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辽文化名人之十四:
1947年6月26日,伴着东北解放战争隆隆炮声,张建华出生于双辽县双山镇三合村。1951年,他随父亲工作调动全家搬到了郑家屯。1955年就读于团结完小(实验小学前身),班主任是徐桂荣。由于学习成绩优异,二年级被选为班级少先队中队长,三年级被选为学校副大队长。1956年暑假全县优秀小学生夏令营,徐桂荣发现了张建华的音乐天赋,将其选入音乐班。
在讲述童年这段经历时,张建华向我们介绍了他的父亲和家庭变故。张建华父亲张宏文,解放前毕业于“四平师道”(四平师范学院前身)。那时候,由于家庭贫困,但是考试成绩优秀,取得了学校特修科待遇(享受助学贷款)。毕业以后,分配到双山小学任教导主任。1951年被调到双辽县,担任首届师范干修班教师。干修班结束后到双辽二中任中文和历史教师。
1959年,张宏文由于历史问题被下放到双山卫星农场(现柳条乡双枒树)。小学四年级的张建华又回到了农村,转学到王家围子小学。
张宏文家教严格。他经常对自己的六个孩子讲《弟子规》和《增广贤文》以及《幼学琼林》里边的历史故事,教育孩子懂得仁义礼智信,勤俭持家和正派做人;讲哥兄弟、朋友之间“争之不足,让之有余”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的道理,做人要光明正大。
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张建华从小就知道做对了人夸奖、做错了受指责。1960农村经济困难,各家各户都没有余粮,在食堂集体吃饭,而且吃不饱、穿不暖。但是,不是自己家的东西,张建华一粒不动。这年秋天,在放学路上,张建华看见一辆拉苞米车上掉下了一穗苞米,他从地上捡起来,一边跑着一边喊:“苞米掉下来了!”车老板儿听见喊声,把车停下,张建华把手里的苞米穗子扔到车上。社员们都夸:“还是有文化的家庭,孩子有教养!”
父亲没有工资,家庭生活困难。13岁的张建华开始和同村的社员们学习“柳编”,每天放学后用柳树条编一个“小囤”,第二天上学背到供销社换8角钱,编一个“土篮”换3角钱。寒假期间用秫秸编了5领炕席,换了15元钱,人们说这个孩子手巧。
由于张建华从小喜欢音乐,父亲奖励他一个竹笛、一个口琴。那个年代的农村小学,音乐课既没有教材也没有专职音乐教师,会唱一首歌不跑调,能领着学生唱,这就是音乐课。可是张建华却能做到不但会唱,而且还能用竹笛和口琴把歌曲吹奏出来,同学们和老师都很佩服。
1961年张建华考入双山中学。同年,由于卫星农场解体,全家搬回了双山公社三合村。
在双山中学张建华遇到了两位音乐启蒙老师,音乐教师周顺和班主任王海文。第一堂音乐课,周顺在黑板上写出来7个阿拉伯数字,告诉同学们,这是记录音乐的符号;这是一个有音乐梦想的孩子第一次学到的基本乐理--识谱。后来,周顺把他选入学校的铜管乐队,吹单簧管。从此,张建华开始接触了更多的音乐理论知识和专业训练。 张建华是班级学习委员,师生情感融合,课余时间除了讲文学就是畅谈音乐,切磋乐器演奏技艺。初中三年,学校文艺汇演,在老师的支持下,张建华组织了初三二班全体同学,选排了《黄河大合唱》中的三首歌曲,并担任指挥,在学校大礼堂演出成功,音乐才能崭露头角。
1964年,17岁的张建华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双辽高中一班。入学是初秋,几个同学结伴,背着行李提着书包,踏上了去县城的求学之路。那时候,双山通往双辽县城只有一趟汽车,西辽河没有架设桥梁,客车开到河边,就得往回返。几个同学只好肩扛手拎,沿河岸北走一公里,经过铁路大桥进入双辽市区。过铁路桥时,听见火车来了,大家急忙躲进桥边的“救命鬼”(桥内铁轨旁边护栏),看着火车轰隆隆地眼前通过,再看脚底下滔滔辽河水,各个心惊胆颤!过了铁路桥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进入双辽高中,张建华被选为班级的文艺委员,学校开学典礼时,他组织了高一一班排练了大合唱《在太行山上》获得二等奖。在这所学校,他遇见了第三位音乐恩师焦士杰,并把他选进了学校铜管乐队吹中音号,进学校文艺部当干事。更让他惊喜的是,他发现学校里有一台手风琴和一台钢琴,这是农村的孩子从来没有见过的。焦士杰拉手风琴弹奏出的和弦音让他震撼;他第一次看到了一位女教师罗慧英弹奏钢琴,感觉到世界上还有钢琴这种乐器,演奏出来的音乐是那么博大精深。简直是天籁之音!朦胧之中,他的音乐梦想开始萌动了。
1966年暑期,“文革”开始,学校停课。张建华参加了由焦士杰组建的宣传队,开始潜心专研音乐。一次在清理学校图书馆的时候,他偶然发现一本1957年出版的绿克编著的《手风琴演奏法》,如获至宝。从此,学校唯一的一台手风琴一直背在他身上,边学边练边演出,开始了五十多年的手风琴演奏生涯。
