的路程,真是难为她了!
有一次她带着小弟一起去卖菜,那次买菜的人多了一点,没有精力看管住小弟,结果小弟玩着玩着就跑远了,一下子找不着了,吓得母亲赶紧打电话给爸爸,让他过来帮忙找,幸好那时治安还不错,在爸爸过来不久,在好多好心人的帮助下找着了。这在我们家族留下了永久惊心而美好的插曲。
妈妈是个心灵手巧的人。每当秋去冬来之际,总看到妈妈不停地做着针线活。因爸爸一个人的工资供一家九口人的吃喝穿戴,还有几个孩子的学杂费用,很少有余钱去购买成品衣物之类的,好多都是靠妈妈的双手缝制而成的。
鞋底是在夏天的时候用一些破旧的布料刷上浆糊粘贴晒干,裁剪成鞋底样用针线一针针地缝成鞋底,然后再把铺好了棉絮的鞋帮缝合在一起就是一双完整的棉靴了。说起来好似很简单,但做起来的工序是比较复杂的,是要有一定的技巧、时间、精力的。
在那个年代,妈妈还是我们那附近有名的鞋样出样大师呢,附近好多老媪少妇都找她取过鞋样。她根据来人描述的脚的大小,用报纸或者是硬纸板剪出完美的鞋底和鞋帮样子。还时常核对一下鞋底和鞋帮尺寸的精准度,那种娴熟的操作,不得不叫人折服。
在我大约5岁左右的时候,因为弟弟还没有出生,所以我是跟着妈妈一起睡觉的。我依稀记得,在一个天寒地冻的深夜里我从梦中醒来,看见妈妈正坐在床头灯下拿鞋底。这个画面深深永远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寂静星空月影寒,
昏光暗屋挑灯残。
飞针舞线千层过,
毕世持家几度完?!
睡梦酣甜儿夜醒,
抬头热泪子心酸。
娘亲困苦终难忘,
未报慈恩永寡欢。
注:灯残——旧时的煤油灯芯,燃烧时间过长捻芯会出现烧焦影响灯的亮度,挑一挑,灯光就会亮一些。
爱整洁讲卫生
妈妈是个非常讲究卫生和整洁的人。我们家的老房子是那种木质隔板木柱框架结构的,又是那种没有烟筒的老灶,因为长期烟熏火燎,所以家里的各个部位都被熏得漆黑漆黑的。春节前夕为了屋里显得亮堂一些,他就隔年带领我们用报纸之类的纸张把满屋张贴一遍,迎接新年。她把一个贫穷的家庭,安排的井井有条,要比一般家庭幸福多了,全家其乐融融。
晚 年
晚年的母亲最大的遗憾就是叹息她最终没能在一家单位退休,没有生活上的经济保障。她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儿女们的拖累而导致的。也是她心里永久隐藏的痛!
妈妈在晚年遭受了哮喘病魔的折磨。据她讲,小的时候因出麻疹发烧后失去味觉,不懂事偷吃了许多比较咸的豆瓣酱,损伤了支气管后逐渐导致哮喘成疾落下的病根。
在我们长大成家立业后,条件有所好转,她自己也尝试过一些偏方,但也没什么效果。妈妈最怕过冬天,每到冬天就很容易被冷空气侵袭发病,也忌怕接触冷水。
当我们为小家庭奋斗时,也正是老人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每次稍不注意有点感冒就会引起严重的呼吸困难,而且是越拖越严重,病得没有办法时总是姐姐接她去潜江家住下,然后送她到医院住院治疗,直到彻底好转康复才回到武汉家里。在妈妈最需要我陪伴孝敬的时候,我没能做到儿子应尽的一切,致今想起来感到无比惭愧和内疚!正是: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
老妈妈,老人家!为了我们的成长您辛苦了一辈,您的养育之恩还没来得急报答,您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共同拥有的家。我们对您的思念也只能是在您老人家的墓前叩上响头、烧上纸钱、献上鲜花。啊,我的老妈妈!
2023.05.05.初稿
2023.05.26.定稿
夜色阑珊,来自冰城哈尔滨,退休职工,热爱生活,喜欢用声音行走在字里行间,诠释和感受文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