1968年,宣传队被集体安排到双辽种羊场沈家窝棚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张建华回忆说,他们来到沈家窝棚,每人发一个扁担和一对土篮,自己都在扁担上写上口号;“愚公移山”“移山填海”。安顿下来第二天,他们就投入到治理架树台大泡子水利工程。由于从前没有挖过壕、挑过土篮,张建华和大家肩头被压肿了,手心也磨起了血泡。但是,谁也不叫苦,默默地坚持着,收工归来路上,还走着整齐的步伐,唱着革命歌曲,晚上照样排练文艺节目。 劳动之余,宣传队走遍了种羊场的各个村屯慰问演出。条件艰苦,没有电,场地大多是露天的,舞台是用拖拉机的车厢拼凑的,四周绑上木杆,上边拉上“八号线”,铁丝上挂着沾满柴油的棉花团,点着照明。就是在这样环境里,演职人员和前来观看文艺节目的群众一样,热情高涨,一丝不苟地一个接一个地表演到半夜。
在种羊场其间,张建华凭着自己的天赋,先后对各种乐器进行了学习操练,吹打弹拉,样样精通,并且能够准确地运用到各种演出实践中去。在舞台上,他“扔下耙子,就是扫帚”,被大家誉为多面手。
1969年秋天,根据县里统一安排,在种羊场沈家窝棚插队落户将近一年的知青被提前抽回县城,正式成立“三代会宣传队”。在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旗帜下,三代会宣传队经常下乡演出,使得张建华不但在演艺上得到了很大提高,而且也经受了各种考验。一九六九年腊月二十八,宣传队乘坐一辆敞篷汽车去茂林公社为农田基本建设工地慰问演出。演出结束,已经天黑,冒着刺骨的寒风汽车往回开。在回县城路上,有的演员晕车呕吐,车厢外冻了一根根冰溜子。由于汽车水箱漏水,跑一段路程就得加一次水,跑了四个多小时才回到双辽,回到县城里,已经半夜,有的人家开始燃放过年爆竹了。
1970年“三代会宣传队”转为“革命样板戏学习班”后,正式改为“双辽县政治部文工团”。张建华由“知青”转为国家干部,成为一名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的手风琴演奏员,后又担任乐队指挥、队长。为了提高专业素质,团里派他去吉林省艺术学院进修,在学院里他结识了尹志超、李明俊两位教授。在名人的指点下,他系统地学习了我国民族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发展史,研究汲取了基础乐理、和声学、复调、作曲、配器等课程。除了进一步提高了手风琴、钢琴演奏技艺外,对用钢琴表现西方古典音乐有了更深一步了解。体会到了西方音乐大师巴赫、莫扎特、贝多芬、门德尔松、肖邦等音乐作品的深奥,为日后在音乐创作和丰富教学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参加工作直到退休,张建华工作几经变动,但是,始终没有离开文化系统。1976年,他被调到县文化局创作组担任专职创作员、作曲。1978年,张建华被调到县文化局文化艺术科,先后担任副科长、科长等职务,主要负责组织指导全县的群众文化活动。在实际工作中,他不辞辛劳,经常骑着自行车往返于全县农村,抓21个公社的农村业余小剧团建设,通过培训,都有了自己的乐队和演职人员。小剧团文艺节目自编自演,歌唱家乡变化,颂扬好人好事,深受当地群众欢迎。每年国庆节期间组织一次全县农民汇演,张建华成了大忙人,深入基层艺术指导,不管多远,给信儿就到。同时,在每年的县城里“三节”活动中,更是少不了他,元旦音乐会、春节秧歌比赛、元宵节灯展等,他既是组织者又是协调指挥者。说到这里,张建华笑道,那些年,我虽然苦点累点,但是,经受了锻炼和考验,同时,也使我对音乐表演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理解与积累,那就是,无论什么式样的艺术,包括文学,离开了人民群众,就没有生存土壤和发展空间。 1984年,根据工作需要,张建华被下派到双辽市吉剧团(后更名为双辽市艺术团)任团长。剧团每年要完成180场下乡演出任务和一年一度的全省专业剧团大型创作剧目汇演。在那些岁月里,张建华几乎没有休息日,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剧本创作和组织排练当中去了。亲自改编了剧本《红楼夜审》,参加了全省吉剧汇演,后被四平电视台制作成电视戏曲短剧播出。由于每年都能很好的完成省里规定的演出任务,双辽吉剧团受到了吉林省人民政府的表彰,被评为“上山下乡”二等奖。
随着工作任务繁重,他开始在社会上获得了业外声誉和认可,1985年至1995年十年间,他连续三届被选为双辽市政协常委,成为双辽公众人物。
1985年,根据省文化厅要求各剧团开展“以文补文创收”要求,张建华带领几名团员开办了第一所少儿艺校,有电子琴班和舞蹈班,亲自教电子琴,收入一分不拿,全部上交团里。学生报名踊跃,张建华深有感触;“孩子们多么渴望音乐教育啊!”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一个音乐传播者,圆孩子们一个音乐梦!
1992年,张建华调到双辽市文化馆担任馆长。主要负责全市的群众业余文化和文艺活动。每年组织一次参加四平市以创作歌曲为主的“英雄城音乐会”。配合全市爱国主义教育,重大节日举办双辽市直属16个党委大合唱比赛。此时,张建华又成了大忙人,他先后组建了双辽电厂职工业余合唱团及乐队、电厂威风锣鼓队和双辽市税务局、工商局、粮食局和人民银行四家合唱团以及双辽市职业中专教师合唱团等。
张建华虽然已经翘楚于全市艺术界,但是,他没有满足现状,1981年7月在职考入吉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1986年五月毕业,获本科学历。在此期间,他在潜心研究学问同时,创作谱写了大量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歌曲,多次在省市比赛汇演中获奖。他所创作的双辽市歌《双辽精神之歌》获政府创作奖;歌曲《飞翔》被选为吉林省第四届农运会会歌;《扛起铁锹赶太阳》、《修路的哥哥慢点走》、《共同的豪迈》、《双辽之歌》等创作歌曲,连续5年荣获双辽市委宣传部“五个一精品工程奖”;《雪花谣》、《绿柳与白杨》、《摇篮情》、《今天的时光属于我》、《我们是电厂新一代》等作品,先后在省市创作歌曲演唱会中获奖。2013年为电视短剧《母子情缘》创作了主题歌《报答》上镜以后,视频刊发在“爱奇艺”网站上。2005年张建华被评为国家二级作曲。
在文化馆工作期间,张建华组织征集音乐爱好者作品音乐200余首,编辑出版了2本创作歌曲集《辽水歌声》和《英雄城颂》。2000年以“唱家乡”为主题,与刘建军副局长、张绍杰馆长共同组织拍摄了12部创作歌曲MTV,在四平和双辽电视台连续播出,深受欢迎。
2000年张建华在教育局注册创办“张建华音乐学校”,开始了规范化音乐教学,开设了钢琴课、电钢琴集体课、声乐、视唱练耳、作曲和音乐高考培训等课程,开了双辽地区音乐教育历史先河,使得一些渴望学习音乐的莘莘学子,可以就地就近系统地学习音乐知识了。20多年来,教过学生千余名,有百余名考入大中专艺术院校。其中曹月、丁伟茹、赵立群等五名同学考入“沈阳音乐学院”。张明月、朴雪英、单海珍等八名同学考入东北师范大学。高雅、金洪波、迟荣昱等十八名同学考入吉林省艺术学院。王婷、钟慧玲、薛迪、于淑媛等十四名同学考入北华大学。赵一宁同学考入天津音乐学院。刘贺同学考入北京民族大学。李旭莹同学考入长春师范大学。李闯、窦朔考入延边大学。付明饶、王丹丹考入吉林师范大学。郑丹、高畅分别考入白城子师范学院和通化师范学院。
最有成就的三位同学,崔迪,毕业于吉林省艺术学院作曲系现已成为北京电视台“音乐大师课”栏目的音乐总监,小有名气的金牌音乐制作人;曹曼,毕业于吉林大学、声乐硕士研究生,现在长春师范大学任教;刘天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音乐硕士研究生。
齐薇是农机厂齐士义女儿,八岁开始在张建华音乐学校学习手风琴、钢琴。初中毕业以后,因父亲很早病逝,家庭生活困难,母亲打算送女儿到四平粮校上学,好早点就业。张建华听说以后,来到齐薇家找到齐薇母亲,陈说利害:“孩子是个不可多得的音乐小天才,困难是暂时的,有难处咱们大家一起想办法克服,不能因为一时困难,耽误孩子前途啊!”在张建华的劝说下,齐薇母亲改变了初衷,支持女儿上高中后考入北华大学音乐系。齐薇毕业以后,被北京昌平区中心校录用,担任音乐教师,现在还当上了学校团委书记,在北京安了家。齐薇每次回双辽,都要看望张建华,口称老爸,感谢老师的指导,用知识改变命运。
“让穷人家的孩子圆一个钢琴梦”,是张建华多年来的事业追求。通过教学实践他体会到,传统的“一对一”钢琴教学,昂贵的学费和难以承受的钢琴购置,在双辽这个贫困的小县城,对低收入家庭来说,孩子学钢琴,可望而不可即。为了降低孩子学琴费用,圆上有音乐天赋孩子们的钢琴梦,张建华开始尝试集体授课并编写了简易教材。从2004年开始,他先后编写出版了适应初级音乐教学的个人专著《电子琴电钢琴集体授课教程》和《声乐视唱练耳弹唱教程》,并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不但满足了本校应用,还为外地基层音乐学校提供了教材。实践证明,集体课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比赛、考级和升学考试各项活动中,和“一对一”上课毫无差异,而且在心理素质上,有明显的表现优势。
临近夕阳,张建华硕果累累。2008年、2010年和2012年被双辽市教育局评为“民办优秀教学单位”。在全国音乐考级活动及各项大赛中多次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2008年8月6日,由双辽市文体局、双辽市文联主办,双辽市文化馆与双辽市艺术团协办,在大众剧场举办了《张建华文艺工作四十年音乐教学二十年专场音乐会》,许多在外地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们闻讯专程赶回来参加演出,学生们手持鲜花,纷纷走上舞台,向改变自己命运的恩师表示祝贺,与张建华共享人生辉煌;市委宣传部、文体局、文联的领导到场观看了演出,向张建华表示祝贺。双辽电视台做了专题报道。一时间,此举成为双辽文化艺术界一大盛事。 辛勤耕耘后,收获在金秋。张建华在不断谱写自己的人生乐章的同时,头上各种光环一个接着一个,他先后被选为双辽市音乐舞蹈家协会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手风琴学会会员、吉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四平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歌舞剧院钢琴、电子琴考级考官和“魅力中国、明日之星”全国青少年大赛评委。2014年,他的业绩与风采,被选入《文化吉林•双辽卷》,成为文化名人。
谈到个人成就,张建华感慨地说:“我在音乐事业上能有今天,我要感谢党的培养教育和多年来对我敬业于音乐事业给予各方面关怀爱护和帮助支持的老师及各级领导,还有无数喜爱音乐的广大群众和我的学生们。同时也要感谢我的夫人高淑贤多年来的理解、付出与支持。
通过采访张建华,我突然感悟到,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在谱写自己的人生乐章呢?业有所成,心歌一曲;功成名就,唱响一方。然而,肢体健壮,或者人到中年,还没有自己固定的“歌词”和熟练的“乐谱”,那么,用啥来谱写具有自己个性的人生乐曲?凭什么来回报天地赐予和父母期望呢?
2018.12.13,夜里第二稿作者简介:宋今声,现为双辽市玻璃山镇关工委副主任,中华辞赋社会员,中国法学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文章多次在《四平日报》《城市晚报》《延边晨报》《吉林日报》《吉林银行业》《东北金融》《春风》《今天》《浪淘沙》《金融博览》《中国征信》《中国信合》《农村金融时报》《中华合作时报》《中国火炬》《中国纪检监察报》《人民法院报》《中国组织人事报》《中国新农村》《中华辞赋》《中华诗词》《中国现代诗歌》《速读》等省内外数十家报刊发表,已经出版《增年录》、《百赋集》等个人文集四种。创作经历和收获,2014年被收录《文化吉林·双辽卷》。散文《那年冬雪乍化时》被收入吉林省作家协会编辑出版的《吉林农民作家作品选》2018年卷。辞赋作品先后被国内多家报刊媒体采用,部分获奖。2018年现代辞赋《陶然赋》被选入中华辞赋编辑部编辑出版的《当代辞赋名家作品精选》另有多篇文章发表《辽河之水》。